摘要:昨晚刷微信,发现00后表妹把去年生日合照全删光,只剩一条横线。
“发了没人理,不如干脆闭嘴。
”
昨晚刷微信,发现00后表妹把去年生日合照全删光,只剩一条横线。
腾讯刚说的数据跟着跳出来:35%的人直接关掉了朋友圈入口,00后发帖量一年掉六成。
我盯着那条灰线,脑子里蹦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躲什么?
先说我自己。
上周加班到凌晨,拍了一张月亮,配句“又卖给公司了”。
手指在发表键上悬了十秒,最后返回。
原因简单:怕老板觉得矫情,怕爸妈担心,怕前任看笑话。
一条动态,得先过五关斩六将,累到干脆不发。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病。
中科院去年找了三千个95后,78%的人说自己“平台切到麻”,23%甚至因为“已读不回”整夜失眠。
朋友圈本来是用来喘气的,现在成了新工位。
点赞数=绩效,评论=OKR,没人想下班后再开一场线上年会。
更尴尬的是,观众早散了。
小红书把穿搭美食端走,抖音把旅行段子抢走,微信只剩“状态”能喘口气。
官方数据说“状态”一天被点2.8亿次,说白了就是大家要个“我还活着,但别问我细节”的按钮。
朋友圈从广场变客厅,现在连客厅都嫌吵,直接躲进厕所隔间。
有人把锅甩给“讨好型人格”,我觉得没说到点上。
真正让人闭嘴的是“熟人通货膨胀”。
以前好友列表三十人,现在五百个里三百个叫不出全名。
发一条动态,等于给三百人递话筒,谁都能点评两句。
一次两次没人理,第三次就学会闭嘴。
心理学管这叫“共情落空”,翻译成人话:喊破嗓子没人递水,下次看见火场也懒得报警。
职场更是冷暴力高发区。
我们公司HR把朋友圈当第二简历。
同事A晒周末露营,周一被领导约谈“工作不饱和”;同事B深夜转发行业文章,升职答辩被夸“有热情”。
一条横线反而最安全,省得被截图当呈堂证供。
腾讯报告也戳破:职场人原创只剩15%,剩下全是转发安全牌。
有人逃去私域。
我妈那辈人把战场搬到家族群,每天转发“震惊”“速看”不亦乐乎。
年轻人建小群,把好友砍到个位数,发图先问“能发吗?
”——朋友圈成了橱窗,真正的生活躲进包间。
企业微信社群一年涨三倍,道理一样:要分享,也要门禁。
不发以后,日子反而松了。
我把月亮照片扔进flomo,写一句“今天卖给公司,记得收利息”。
没人点赞,但系统每天按时推回给我,像私人日记本。
周末拿相机扫街,照片洗出来贴冰箱,来家里的人看得见,看不见的人也不可惜。
线下记录不用考虑分组,不怕前任,不怕老板,连网速都不挑。
朋友圈沉默不是社交死亡,是社交搬家。
从露天广场搬进带门的屋子,从扩音器换成耳语。
它把“展示”还给“经营”,把观众还给生活。
发不发只是个人选择,不发的那个,未必过得不精彩;天天晒的,也未必真开心。
屏幕外的世界,终究要自己亲自活。
关掉朋友圈一年,我学会一句话:
生活不是动态,是动态之后的余温。
来源:淡定春风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