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江文化是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主要分布于珠江主干流西江以南、珠江三角洲以西、云开大山以东的南江(罗定江)流域。
一,南江地区
南江文化是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主要分布于珠江主干流西江以南、珠江三角洲以西、云开大山以东的南江(罗定江)流域。
按水系流域的概念,南江流域,指的是南江的集水面积。
主要包括信宜的合水、新宝、罗定的太平、罗镜、新榕、连州、生江、黎少、罗平、素龙、附城、罗城、双东和郁南的大湾、河口、宋桂、连滩、南江口。
南江发源于信宜、高州、阳春三市的分界岭鸡笼顶,流经信宜市、罗定市、郁南县,在郁南县河口镇接纳源自阳春市大利山挞石坑流经云安区的另一条大支流镇安河,最后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全长200多公里,是构成珠江水系的重要河流之一。
由鸡笼顶向北流的溪水成为南江的主源头,向东南流的汇入漠阳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潭水河,最后在阳江入海。
向西南流的则是高州水库的水源之一曹江,也是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最后在吴川入海。
几处水源相距仅数百米,而且高程都相差不大,这里便成为西江通往南海之滨的一个中转站。
从地形上来看,南江流域的西北面有云开大山为其天然屏障,东南面有云雾山脉隔断,只有东北面一条水路通往西江,从而形成封闭的山谷盆地。
有资料表明,罗定盆地是广东省最大的盆地。
罗定市,现为广东云浮市代管县级市,古称泷州,罗定江古称泷水、泷江、南江、合水等。
罗定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西江走廊的交通枢纽。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罗定州,是岭南首个直隶州。史称“门庭巨防”“全粤要枢”(两广枢纽的意思)。也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大学环境考古学家夏正楷等考古学者提出,罗定江是广东文化母亲河的概念,是孕育了岭南文化的“根”。
郁南县因位于古郁水(西江)之南,于是在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郁南县。现也归云浮市管辖。
区域内还保留有青铜鼓、禾楼舞、连滩山歌等百越文化遗产。
二,南江地区的历史
(一),旧石器文化
以郁南县河口镇磨刀山旧石器遗址(距今约60——80万年),为代表的南江旧石器文化,表明距今几十万年前,最早的南粤先民即踏足南江流域,并在此繁衍生息。
位于南江流域的磨刀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南江文化的始发地,也是岭南文化目前已知最早的“根”。
(二),越族文化
南江流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多处遗址的文化表明,南江流域当时为古越族的骆越、瓯越等多个分支交叉居住的区域,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土邦。
在南江上游太平河与罗镜河地区发现多处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有些青铜器的纹饰、工艺更为岭南所独有,具有瓯越的文化特征。
当地发现的汉代铜鼓,与广西北流铜鼓特征一致。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改写了岭南无青铜文化的历史,也说明当时南江流域越族文化十分发达,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先秦时代,北面的楚人就已经南拓百越。罗定、郁南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与青铜器,也具有楚文化特色。
南江古道曾是古代楚人南下海岸的重要通道。
南江古道是位于中国广东省的海陆丝绸之路最早对接通道之一,沿南江流域分布,总长201公里,发源于信宜鸡笼山,经罗定盆地北流至郁南县汇入西江。
在罗定太平河上游南门垌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及青铜器,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楚文化特色。
同时,南江也是此后中原汉人南迁岭南,以及中原地区通往南海乃至海南岛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战国时期南江古道成为楚文化南传通道,罗定出土的青铜器印证了这一时期的文化交融。
(三),中原文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军越过南岭,从兴安灵渠、潇贺古道等一路南下,到达南江流域的对岸——广信(今广东封开),渡江后再顺南江继续向南,直至南海之滨。
从秦汉至南北朝,这里的州县建制最多,也为当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可以说,南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构成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南江流域发展为中原汉人南迁及海上丝绸之路陆海对接通道。
罗定南朝墓出土的西亚中亚纹饰金银器印证其商贸功能。
除了中原地区,岭南地区文化也在此交融,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江流域已与陆海丝绸之路相对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南江古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运输、文化交流及贸易货源供给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江古道的地缘优势得天独厚。以南江古道为中心,向南有徐闻,乃至交趾,向东有番禺,所辐射范围构成岭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区域。
三,丝路通道
在古代,从当时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广信出海,为什么不向东直下西江?而要中间经过翻山越岭绕道向南呢?
原因是在西江肇庆下游10余公里处有个天险羚羊峡。
羚羊峡两岸悬崖对峙,高耸入云,峡谷江水湍急,全长有3000余米。羚羊峡入口处,河面突然从1000多米宽收缩变窄至300余米,滚滚而来的水流“如猛虎奔前”,水势汹涌险恶。
羚羊峡“扼咽喉于岭南”,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肇庆市的高要区就是因此处“据高扼要”而得名。
由于羚羊峡天险,使西江的航运备受阻拦,人们为求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德庆悦城建起了龙母庙,把龙母当作西江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水妖”。
从秦代在广东的行政建置也可以看出,桂林郡和南海郡在西江的分界处,就是以羚羊峡为界。
羚羊峡也曾经给秦始皇的水军继续东进番禺(广州)造成了天险。
中国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国都为准。而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是从何处启航的呢?
有人认为是福建的泉州,也有人指出广州早于泉州。
2017年,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明朝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最近的考古发现证实,位于徐闻县海安港附近的二桥村一带,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它比泉州早了1000多年!
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平定南越相吕嘉的叛乱后不久,就派黄门译长(就是他身边的翻译长官)从广信到徐闻,组成船队携带黄金、杂缯(各种丝织品)等,从徐闻港出发,沿着北部湾和越南海岸南行。
这次航海活动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
这是《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海上交通最早、最详细的文字记载。
上世纪60年代初,徐闻愚公楼遗址出土了汉代铜鼓,后来又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二桥、南山等村附近的200多处汉墓。
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学家又在这里拾到了“万岁”瓦当和“汉固私印”等一批重要文物。
据此推断,这里确曾有过大规模的海上商贸活动。
当时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除了南江接漠阳江,顺流直下到达阳江出海口。也可以南江接鉴江出海。
另外,从广西藤县,走北流江接南流江可从广西合浦出海。
四,南江文化
(一),特色建筑
最能体现南江人民聪明才智的是散布在南江流域上的各式各样、独树一格的建筑物。
罗定市苹塘镇有始建于唐代的龙龛道场(佛寺),其“龙龛道场铭”摩崖石刻,人称“岭南第一唐刻”,同时代的建筑还有罗定开元寺。
南江之滨建于明代的罗定文塔,高达13层,曾为泷州八景之一。
建于清代的罗定学宫、菁莪(jing,e)书院等古建筑,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郁南县连滩镇西坝石桥头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光仪大屋”,村民把它叫做“清朝古堡”。
还有大量相对统一的具有南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村落。
在郁南县大湾镇2平方公里内,建于咸丰元年到民国初年这样的建筑竟有46座之多,其中16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具代表性的是“祺波大屋”,其布局构思清雅得令人肃然起敬。
(二),民歌与舞蹈
南江民歌、舞蹈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以泷水民歌、连滩山歌、禾楼舞、麒麟舞、草龙舞、麒麟白马舞等最具代表性。
南江流域流行泷水民歌和连滩山歌,在罗定、郁南等地,古老的山歌一直流传至今,仅初步整理出来的就多达上万首,足见其文化之盛。
南江的民歌兴起于何时无法考证,但在歌词里,方言中还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说明其流传已久。
南江民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欢歌当然免不了起舞。
禾楼舞是舞蹈中的“活化石”,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
除了禾楼古舞外,被发掘整理出来的南江流域传统舞蹈还有麒麟白马舞、连滩山歌舞和罗定客家的罗定春牛舞等。
郁南县以民间艺术著称,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连滩镇每年都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连滩民间艺术节。现在连滩镇西坝村建有“兰寨南江文化创意基地”。
1,草龙舞
草龙舞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舞蹈,历史悠久,并保存至今。
草龙舞亦称火龙舞,是一种用稻草等扎成草龙而进行巡游舞动的习俗。
草龙多用稻草、竹、木片等扎制而成。稻草为“五谷之王”,扎成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以剑麻作龙须,手电筒作龙睛。最后装上木柄。草龙的长度不一,18米左右。
草龙舞表演套路与龙舞一样,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穿龙肚、舔龙脊、寻龙珠等套路。
有仿动物舞蹈。有蛟龙漫步、金龙钻档、首尾齐钻、蟠龙吐彩、金龙串柱、火龙摆尾、游龙戏浪、一柱擎天等造型。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2,春牛舞
(三),庙会文化
有禾谷醮、东山祖庙庙会、凤阳宗祠祭典、石菴(an)炮会等丰富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
1,凤阳宗祠祭典
是广东省罗定市素龙街道凤阳村陈氏家族祭祀祖先的传统民俗活动,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建成陈氏宗祠以后,后人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墓祭、祠祭。祭典的仪式也有了完整、严密的固定程序,并代代延续至今。
其中尤以祠堂祭祀(秋祭)最为隆重,礼仪复杂、繁缛(ru)。
凤阳村宗祠祭典仪式规范,保存完好,保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2,石菴炮会
炮会,是岭南地区传承数百年的民间习俗,以燃放特制炮竹、争夺彩头为核心的环节,承载着农耕社会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丰收的集体记忆。
核心仪式包含燃炮、抢炮、宴饮三大环节,其中抢得的炮胆(彩头)被视作传递福运的载体。
石菴炮会,是广东省罗定市䓣(liang,一种草名)塘镇石菴村于每年正月十六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是罗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活动以鸣锣击鼓、醒狮表演、燃放爆竹为核心仪式,包含标“炮头”、八音曲艺演奏等传统环节,寄托村民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四),南江民间信仰
在信仰方面,南江流域的百姓既崇拜盘古,又崇拜天后。
盘古原是南方民族所奉拜的神,是开天辟地的英雄,瑶族把他奉为自己的祖先。
天后则是海边渔民所奉拜的神,是大海女儿的化身,守护着在海洋中航行捕鱼的人们。
在南江源头的上排村,有一间“开天庙”,至今香客盈门。
在郁南等地也都有盘古庙和天后宫,说明这里与海洋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双重的信仰,充分表现了南江流域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融合的独特性。
(四),南江历史名人
历史上,南江流域是个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地方。
陈法念,南朝梁人,祖籍河南鄢陵,梁武帝萧衍的驸马兼重臣,后举家迁居岭南泷州。
被任命为西江、南江督护和新州(治所在今新兴县)、石州(治所在今广西藤县附近)刺史,他还被当地土著僚族人拥为大酋长,促成泷州陈氏崛起为西江流域军政合一的豪族,与高凉冯冼(xian)氏、钦州宁氏并称“岭南三大酋长”。
陈法念是中原士族南迁岭南的代表人物之一,奠定在岭南开发史上的核心地位。
陈普光,唐朝泷州豪族,其父为岭南酋长陈龙树。与僧人惠积共同开拓龙龛道场,首倡佛教于泷州。
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乡。
李熙载,今郁南县都城镇人,北宋都城乡第一个进士。后擢升至朝议大夫,他的诗作曾广泛流传。
郁南县宋桂镇有一座“元勋张公纪念祠”,连滩镇新建一座“张公庙”,是用来纪念明代“护国大将军”张元勋的。当地有张公庙会。
清朝中后期,罗定有被称为“水师第一出色人物”的水师提督吴绍麟,广西提督潘庆、浙江提督戴文英(均从一品),江南苏松镇总兵叶常春、总兵戴佐英(均正二品),光绪皇帝特赐“头品顶戴”蒋名标等。
著名爱国将领、抗日英雄蔡廷锴将军的故里是罗定市罗镜镇。
区寿年,曾任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蒋廷锴的外甥。
民国时期,罗定涌现出抗日爱国将军二十多名。
陈本昌(1913——2013),博士,长期致力于提高美籍华人的政治地位,推动华人经济发展及参与美国主流政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与陈香梅创建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曾是力荐赵小兰入阁担任美国劳工部长的侨领之一。
傅廷栋,郁南人,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来源:范子涛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