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新式子弹,弹头会在体内翻滚,日本伤兵:伤口被完全撕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5:31 1

摘要:结果呢,就搞出了这种红圆头子弹,本来是应急产物,却让日军士兵见了就腿软。弹头那玩意儿一钻进肉里,就开始翻滚撕扯,伤口大得像被野兽啃过。日本老兵后来回忆,肩膀中一枪,感觉整块肉都给生生挖空了。

说起抗战那会儿的八路军弹药事儿,总让人觉得心酸又佩服。国民党那边本来该管供给,可到1939年底就直接掐断了,八路军只能靠自己想辙。

结果呢,就搞出了这种红圆头子弹,本来是应急产物,却让日军士兵见了就腿软。弹头那玩意儿一钻进肉里,就开始翻滚撕扯,伤口大得像被野兽啃过。日本老兵后来回忆,肩膀中一枪,感觉整块肉都给生生挖空了。

抗战初期,八路军弹药来源其实挺靠得住的。1937年8月20日,红军刚改编,南京政府就发来了30万发七九步枪弹、20万发机枪弹,外加20万发驳壳枪弹和620枚迫击炮弹,还有1.5万颗手榴弹。这批货够部队撑一阵子了。

那时候国共关系还凑合,供给来得及时,数量也足。可好景不长,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附近搞摩擦,蒋介石直接下令断供。12月,他批示说,八路军不退出绥德开往河东,就别再发一颗子弹。从那以后,国民党那边彻底关了阀门,八路军只能指望战场缴获和自家生产。

缴获听着简单,做起来难。日军那时候弹药管得严,步枪兵的标准携弹量是125发,行军时还能多带60到80发,一个机枪组总计450发。

八路军战士呢?1941年1月,聂文魁只领到5发子弹,连长还叮嘱“三不打”——没把握不打、远了不打、瞄不准不打。正规部队作战前顶多10发。

平型关战役时,115师686团每人100多发,已经算奢侈配置了。可一打起来,还是不够用。老爷庙战斗,686团打光所有弹药,才勉强堵住日军抢高地。主力部队都这样,其他地方更捉襟见肘。

日军很快就察觉到八路军爱捡弹壳的习惯,1940年后,他们限每个士兵出动带40发子弹,还管制伪军储备。作战方式也变了,推行“囚笼政策”,在平原修碉堡连公路,把地盘切成小块,八路军没法大部队行动,只能营级小打小闹,缴获量直线掉。

山里还好点,像黄土岭战斗,1939年10月打的,八路军缴获各种弹药53500发,但消耗116168发,只补回46.1%。大龙华战斗消耗和缴获各5万发,陈庄战斗每耗5发才获1发。

1941年11月,黄崖洞保卫战后,彭德怀总结说,大规模围歼日军太难,弹药补给卡壳了。部队眼看要“有枪无弹”,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就点名军火问题,要求每个根据地建小兵工厂,自制弹药、手榴弹啥的,避免游击战缺家伙。

就这样,八路军军工从零起步。最大的难题是原材料,尤其是黄铜弹壳。根据地没冶炼能力,也没纯铜储备。只能退一步,搞复装弹——捡旧壳修整,换新火药和底火,再装弹头。

复装一发子弹,得走几十道工序:清洗、整形、退火、上底火、装药、压弹头、紧壳、漆封口、检验、滚光。光清洗就得泡水刷垢,工人们手泡得发白。1941年1月13日,朱德发电报给部队,总部没子弹了,以后领弹必须带等量壳来,一颗换一颗。

从中央军委到师旅,都反复强调收集弹壳。步枪手转移阵地前,必捡周边壳体;机枪手打扫战场时,别人帮着找。一次115师686团伏击日军不成,两天后派小队回去捡,足足400多枚全收了。

日军也学聪明了,开始捡自己的壳,甚至机枪抛壳窗上套布袋,一粒不落。八路军热情高涨,送厂里加工。沈丁祥回忆,车间里有周恩来从敌区搞来的两台弹壳车床、两台取轴冲床、两台紧口机啥的,大大提了效率。

还有战地小分队,带成品弹头和工具跟部队走,现做现用。到1943年,晋察冀兵工厂复装100多万发,整个抗战期,700多万发子弹里,大部分是复装货。收集弹壳成了战略物资,上上下下都盯着这事儿。

解决了壳,火药也得跟上。起初用民间黑火药,射击时黑烟滚滚,熏战士一脸灰,还暴露位置。战士们意见大,军工人员赶紧转无烟火药。

开始是拆日军炮弹药筒,取火药条剪碎装壳,可货少,还危险,一部分留给炮兵用。1940年1月,晋察冀军工部在河北唐县村里,用水缸搭陶塔,产硝酸和硫酸。8月起批量出货,三名同志用自产原料搞出无烟火药,推广到其他根据地。

1942年,两个根据地能产浓硫酸,火药种类多了起来。1944年太行区雷汞26公斤,1945年跳到118公斤;发射药1944年760公斤,1945年10203公斤;烈性炸药1945年15503公斤。火药关过了,子弹就齐活了。

弹头是另一道坎儿。日制6.5毫米步枪弹,弹头铅芯裹铜被甲,铜皮柔软。八路军缺铜,没冶炼厂,只能回收旧金属。发现光绪铜元合适,先挤压敲打成试管状,再灌熔铅,封口就好。

这铜元颜色暗红,弹头也就红了。可铜元硬,加工费劲。人力螺旋冲压机半天出不了多少,技术员改用骡马拉动,绳索拽紧,铜元在模子里变形。土办法虽行,表面裂缝多,打磨也去不净,就这么上阵,叫“边区造”或“红圆头”。

这些裂缝是关键,高速飞时空气灌入,啸声刺耳;铜皮剥落露铅芯,入体后碎成片,铅芯翻滚,像达姆弹,创口大得多。日军日记里叫“要命的红圆头”,中肩膀后,伤口撕裂得像整个肩给挖走了。

红圆头不是完美货。粗加工,精度低,射程短,偏离弹道。战士回忆,百米内还行,远了就散。但在近战游击,这就够了。生产靠这些土法,整个抗战,130个兵工厂,近2万职工,产780万发子弹。

复装比例越来越高,从1941-1942年的困境,到中后期正轨。原料制约还在,但支持了游击战。国民党断供和缴获难,逼出这套体系,自力更生成了主旋律。

红圆头一上战场,日军就炸锅了。1940年夏末,太行山谷里,八路军连队埋伏,首发红圆头啸叫着钻进日军右臂。铜皮裂开,铅芯翻滚,撕扯肌肉血管,骨头外露,伤口超5厘米,边缘参差。士兵倒地,血喷如泉,按都按不住。

另一发中胸,内脏搅碎,身体扑倒抓地。日军慌乱还击,八路军趁势跃出,近身换刺刀。撤退时抬担架,伤员呻吟,军医剪衣探针,纱布渗红。这样的伤,日本兵日记抖着手写,肩膀像被铁钩抠空,痛得不成人样。

关家垴高地,1940年10月30日,日军冈崎支队五百多人爬坡,八路军扣扳机,啸声连片,85分钟高频刺耳。敌前排中臂,肢体痉挛,血染草坡。

日军传闻从1940年起,红色弹头诡异,碎裂巨大。士兵恐惧,行军耳警,每啸卧倒抱头。红圆头从应急到基石,红色军工一步脚印。

来源:恰似江楼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