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沙特利雅得那场群星云集的投资峰会上,当马斯克畅谈 AI 重塑人类文明、Altman 描绘财富再分配蓝图时,有一个声音却格外 “冷静”—— 被称作 “AI 信仰者” 的木头姐,没有喊口号、画大饼,反而抛出了一个市场不愿面对的问题:“利率可能会重新上升”。这句看
在沙特利雅得那场群星云集的投资峰会上,当马斯克畅谈 AI 重塑人类文明、Altman 描绘财富再分配蓝图时,有一个声音却格外 “冷静”—— 被称作 “AI 信仰者” 的木头姐,没有喊口号、画大饼,反而抛出了一个市场不愿面对的问题:“利率可能会重新上升”。这句看似平淡的判断,像一颗石子投入 AI 狂热的湖面,悄悄掀起了关于 “现实” 的涟漪。
木头姐的冷静,并非无迹可寻。曾几何时,她是资本市场的 “造梦人”:2020 年,Ark Innovation ETF 一年暴涨 150%,她被冠以 “新时代女巴菲特” 的称号,押注特斯拉的成功更让她的 “颠覆者逻辑” 风靡一时。可 2021 年的暴跌又将她拉回现实,ARC 基金从高点跌去七成,重仓股腰斩再腰斩,舆论从追捧转向质疑,“牛市牧师” 的标签取代了昔日光环。正是这起起落落,让她看清了一个规律:市场的信仰从来短暂,而支撑信仰的基石 —— 低利率,正在悄然松动。
她眼中的 “现实”,比多数人看到的更残酷。过去两年,AI 被捧为 “万能解药”,高盛预测它能为全球 GDP 带来 7% 的提振,汇丰将英伟达目标价抬至 320 美元,仿佛这场技术革命无需成本。可木头姐却看到了光鲜背后的沉重:GPU 价格翻倍,一台高端 AI 服务器售价超 40 万美元,一年耗电量堪比中型工厂;微软、谷歌疯狂建数据中心,却赶不上算法迭代的速度;Sam Altman 自己都承认,算力成本比预期高 10 倍。当资本市场把 2030 年的梦想提前塞进 2025 年的估值里,木头姐却在提醒:“创新没问题,但创新的代价要重新定价。”
更关键的是,她读懂了市场的 “底层逻辑”。如今的美股,早已不是 “人声鼎沸” 的交易场,而是算法主导的 “机器世界”。利率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指标,而是触发机器砸盘的信号 —— 一旦感知到加息预期,系统会自动减杠杆、卖股票,没有理由,也无需恐慌,只是冰冷的程序反应。与此同时,美联储的降息承诺卡在 4% 的通胀里,美国财政赤字逼近 2 万亿美元,国债收益率高位震荡,“钱会越来越便宜” 的幻觉正在破碎。木头姐知道,当支撑 AI 泡沫的 “低利率” 消失,市场的 “发抖” 不是预言,而是倒计时。
但木头姐的 “降温”,从来不是 “唱衰”。她一边在峰会上强调 “AI 不是泡沫,只是人太急”,一边用持仓动作勾勒出 AI 的 “第二曲线”:降低英伟达权重,不再将其视为 AI 唯一代表;稳守特斯拉,看重它在 AI 与能源结合中的长期价值;加码 Coinbase 和 Palantir,押注区块链入口与政府级 AI 落地平台 —— 她的逻辑从 “赌未来想象力”,转向了 “高利率周期里的现金流生存”。在她看来,下一轮 AI 浪潮不在硅谷的代码里,而在医疗、能源、制造这些能兑现生产力的传统行业中,“AI Healthcare” 这样既有技术又有现金流的领域,才是被忽略的 “沉睡机会”。
如今的市场,还在 “表面狂热” 与 “底层换轨” 中拉扯:AI 指数高位震荡,英伟达市值稳在 2.8 万亿美元,但美债收益率居高不下,黄金 ETF 重现净申购,能源板块成交量回升,高估值成长股悄悄降温。就像木头姐说的,“发抖不是崩盘,而是热度分化”—— 聪明的钱在流向 “能见现金的资产”,情绪的钱还在追顶。而她的提醒,更像一颗 “清醒种子”:投资不是信 “风口”,而是信 “节奏”;AI 的长期逻辑没变,但兑现周期永远比估值周期慢,梦想再美,也得有人付账。
当最狂热的信徒开始谈 “现实”,或许正是市场该停下脚步的时刻。木头姐不再是追光的人,而是提醒别人 “别被光刺瞎眼” 的人。她的转变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性,从不是否定创新,而是在狂热中看清边界;真正的投资,也不是赌对一次风口,而是懂得在合适的时间,与现实对齐。毕竟,信仰会过期,热度会褪去,唯有尊重规律、把握节奏,才能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走得更远。
来源:赵广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