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搞怪视频惹争议,七成美国人不买账,局势越发难收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5:30 1

摘要:支持者认为这是顺应传播趋势的做法,能更高效地传递观点;反对者则担忧此类内容会破坏政治话语的严肃性,甚至加剧社会分歧。

10 月 20 日前后,美国政治圈因前总统特朗普使用 AI 技术制作相关内容陷入热议。

这类借助新技术生成的材料,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还引发了公众对政治表达边界的讨论。

支持者认为这是顺应传播趋势的做法,能更高效地传递观点;反对者则担忧此类内容会破坏政治话语的严肃性,甚至加剧社会分歧。

随着相关讨论升温,不同群体立场愈发鲜明,外媒也通过调查试图了解公众对此类现象的整体态度,而这背后折射的,正是新技术在政治领域应用引发的复杂问题。

据《时代》杂志相关报道,特朗普在政治活动中早已把 AI 技术当成重要工具,靠生成各类视频内容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打造网络形象。

这种方式在他的支持者群体里效果 “非常有效”,却也因内容争议不断引发广泛讨论。​

引发最近热议的是 10 月 18 日纽约 “不要国王” 抗议活动后,特朗普发布的一段 AI 生成视频,画面里他以驾驶战机的形象出现,朝着抗议场景扔污物,以此嘲讽抗议群体和政治对手。​

而在此之前,他还分享过另外一段争议 AI 视频。​

视频中篡改了加沙地带的场景,画面里出现特朗普的金色雕像和名为 “特朗普加沙” 的酒店,被质疑不尊重他国局势、过度搞个人宣传。​

这些视频的出现并非偶然,10 月 18 日的 “不要国王” 抗议活动本就是美国大规模示威浪潮的一部分,全美 50 个州共举行了 2700 多场相关活动。​

​抗议者主要指责特朗普 “滥用职权、破坏民主”,而特朗普的支持者则认为这是 “党派之争”,目的是抹黑政府、干扰政治议程推进。​

​特朗普选择在此时发布嘲讽视频,无疑让对立情绪更加突出。​

针对这些 AI 视频,外媒专门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覆盖 1091 名 18 岁及以上美国公民,调查聚焦特朗普发布的争议内容,数据显示,公众对此类行为的负面态度非常明显。​

其中,61% 的受访者对 10 月 18 日后发布的战机嘲讽视频 “强烈反对”,另有 9% 的受访者 “有点反对”,两者加起来反对比例高达 70%。​

支持的声音明显处于弱势,只有 15% 认为视频 “有趣”,9% 觉得 “巧妙”,从对视频性质的评价来看,多数人觉得这类内容拉低了政治人物的格调。​

60% 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该视频 “不符合总统形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用 “令人不安” 或 “令人反感” 描述观看感受。​

这种评价其实不难理解,政治场合本应保持基本的严肃性,用低俗内容嘲讽对手和抗议群体,不仅消解了政治话语的庄重性,更可能进一步撕裂社会共识,加剧对立情绪。​

面对汹涌的批评声,并非所有人都站在反对立场。​

共和党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公开称特朗普堪称 “有史以来最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的政治人物”。​​

认为视频的核心意图是 “讽刺” 而非 “煽动暴力”,属于政治表达的一种方式,不应过度解读。​

但这种辩护没能平息争议。要知道,特朗普的 AI 视频早已不是第一次引发不满。​

7 月 20 日发布的奥巴马被捕视频,就被批评者指责散播假新闻、极不负责任,试图煽动国内紧张局势。​

而加沙场景篡改视频,更是触及了国际议题的敏感神经,被质疑缺乏对他国局势的基本尊重。

此次民调结果直观反映出公众对 AI 在政治领域应用的担忧与分歧。​

AI 技术本可以用于更有建设性的领域,但在政治博弈中,它却被当成攻击对手、制造话题的工具。​

这种做法短期可能在特定群体中起效,长期来看却会侵蚀公众对政治信息的信任,让本就分裂的社会更加对立。​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 AI 生成的虚假场景越来越逼真,公众可能逐渐难以分辨信息真伪,这对民主社会赖以运转的信息基础无疑是巨大冲击。

特朗普的 AI 视频争议,并未随讨论平息而落幕。从民调里七成美国人的反对,到迈克・约翰逊的辩护,鲜明对立凸显美国社会分歧。

这些视频虽短期帮特朗普吸引部分关注,却长期侵蚀公众对政治信息的信任。AI 本可服务更多有建设性的事,如今成政治博弈工具,还让公众难辨信息真伪。

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不仅会加剧社会对立,更会冲击民主社会的信息基础,未来如何规范 AI 在政治中的使用,成了绕不开的重要问题。​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