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系列报道②|“守茶人”张海飞:让百年贡茶香飘新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3:11 1

摘要:山下的宜居茶非遗工坊内,手工茶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海飞,正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款包装上印着“酉阳800”标识的刺梨红茶礼盒。他取出一颗颗经传统工艺加工、色泽金灿灿的刺梨红茶,轻轻放入洁白的茶杯中。随着沸水的注入,茶叶与果实在杯中缓缓舒展,茶汤逐渐呈现出透亮的金红色。

深秋,晨光初露,宜居镇宜居村双池的绵延茶山,在村民们忙碌的欢声笑语中苏醒。

山下的宜居茶非遗工坊内,手工茶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海飞,正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款包装上印着“酉阳800”标识的刺梨红茶礼盒。他取出一颗颗经传统工艺加工、色泽金灿灿的刺梨红茶,轻轻放入洁白的茶杯中。随着沸水的注入,茶叶与果实在杯中缓缓舒展,茶汤逐渐呈现出透亮的金红色。

望着这杯凝聚了心血的创新茶饮,张海飞眼里满是欣慰与自豪——这不仅仅是一杯延续了百年贡茶香醇的饮品,更为当地蹚出的一条融合传统与创新的产业新路。

一盏新茶,引出一段返乡故事

“你尝尝,这红茶里融入了刺梨天然的果酸,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回味是甘甜的。”张海飞与茶相伴已超过二十个春秋。他的故事,关于乡愁、梦想与责任。

故事还得从2003年说起。在天津一个建筑工地的简陋板房里,当时年仅22岁的张海飞,从老板手中接过一杯泡好的“永川秀芽”。当听到“每斤能卖1800元”时,这个来自茶乡的年轻人被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什么?茶叶能这么值钱?”这个数字如一粒火种落在张海飞心上,他想起了老家双池那些荒芜的茶山。

宜居自古产茶,尤以双池最为出名,这里出产的茶叶曾贵为明清两朝的贡茶,品质卓绝,声名远播,如今却是杂草丛生。

“我们这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啊!”这样的认知让他常常彻夜难眠。2005年春天,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亲友都意外的决定:辞去当时月薪已高达7000元的稳定工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茶山。

“你疯了吧?”朋友们纷纷劝阻他,“现在每月能挣七千块多不容易,回去窝在山里种茶,能挣几个钱?”

可张海飞认准了死理:“宜居出过贡茶,得过金奖,底子在这里。别人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

一杯好茶,传承七道古法匠心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充满了荆棘。重新开荒的艰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最初的几个月,张海飞白天带领着家人,顶着烈日在人高的杂草中挥汗如雨,割草、挖土、修剪茶树枝……日复一日,手掌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结成厚厚的老茧,周而复始。晚上,他在灯光下翻阅茶叶典籍,将祖辈口传心授的炒茶手艺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复盘、推敲。他家本就是制茶世家,童年记忆中,父亲在灶前“一锅一灶一人”专注炒茶的身影,早已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

正是凭着这份毅力与韧性,他将自家荒废已久的30多亩茶园重新管护出来,成为当地第一个立志重振“宜居贡茶”品牌的“守茶人”。

“做茶如做人,必须沉得住气。”这是父亲经常告诫张海飞的一句话。在最初简陋的作坊里,他严格遵循古法制作,对杀青、散湿、揉捻、做条、紧条、定型、提毫这至关重要的七道工序,反复打磨至极致完美。为了精准掌握最难把握的“火候”,他常常一次连续炒制十锅茶,每锅采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炒完后反复冲泡、品尝、比较,直到舌头发麻。

经过两年摸索,他炒出的茶紧、细、圆、直,茶汤淡绿、芳香清爽、回甘生津,研发的“兰花香”型绿茶,更是深受茶客喜爱。

这些年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张海飞始终将“品质”二字视为核心。

“做产业,必须坚持原则,守住品质底线,这样才能做得长久,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他坚持只种植和培育适应本地风土的老品种茶树,坚信“唯有宜居独特的山水,才能孕育出宜居茶那份独一无二的韵味”。他常对员工和乡亲们说:“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让人们一提起宜居茶,就会想到我张海飞,我就是品质的保证。”

正因为这份对品质近乎偏执的坚守,他的茶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一颗刺梨,蹚出一条产业新路

传统的绿茶生产只有春季的明前茶、谷雨茶能卖出好价钱,大量的夏、秋季茶叶白白浪费在枝头。

“不能只靠春天吃饭!”张海飞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季节限制,把茶山的价值“吃干榨净”?

转机出现在今年初,宜居村群里转发了一条关于刺梨红茶的视频。这让张海飞眼前一亮:“这里山上到处都生长着野生的刺梨,资源丰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做呢?”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鼓励与支持下,张海飞毅然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白天上山采摘新鲜的刺梨,晚上就在工坊里试验。

刺梨要经过清洗、去蒂、挖空、烘干的烦琐处理,茶叶则需要完成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的复杂工序,然后把红茶装进刺梨中,每一道工序的“度”都至关重要。

第一次试验,由于刺梨烘干的温度没有掌握好,四五十斤刺梨红茶全部报废——刺梨黑得像炭,茶又酸又涩。

张海飞揣着失败的茶样,前往贵州遵义等刺梨红茶技术相对成熟的地区,虚心求教学习。回来接着试,第二次又栽在了茶叶发酵上。

经过无数次调整、改进工艺,今年八月,当他将蒸软的茶叶与烘干的刺梨果干融合时,终于取得了成功:新研制出的刺梨红茶,汤色金红透亮,香气甜醇中带着果酸,入口顺滑,余韵绵长,品质得到了福建、上海等市场的认可。

刺梨红茶的研发成功,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稳定的增收渠道: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采摘茶叶进行加工,还可以上山采摘野生的刺梨卖给公司。

今年,张海飞的公司以每斤2元到4元的保底价格,累计收购了村民采摘的野生刺梨鲜果超过6000斤。而他生产的3000多斤高品质刺梨红茶,依托“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以每斤1000元的价格畅销福建、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仅刺梨红茶这一项创新产品,今年就为公司增收超过60万元。

一个梦想,带领乡亲共同富裕

2017年,张海飞成立了酉阳县银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规范化运营和品牌化建设,如今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已稳定在800万元左右。

一个人富裕不是张海飞返乡创业的初衷。他深知,自己这个“致富带头人”当得好不好,不是看自己的公司规模有多大,关键要看跟着自己干的乡亲们钱包鼓不鼓、脸上的笑容多不多、对未来的信心足不足。

为此,他大力推行并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15户农户分散的400多亩茶园纳入统一管理体系,按照“酉阳800”的品质标准进行种植和管护,解决了茶农们技术和销路两大难题。

同时,张海飞的回归与坚持,也影响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发展茶产业。

“我们最初也不看好他,觉得还是在外面打工收入更固定。”当地村民冉双飞也是村里的产业大户,他和大多数茶农一样,被张海飞的实干精神所打动,加上当地党委、政府通过修建产业路、聘请专家前来作技术指导、帮忙联系销路等,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从观望转为参与,共同振兴宜居茶产业。

如今,该镇茶产业覆盖70%的农户,高端明前茶均价都在1000元以上,一片茶叶带动一方群众增收。

作为手工茶制作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海飞的非遗工坊成为免费向村民传授技艺、培养人才的“传承基地”和“乡村课堂”。时常有慕名而来的爱茶之人、寻求合作的商家以及渴望学习的年轻村民到工坊品茶、交流、学习技艺。如今,张海飞已正式带出50多名徒弟,他们将传统的制茶工艺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张师傅教技术,那是毫无保留。”徒弟邱少波感激地说,张海飞对制茶工艺要求极为严格,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张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邱少波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如今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制茶师傅。“光是春茶季那一个多月,我的月工资最高就能拿到3万元,这是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时,做梦都想不到的收入。”邱少波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宜居贡茶借着‘酉阳800’的东风,香飘全国。”张海飞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

记者/田金凤 赵舒婷

编辑/唐宇丨值班/任桂容丨总编辑/陈杰

往 | 期 | 推 | 荐

来源:酉阳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