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核聚变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永鼎的自主化核心件、精达的3万吨产能、上海电气的200人研发队,这三家企业在核聚变赛道的布局各有千秋。不少投资者好奇:现在是抄底机会吗?这“核聚变三强”谁更值得长期关注?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2025年的核聚变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永鼎的自主化核心件、精达的3万吨产能、上海电气的200人研发队,这三家企业在核聚变赛道的布局各有千秋。不少投资者好奇:现在是抄底机会吗?这“核聚变三强”谁更值得长期关注?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核聚变不是新概念,但2025年的它有了实打实的突破:
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造太阳”实验装置(HL-2M)实现了更高参数的等离子体运行,离商业化又近了一步。国际上,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核心部件安装进度超预期,让市场看到了核聚变商业化的可行性。
国内将核聚变纳入“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各地对核聚变企业的补贴、研发支持力度加大。同时,一级市场对核聚变产业链的投资金额同比增长50%,资本开始用脚投票。
行业普遍预测,核聚变示范堆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2040年左右实现商业发电。这意味着产业链上的核心部件、材料企业将迎来长达十余年的增长周期。
永鼎在核聚变领域主打超导磁体、低温系统核心部件,这些是核聚变装置的“心脏”。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核聚变相关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2%,毛利率高达45%。
• 技术优势:永鼎的超导材料实现了90%以上的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国外垄断,成本比进口产品低30%;
• 订单情况:已成为国内多个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核心供应商,还拿到了ITER项目的配套订单。
精达的王牌是核聚变用超导线材,产能达3万吨/年,国内市场占比超60%。
• 产能优势:3万吨产能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供应国际市场(比如ITER项目的线材需求);
• 技术壁垒:其超导线材的临界电流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有效提升核聚变装置的运行效率;
• 客户结构:国内主要核聚变研究机构、ITER项目都是其长期客户,订单稳定性强。
上海电气组建了200人的核聚变研发团队,主攻核聚变装置的工程化设备,比如真空室、包层、 divertor(偏滤器)等大型部件。
• 研发实力:2025年在核聚变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0%,已申请相关专利超50项;
• 项目经验:参与了国内多个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建设,具备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能力;
• 商业化潜力:一旦核聚变示范堆开建,上海电气的工程化能力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
永鼎的超导磁体、精达的超导线材属于核聚变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技术壁垒最高;上海电气的工程化设备虽然也有技术门槛,但相对更容易被替代。
精达的超导线材是“即期需求”,只要核聚变实验装置在建,需求就会持续;永鼎的核心部件需求略滞后于线材;上海电气的工程化设备则要等到示范堆建设阶段才会大规模放量。
当前永鼎、精达的估值处于行业低位,业绩弹性大;上海电气市值大,业绩弹性相对较小,但安全性更高。
• 赛道长期逻辑清晰,三家公司都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
• 技术突破、订单落地将成为股价的催化剂(比如永鼎的新专利、精达的大额订单);
•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较高。
• 技术路线风险:如果核聚变技术路线发生重大调整(比如超导材料被替代),会对公司业绩造成冲击;
• 商业化不及预期:若核聚变示范堆建设进度延迟,产业链公司的业绩释放会滞后;
• 行业竞争加剧:资本涌入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压缩企业利润。
• 想赚“短期弹性”:永鼎股份的核心部件业务业绩弹性大,技术突破或订单落地容易引发股价异动;
• 想赚“中期成长”:精达股份的超导线材是即期需求,业绩增长确定性强;
• 想赚“长期价值”:上海电气的工程化能力在示范堆建设阶段会迎来爆发,适合长期持有。
总之,核聚变赛道的长期逻辑没问题,但短期波动难免。投资前得想清楚自己的持有周期和风险承受能力。
来源:是布丁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