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也能闹翻天?麦穗鱼奇袭欧美32国,生态危机悄然而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0:30 1

摘要:这事儿得从欧洲一条小河沟说起,去年夏天,英国的一个钓鱼佬在泰晤士河边钓鱼,往常一竿子下去,能捞上几条肥嘟嘟的本地鱼。可这回呢?他钓上来的全是些灰不溜秋的小东西,密密麻麻挤成一团。

一条不起眼的小鱼——麦穗鱼,个头儿还没手指头长,顶多就十厘米出头,可它愣是悄无声息地溜进了欧美32个国家的地界泛滥成灾。

这事儿得从欧洲一条小河沟说起,去年夏天,英国的一个钓鱼佬在泰晤士河边钓鱼,往常一竿子下去,能捞上几条肥嘟嘟的本地鱼。可这回呢?他钓上来的全是些灰不溜秋的小东西,密密麻麻挤成一团。

一打听才知道是麦穗鱼在作妖,这小家伙儿,原产自亚洲,咋就漂洋过海,成了欧美的“不速之客”?它不光在英国闹腾,还一路蔓延到法国、德国,甚至蹿到了美国加拿大,整得32国的江河湖海鸡飞狗跳。

麦穗鱼,又称为青穗鱼,老家在东亚,像咱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还有日本、韩国那旮旯的淡水里。它长得小巧玲珑,灰褐色的身子带点儿银斑,游起来非常快,专爱吃水里的浮游生物和小虫子。

早年间,在亚洲老家,它就是个普通角色,没掀起啥大风浪。可谁曾想,这小鱼儿竟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时间倒回上世纪60年代,欧洲那边搞水产养殖,图新鲜从亚洲进口活鱼苗。

1960年,罗马尼亚头一遭引进了麦穗鱼,本意是当饵料鱼喂大鱼。结果呢?运输途中,几条小鱼儿从网箱缝儿里溜出来,混进了货船的压舱水。

压舱水这玩意儿,是轮船为保平衡灌的海水或河水,卸货时一放,里头藏的鱼卵、小鱼苗就跟着泼进新水域。就这么着,麦穗鱼在欧洲扎了根。到1970年代,它已扩散到匈牙利、波兰;1980年代,又蹦跶到英国和法国。

科学家们后来一查官方记录,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库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入侵物种清单,才明白这小鱼儿繁殖力超强,一年能下好几窝卵,每窝几百颗,水温合适时,一个月就能长一茬儿。它不挑食,啥环境都能活,连污染重点儿的河沟也不嫌弃。

等到了1990年代,麦穗鱼的脚步没停歇,反而越跑越欢实。它顺着内河航道和渔业活动,一路向西向北窜。1992年,德国莱茵河里发现了它的踪影;1995年,西班牙的埃布罗河也遭了殃。

北美那边呢?起步稍晚点。2002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圣劳伦斯河首次报告麦穗鱼入侵,源头追到一艘从欧洲运货的船只压舱水。紧接着,2004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密西西比河支流也冒出了这小东西。

官方报告,比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它已蔓延到美国15个州和加拿大东部。为啥它能这么“能耐”?全赖它那套生存本事。麦穗鱼专爱挤占本地鱼的窝,抢它们的食物,像浮游动物和昆虫幼虫。

更糟的是,它身上常带一种叫球形真菌的寄生虫,这病原先只在亚洲有,可麦穗鱼一传十、十传百,把欧美本地鱼,比如鳟鱼和鲈鱼,整得病恹恹的。

欧洲委员会2010年的评估报告指出,在法国某些湖区,麦穗鱼泛滥后,本地鱼数量掉了三成多,好些品种眼瞅着要绝迹。

如今,麦穗鱼已“攻陷”整整32个国家,包括欧洲的28国(如意大利、荷兰、瑞典)和北美的4国(美加部分地区)。您可能纳闷儿一条小鱼儿,咋闹出这么大动静?归根结底是咱人类活动推波助澜。

除了压舱水,水产贸易和休闲渔业也是帮凶,有人把麦穗鱼当活饵钓鱼,不小心放生到野外;还有人搞观赏鱼买卖,它混在里头溜出去。生态学家们急眼了,说这小鱼儿虽小,破坏力却不小。

它不光祸害鱼类,还搅乱整个水生食物链。浮游生物被它吃光,水鸟和大型鱼就饿肚子;寄生虫一传播,渔业损失惨重。英国环境署2015年算过一笔账,光治理麦穗鱼,每年就得砸上百万英镑。

那咋办呢?各国联手出招儿,欧洲搞了个“外来物种防控计划”,用物理法清鱼,比如电击或下网捕捞;还推广生物控制,引入麦穗鱼的天敌,像某些本地肉食鱼类。

北美那边,美国和加拿大签了跨境协议,加强港口压舱水管理,2004年起,国际海事组织就规定船只必须处理压舱水,杀灭里头的小生物。

科学家们也忙活,通过DNA追踪技术,摸清麦穗鱼的扩散路线,好提前堵漏。可话说回来,这些法子治标不治本。麦穗鱼太能生养,清完一波又长一茬儿,整得人头疼。

麦穗鱼全球化不是光带好处,也可能捎来麻烦,一条小小鱼,就因疏忽大意,闹出跨国界的大问题。好在,人们已觉醒。通过国际合作,比如欧盟的“生命计划”,各国分享数据、协调行动,慢慢儿压住扩散势头。

聊到这吧,下次接着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