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48岁女子查出胆结石,1年后复查,她的身体情况咋样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23:32 1

摘要:2019年春天,48岁的李文丽在镇郊承包了一片养鸡场。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天还没亮,鸡舍里就已经响起她脚步声。她先清理粪便、添料、拌饲,再去拾鸡蛋。忙完这一轮往往要到早上八点。她从不吃早饭,靠两口浓茶和几根烟顶着;中午也常随便煮碗面凑合。晚上才犒劳自己,炒一盘

2019年春天,48岁的李文丽在镇郊承包了一片养鸡场。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天还没亮,鸡舍里就已经响起她脚步声。她先清理粪便、添料、拌饲,再去拾鸡蛋。忙完这一轮往往要到早上八点。她从不吃早饭,靠两口浓茶和几根烟顶着;中午也常随便煮碗面凑合。晚上才犒劳自己,炒一盘红烧鸡块或炖猪蹄,再喝两口白酒压疲惫。丈夫劝她注意身体,她总笑说:“干这行不辛苦点哪赚钱?”这些年,她的右上腹偶尔会发胀,有时吃完油腻饭菜会隐隐作痛,她以为是胃气重,就喝点藿香正气液应付。

2019年6月3日中午一点多,李文丽刚吃完一碗面,蹲在鸡舍修饲料槽。她右手拿着扳手,正用力拧紧螺丝。就在这时,右上腹忽然像被什么从内部顶了一拳,那种钝钝的疼让她呼吸一滞。她皱眉弯腰,抹了抹额头的汗,嘴里嘟囔着:“估计吃太急了。”可还没等缓过气来,疼痛再次袭来,比刚才更猛烈,像有个硬团死死顶在肋下,逼得她几乎喘不过气。她本能地伸手去按,只觉得那一块地方又热又紧,稍一动就像要爆开似的。她咬牙挺直腰强忍着干完手上的活,但整个人的额头已经密密一层冷汗。

到了晚上,疼痛并没消失,反而更深了。她吃饭时刚夹起一块鸡肉,右上腹深处忽然传来一阵突兀的胀痛,像被什么硬物从里面慢慢顶开。那股胀力一开始只是闷,却很快沿着肋下往肩部攀升,像有根钝钩一点点在体内划动。她放下筷子,低头揉着腹部,能清楚感觉到那片肌肉在微微跳动,伴着热灼感一阵一阵袭来。呼吸时,疼痛像被气流牵扯着,每吸一口气都带着针刺似的拉扯。她忍不住弯腰,试着缓慢呼吸,想减轻那种撑胀的苦闷,却发现越吸气越疼。胸口发紧,胃里翻涌出一股酸水,她强忍着没有呕出,只能撑着桌边勉强坐稳。额头的汗珠一滴滴顺着鬓角滑落,她的手指因为用力压着上腹而发白。整晚辗转,她每翻一次身,右上腹就传来阵牵扯样的抽痛,像被绳索勒着。她咬着牙,呼吸短促,身子蜷成一团。

可那股钝痛猝然爆发,从右上腹深处传出一阵爆裂般的灼痛,像被滚烫的液体在体内冲撞。她的呼吸一下子被截断,胸口发闷,脸色瞬间发白。疼痛沿着腹壁一路蔓延到背部,她本能地去捂住疼处,却发现手掌下的皮肤烫得发烫,像有股热流在里面翻腾。她跪在地上,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哼声,整个人抖得厉害。她每吸一口都像被火烤着,头开始发晕。下一秒,她的身体不受控制地前倾,视线里只剩模糊的光,耳边的鸡叫声渐渐远去。丈夫赶来时,只看到她倒在板凳旁,面色灰白,胸口起伏微弱。几秒后,她彻底失去意识。丈夫慌乱地喊着她的名字,却怎么也叫不醒。他立刻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声音发抖:“快来……她不动了!”

救护车赶到时,医护人员测得血压78/46 mmHg,心率118次/分,血氧饱和度87%。右上腹触痛明显,伴轻度反跳痛。医生一边吸氧、一边补液,并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十分钟后,血压回升到92/58 mmHg,但疼痛仍剧烈。医生低声道:“怀疑胆囊急性梗阻。”到医院后,她被直接推进急诊抢救室。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15.3×10⁹/L(↑),中性粒细胞87%(↑);肝功能检查ALT 112 U/L(↑)、AST 96 U/L(↑)、总胆红素38 μmol/L(↑)、直接胆红素25 μmol/L(↑);血淀粉酶正常。腹部触诊右上腹肌紧张明显,Murphy征阳性。医生皱眉说:“像是结石卡在胆管口了,得赶紧做B超。”

B超结果提示:胆囊壁增厚约5 mm,腔内多枚强回声伴声影,颈部一枚结石嵌顿,胆总管扩张约1.0 cm。随后做的上腹CT证实胆总管末端有高密度影,考虑结石阻塞。最终确诊为急性梗阻性胆囊炎伴胆总管结石。医生找到赶来的丈夫,语气沉稳地说:“我们建议行ERCP取石术,从口腔进入十二指肠,找到胆管口,把结石取出来,不用开刀。”丈夫紧张得声音发抖:“有危险吗?”医生点点头:“手术风险小,但现在不做,就可能感染甚至休克。”

随即李文丽被推进手术室。麻醉后,医生通过十二指肠镜进入胆总管,显影可见远端约0.8厘米的结石嵌顿。医生切开乳头括约肌,用网篮装置缓缓将结石取出。整个过程持续四十分钟,监护仪上各项指标平稳。手术结束后,主刀医生摘下手套,松了一口气:“取出来了,很顺利。”醒来时,李文丽躺在病床上,腹部还微微胀痛,但那种撕裂感已经消失。医生解释:“结石已经完全取出,胆管畅通。要注意清淡饮食,暂时不要吃油腻的东西。”她点点头,声音沙哑:“真该早点来看,不该硬撑。”丈夫在旁边红着眼睛,轻声说:“以后咱俩都得听医生的。

术后恢复顺利。复查显示ALT降至42 U/L,总胆红素回落至14 μmol/L,胆囊区恢复良好。医生嘱咐出院注意事项:“胆结石术后最关键的是防复发,饮食必须彻底调整。以后每天三餐要定时定量,不可空腹,也不要吃得太撑。油炸、红烧、炖肉、动物内脏、蛋黄这些高脂食物都要少碰,尤其夜宵要戒掉。可以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青菜、豆腐、苹果等,帮助胆汁分泌通畅。喝水要勤,保持每天1500毫升以上的温水摄入,避免胆汁过于浓缩。盐量也要控制,口味清淡能减轻肝胆负担。”

他又补充道:“除了吃得清淡,进食速度也要注意,细嚼慢咽能减少胆囊收缩负担。饭后半小时内不要立即躺下,可在室内轻走五到十分钟。忌暴饮暴食,尤其节假日聚餐时更要克制。烹饪方法以蒸、煮、炖为主,少煎炸。日常油量最好控制在每天25克以内。保持大便通畅很重要,可通过多吃蔬果、适量运动改善肠道代谢,避免胆汁滞留。”

医生最后叮嘱恢复期的生活节奏:“手术后一个月内不能干重活,避免弯腰提重物,以防腹压上升影响胆道愈合。可在家轻度活动,比如早晚散步、伸展肢体,逐步增加体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心情稳定,焦虑、劳累都可能诱发胆汁分泌紊乱。等复查指标稳定后,再逐渐恢复日常劳作。真正做到‘少油、少盐、少急’,才算养护胆道最根本的方法。”李文丽认真记下,还对丈夫说:“以后鸡场的活,你多干点。”

回家后,李文丽的生活彻底被重新排列。每天早晨,她都会先喝一杯温水,再吃一碗燕麦稀饭配些青菜,不再像以前那样空腹喝浓茶提神。中午她只吃一小碗米饭,搭配豆腐和蒸南瓜,饭后散步半小时。晚餐则以清汤和蔬菜为主,彻底戒掉油腻与酒精。药物也按时服用——早饭后服熊去氧胆酸,中午饭后服护肝片,晚上按时吃利胆药。她甚至在药盒上贴了时间标签,闹钟一响便准时服药。这样的规律让身体渐渐轻松起来,饭后再无胀痛感,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

半年后的复查那天,她特意带着记录本去医院。血压112/68 mmHg,心率76次/分;肝功能ALT降至36 U/L,AST 33 U/L,总胆红素12 μmol/L,直接胆红素6 μmol/L;腹部B超提示胆总管通畅,未见结石与扩张,胆囊术区恢复良好。医生对着化验单笑着说:“指标非常理想,比术后预期还好。”听到这句话,她的心终于踏实了。那种曾让她夜里惊醒的恐惧感一点点散去,她在回家路上轻轻舒了口气,心想这次一定要守住来之不易的健康。然而危险还在潜伏。

然而时间到了2020年6月12日,李文丽靠在沙发上,双手还捧着电视遥控器,忽然感到右上腹深处像被什么东西慢慢顶起。那股胀感并不剧烈,却沉甸甸地压着,仿佛一团热气在体内悄悄鼓胀。她下意识地抬起身体,放慢呼吸,想让那股气顺着呼吸排出去,可每吸一口气,胸口就隐隐发紧,右上腹的肌肉也跟着微微抽动。她觉得体内像有一只手在缓慢推搡着那块地方,热度顺着肋下往肩头蔓延。她皱起眉,双手轻轻按住右腹,试图缓解那种顶胀感,然而那片皮肤下的温度在不断升高,像被困着的蒸汽一点点积压。呼吸变得急促,她的脖颈和耳根都泛出潮红,汗珠顺着鬓角滑下,她僵着身子不敢动,只能微微前倾,等待那股闷胀自行散去。

可那股热胀没有消失,反而在她刚想挺直腰时,突然爆发成一种翻滚的疼痛。疼痛从右上腹的最深处迅速往外扩散,像是被灌进了滚烫的浆液,一寸寸碾过胆道。她整个人僵住,呼吸被狠狠截断,眼前的光线开始发白。她本能地伸手去压疼处,可指尖一触到皮肤,便像碰到了炙热的铁板,手掌被逼得迅速缩回。她想转移姿势减轻压力,身体却根本动不了。右上腹像被铁箍死死勒住,随着心跳一跳一跳地抽疼,每一次脉动都像在体内重击。她的肩膀微微发抖,额头的汗水成串滑落,嘴唇发白,连呼吸声都断成了片段。

她想呼喊,却发现声音卡在喉咙里,只能发出低低的气音。疼痛又向后背扩散,像有火线在皮肉间燃烧。她的身体不受控制地弯曲,双膝蜷缩到胸前,手臂死死压着腹部,试图让那股撕扯感减弱。可那股灼痛仍在攀升,像被不断拧紧的钢丝,一层又一层地绞着。她的视线开始模糊,耳边嗡鸣,心跳越来越快,仿佛整个人被吸进一股浓稠的热流中。她眼前一黑,身子猛然一软,从沙发上侧滑到地板上,头磕在旁边的茶几腿上发出闷响。汗水在她的脸颊上凝成细密的珠子,呼吸浅得几乎听不见。下一秒,眼神彻底失焦,意识被疼痛吞没,整个人瘫倒在地板上,一动不动。

丈夫听到声响察觉不对,来到屋里一看,只见她面色蜡黄、嘴唇发白、身子僵直。再喊已没反应。他慌忙拨打了120,救护车赶到时,血压76/42 mmHg,心率126次/分,血氧饱和度83%,体温38.5℃。右上腹压痛剧烈,伴防御性紧张。医生立即开放静脉通路、补液升压并吸氧,同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送到医院后,检查结果让医生脸色发沉:白细胞16.8×10⁹/L,中性粒细胞89%;血乳酸4.0 mmol/L;ALT 158 U/L、AST 141 U/L,总胆红素168 μmol/L,直接胆红素124 μmol/L,肌酐135 μmol/L,血钾3.1 mmol/L。医生皱眉说:“胆管严重梗阻,考虑感染性休克。”

随后行腹部B超:肝内胆管广泛扩张,胆总管1.5 cm,无明显活动结石,胆囊术后改变。医生立刻加做增强CT和MRCP。结果显示:肝门部胆管壁环形增厚约1.3 cm,管腔狭窄,肝内胆管显著扩张,门静脉受压。影像科医生汇报:“考虑肝门部胆管恶性病变。”主治主任沉声下达指令:“立即收入ICU,抗感染、升压、降胆红素,准备PTCD减压引流。”监护仪上血压仍在90/55 mmHg左右波动。抢救中,医生确认最终诊断——肝门部胆管癌。

守在急诊室外的丈夫双手紧攥着帽檐,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整个人僵立在冰冷的走廊里。那扇门后传来的脚步声、仪器声,每一阵都像在他心口上敲着。他以为等来的会是医生说“人醒了”的消息,然而当护士推着病床匆匆出来时,却只听见一句冷静到近乎无情的话——“病人情况危重,需要立即转入ICU。”那一刻,他整个人像被雷击中一样呆在原地,耳边嗡嗡作响。直到病床远去,他才艰难地挤出一句话:“她……到底怎么了?”

医生终于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时,时间已过午夜。丈夫一看到他,立刻迎上去,眼神里是藏不住的慌乱:“医生,她的情况怎么样?到底是什么病?”医生沉默片刻,才缓缓吐出那四个字:“是胆管癌。”短短一句,却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砸在他心头。男人的身子明显一晃,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话。即使之前已经听过“胆囊炎”“结石”“感染”这些词,他也没想到会听到“癌”这个字。他艰难地开口:“怎么会这样?她一直很注意啊!自从取石手术以后,吃得清淡,戒了烟酒,每天还按时吃药。上次复查一切都好好的啊!”想到那次报告单上整齐的正常两字,他声音里带着哭腔:“怎么会变成这样?”

医生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轻轻叹了口气,让护士先带他去喝口水。等情绪稍微平复后,医生请他进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正闪烁着几份过往的检查影像。医生指着其中的日期说道:“你看,这是三个月前的复查报告,肝功能、胆红素、B超,全都在正常范围内。可是现在病灶已经形成,进展速度太快,不符合一般胆管癌的规律。”他抿了抿唇,又请来了影像科的同事,几个人围在屏幕前,一帧一帧地放大对比,依旧没找到早期异常。老主任也赶来参与查看,看完影像后沉着眉头低声道:“三个月从无到有,发展太快了,不像常规过程。”医生点头,神情凝重:“情况确实异常。”随后他让护士去把丈夫叫回来,准备进一步了解李文丽近几个月的生活与用药细节。

丈夫坐在办公桌前,整个人显得恍惚。医生语气平稳却透着一丝探究:“我知道她这一年都很自律,按时吃药,也忌口,但按时吃药不代表吃对了,注意饮食也不代表绝对安全。我们必须把她的生活细节全部重新梳理一遍,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男人点了点头,声音哽咽:“医生您问吧,只要能帮上忙的,我都说。”医生拿起笔,在病例上写下几行字,沉声道:“那我们就一点一点排查。”

医生从常见诱因查起——是否有胆管结石复发、是否感染过寄生虫、是否接触化工油漆、是否吸烟饮酒。丈夫一一否认:“没有,她戒得干干净净。这一年几乎没出门,全在家休养。”医生查看检验记录,乙肝、丙肝、寄生虫抗体均为阴性,肝功能指标正常,肿瘤标志物CA19-9也未明显升高。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几乎都被排除,场面一度陷入静默。

医生轻轻放下病例,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那只能再看用药和生活习惯了。”他详细询问李文丽术后服药的剂量、时间、方法。丈夫说得清清楚楚:熊去氧胆酸、利胆片、护肝药,全按医嘱吃,从不漏服;药都是温水送下,还专门记在本子上。医生一边核对药历,一边轻声自语:“服药没问题。”可他又抬起头:“那就只有生活里还有什么小细节被忽略了。”

接下来的问诊愈发细致。医生问她是否吃过隔夜菜、是否常喝功能饮料、是否服用过草药、是否憋尿、是否久坐、是否有接触污染源。丈夫努力回忆——她每天吃得简单,饭菜都是新鲜做的,不碰腌菜,不喝酒,不抽烟;夜里早睡,早晨散步,连鸡棚的重活都不再干。医生边听边皱眉,笔尖在病例上停了许久。所有数据都无异常,生活方式堪称模范,可偏偏病情却来势汹汹,这才是最让人不安的地方。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难言的压抑。医生低声说道:“暂时先这样,我们会把她的病例上报讨论,看看有没有遗漏。您也先回去准备些生活用品。”男人点了点头,起身离开时步子有些飘。回家后,他机械地收拾着妻子常用的毛巾、睡衣、牙刷、水杯,所有物件都折叠得整整齐齐。等他拎着袋子回到医院时,老主任正站在病床旁,眉头紧锁,与主治医生低声交谈。

护士拦在ICU门口,温声劝他在外等候。他只得把手里的袋子交过去,眼看护士消失在厚重的门后,心底的那点希望几乎被焦虑吞噬。几分钟后,主治医生匆匆走来,语气中带着微微的紧张:“老主任想请您到办公室,有些情况需要确认。”他心里一沉,快步跟着过去。办公室的灯仍亮着,老主任和医生并肩站在桌前,手里正拿着那袋生活用品。老主任抬眼看他,神情极为严肃:“这袋东西,都是她每天都用的,对吧?”男人愣了下,本能地点头:“是,她每天都用这些。”老主任听后沉默片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们终于找到了李文丽病情在短短三个月内急速恶化成胆管癌的原因了!”

老主任神情凝重道:“出院后,她的确做得很细致,饮食清淡、规律运动、按时服药,一切都无可挑剔。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手上的这袋生活用品上。”老主任顿了顿,轻轻抬了抬那只袋子,接着到“虽然她没有擅自吃药停药,也没有乱吃乱喝,但作为胆结石术后的患者,她在日常生活中却保留了2个极小却致命的习惯。这些习惯对他而言,正是加速胆道癌变的隐性推手!

在胆道手术后,人体的胆汁流动变得比以前更敏感。如果饮食中过于清淡,长期摄入脂肪过低,就容易让胆汁分泌不足,胆盐浓度下降。胆汁变稠后在胆管内流动不畅,容易形成淤积。这种慢性的胆汁停滞,会使胆道壁长期受到刺激,细胞更新速度加快,出现异常增生的可能。许多术后患者以为“不吃油最安全”,其实过度清淡反而会让胆汁缺乏刺激而积存,时间久了,容易诱发胆道上皮的损伤与改变。医生建议,术后应适量摄入植物油和少量优质蛋白,以维持胆汁分泌的正常节律。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也是导致胆道损伤的重要因素。人在焦虑或过度劳累时,交感神经会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使胆道括约肌收缩不规律,胆汁排放受阻。胆汁中含有胆酸、胆色素、脂质,这些物质如果长时间滞留,会对胆管壁造成慢性刺激。许多术后恢复的患者每天操劳,情绪起伏大,常常忽略了心理放松。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肝胆代谢,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胆道组织容易发生炎性改变并失去修复能力。

不少人术后习惯长期服用护肝药、保健品或草药,但却忽略了药物代谢的复杂性。有些成分在胆道代谢过程中会增加胆汁黏稠度,甚至沉积在管腔内形成微结晶。若患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而未定期监测肝功能,药物在体内累积会加重胆道上皮损伤。很多人认为护肝药越吃越安全,其实胆管术后肝胆功能恢复期较长,药物滥用可能成为隐性负担。医生提醒,应定期复查,严格遵医嘱,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未经验证的药物组合。

胆结石术后恢复期间,如果饮水不足,也是常被忽视的关键问题。胆汁中的水分占比很高,日常喝水量太少会让胆汁变浓,流动性下降,胆道内压力增大。胆汁在高压环境下反流到肝内胆管,会造成慢性炎症。许多患者术后怕夜里上厕所,减少饮水,却让胆汁在夜间高浓缩状态下长时间停留在胆管里。研究显示,长期胆汁浓缩状态会造成胆管内壁上皮增厚,出现代谢异常。保证每日足量饮水,可显著降低这种风险。

还有一类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睡眠时间和姿势。胆汁分泌多在夜间完成,如果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会使胆汁分泌节律紊乱。部分患者习惯右侧卧睡或蜷缩姿势,也可能造成胆汁排放不畅,胆管压力长期偏高。胆道系统处于高压状态,会使胆道内壁反复受损。医生建议,术后患者保持固定作息,避免熬夜,睡姿以仰卧或左侧卧为宜,有助于胆汁自然流出,减少胆管内的慢性刺激。

在养殖环境中长期接触禽畜饲料、防腐剂、消毒液等化学物质,也可能成为意想不到的诱因。许多化工类物质中含有有机胺、氯化物或重金属残留,这些成分经过皮肤吸收或呼吸道进入体内,最后由肝胆系统代谢排出。胆管若长期承担额外代谢负担,容易引起细胞层的慢性损伤。对于从事养殖、化工、油漆等行业的术后患者,医生建议加强防护措施,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频繁接触高浓度化学制剂,减少胆道再次受到长期刺激的风险。

资料来源:

华允强,杨辰欣,由法平,等.胆管癌栓梗阻为突出表现的肝细胞癌1例[J/OL].安徽医药,2025,(11):2268-2271[李双双,杨婷,孙西浚,等.DCE-MRI定量参数与肝外胆管癌病理分化程度及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J].磁共振成像,2025,16(10):55-59.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2025版)[J/OL].临床外科杂志,1-19[2025

(《重庆一48岁女子查出胆结石,1年后复查,她的身体情况咋样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