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征胜利89周年纪念日的暖光里,党史资料馆珍藏的一张老照片悄然走红网络。画面中,四位革命先辈并肩伫立,自右至左的站位透着战火淬炼的默契。陕北的秋风卷起衣角,灰布军装缀满补丁,有的袖口露出泛黄棉絮,可每张脸上都漾着舒展的笑,眼神亮得像寒夜里的星。
长征胜利89周年纪念日的暖光里,党史资料馆珍藏的一张老照片悄然走红网络。画面中,四位革命先辈并肩伫立,自右至左的站位透着战火淬炼的默契。陕北的秋风卷起衣角,灰布军装缀满补丁,有的袖口露出泛黄棉絮,可每张脸上都漾着舒展的笑,眼神亮得像寒夜里的星。
这帧影像定格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具体拍摄地点虽未在史料中清晰标注,但背景里低矮的土坯房、枯瘦的树枝,都是陕甘根据地最真实的模样。彼时刚走完人类历史上最壮阔的行军——红一方面军跋涉二万五千里,各路红军跨越十四省,历经两载风雨,终于在陕甘苏区相拥。
细节藏着太多滚烫的故事。左侧同志头发略长,书生般的面容带着明显的消瘦,却难掩眉宇间的沉稳。身上的毛线衣曾有过温暖的使命:途经剑河县时,见路边老妇与孩童冻得蜷缩,当即脱下衣物,连同一斗白米、一块布被单递过去,自己则裹紧单薄军装继续前行。
那个留着浓密胡须,战友们私下里都唤他"美髯公"。这胡须是长征的见证,中央苏区出发时他面容清俊,一路操劳让其无暇打理。过草地时发着高烧,却拄着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见伤员就亲手扶上担架,生怕旁人用力过重伤及他们。照片里的军装领口磨出毛边,身姿却依旧挺拔如松。
居中站立的满脸皱纹,比实际年龄更显沧桑,马海德医生曾这样描述:"瘦得像个精灵,裹着一身破烂皮袄"。这位年近五十的统帅刚从疟疾中康复,即便在诊疗时还攥着军报批阅。军装袖口磨出破洞,露出的手腕布满老茧,那是常年握枪、劳作留下的印记。
作为曾经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误带着自责踏上长征,一路血与火的考验让他看清方向。会师时他由衷感慨"胜利来得太不容易",照片衣服肘部打着双层补丁,脊梁却挺得笔直。
照片的诞生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征程。1933年至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五次"围剿",因放弃前四次反"围剿"成功的运动战方针,红军被迫开启战略转移。各路红军告别苏区,踏上未知的路,前方是数不尽的天险与绝境。
翻越党岭山的记忆,深深烙在每个幸存者心底。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里,穿着单衣跋涉,不少人走着走着就成了"冰雕",手指粘在武器上,一扯便是血肉模糊。队伍中,嚼着冻硬的青稞饼,夜里裹着破旧毯子靠在岩壁休息,清晨醒来时眉毛、胡须都结着冰碴。
松潘草地凶险,至今让亲历者心有余悸。这片纵横数百里的沼泽看似平坦,底下却藏着致命泥潭,一脚踩错就可能沉入深渊。粮食断绝时,红军挖野菜、啃草根,后来连皮带、马鞍都煮了充饥。有位统帅亲自带着炊事班辨别可食野菜,把仅存的青稞面省给伤员与少年战士,自己则嚼着苦涩的草根果腹。
大渡河畔枪声仿佛还在历史的长河里回响。红军战士踩着摇晃的铁索冲向对岸,身下是湍急河水,对面是敌人的枪林弹雨。岸边,亲自指挥作战,三天三夜没合眼,嗓子喊得沙哑,衣服被硝烟熏得发黑。捷报传来时,才靠着树干喝了半壶凉水,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
腊子口悬崖上至今似能看见红军的手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前,攀着崖壁藤蔓,踩着肩膀向上爬,腰间只系着简陋绳索。指挥所里彻夜未眠,不时走出帐篷眺望隘口方向,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胜利的号声才划破黎明。
长征路上的温暖,藏在一个个细微的瞬间里。湖南汝城,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见老人盖着破棉絮,便剪下自己仅有的被子相赠,留下"半条棉被"的佳话。消息传到某位同志耳中,特意叮嘱后勤人员,要尽可能为沿途百姓多留些物资。
在那个1935年四川冕宁,刘伯承与小叶丹举行彝海结盟仪式。亲自带着战士帮彝族群众修补房屋、传授农耕技术,把紧缺的盐巴、药品分给老人与孩子。当地百姓感动不已,自发为红军带路,避开敌人的埋伏。后来有人回忆,正是这份民心,让我们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离开苏区时,百姓唱着"一送红军下南山",把鸡蛋、布鞋塞进战士行囊,送了一程又一程。队伍里,有人看着这一幕红了眼眶,在日记里写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靠山。"这份感悟,陪着走完了后续的长征路。
那是历经劫难后的释然。整整两载,红军翻越4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跨过百条江河,打了600余次重要战役,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出发时的数十万大军,会师时人数锐减,每一步都浸着鲜血与牺牲。
藏着对信仰的坚定。"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长征组歌》里的歌词,正是那段岁月的真实写照。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仍在篝火旁给战士们讲革命理想,担架上批阅文件,行军中总结战术,反思中寻找方向。大家始终相信,跟着党就能走出绝境,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
到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步伐,向内蒙古、宁夏等地进攻,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三大主力会师后,明确提出"进入抗日的最前沿,领导全国抗日"。照相时,或许正筹划抗日大计,这份使命感让所有苦难都有了意义。
流传见证着长征精神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它多次出现在党史展览中,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人民网在"13幅经典老照片记录伟大的红军长征"专题中收录着影像,让更多年轻人看见先辈的风采。
几年前陕西档案信息网在"三秦珍档·红色记忆"栏目解读这张照片,详细介绍背后的历史背景。越来越多人通过这帧明白,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是信念与民心共同铸就的奇迹。
长征胜利89周年之际,共产党员网发文指出,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奋斗路。里面的笑容,正是灯塔最初的光芒,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依旧温暖而有力量。
这张照片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从不是从未经历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依然保持微笑。四位先辈用亲身经历证明,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没有跨不过的雪山,趟不过的草地。
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扶贫干部踏着泥泞山路走访农户,身上的冲锋衣或许不再破旧,却延续了当年"枝叶关情"的初心,干部把温暖送到群众心间,那是不变的为民情怀。
抗疫一线,白衣战士穿着厚重防护服连续作战,脸上勒出深深印痕。用坚守筑起生命防线,"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科技攻关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夜以继日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用创新开辟新道路,"踏平坎坷、勇闯险关"的奋斗传承。
89年岁月流转,身影早已远去,但那份力量永远留存。提醒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从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先辈用苦难和信念换来的。
铭记"风雨浸衣、野菜充饥"的艰苦卓绝,把信念的火炬融入血脉。和平年代里,我们或许不必再爬雪山过草地,但仍需要这份"骨头要硬、腰杆要直"的坚守。
传承这就是赓续"同甘共苦、枝叶关情"的赤子初心,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一生奋斗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追求,让为民的火炬温暖万家。
追随前人脚步,拿出"踏平坎坷、勇闯险关"的魄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对先辈的告慰;每一步真抓实干,都是对未来的担当。
一座精神丰碑,刻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永恒的旗帜,指引后人在奋斗路上不断前行。
化作穿越时空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征程。
不久陕北根据地迎来一位特殊客人。1936年11月,女作家丁玲历经艰险从上海抵达保安,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一孔窑洞里为她举行欢迎会。后来在文字里回忆,正是在这样的窑洞里,见到了照片中笑容温暖的几位先辈,那句"欢迎我们党的好女儿回到家里来",瞬间卸下一路的疲惫与忐忑。
根据地看到的景象,与照片传递的精神一脉相承。大家穿着打补丁的军装,却总能在寒风中唱出嘹亮的军歌;窑洞里的油灯下,先辈与普通士兵围坐讨论,桌上只有简单的茶水和粗粮。跟随部队北上定边时,沿途的黄土高原虽荒凉,却处处透着生机——这正是那份底色,苦难中孕育的希望。
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时,得到全力支持。某次讲演中,明确了文艺要为民族解放服务的方向。那些日子里,几位先辈常会出现在协会的活动中,听战士们朗诵诗歌,看文艺工作者表演节目。有人还曾与丁玲交流上海的文艺运动,言语里满是对文化战线抗战的期待。
这样的军民同心,随处可见。1934年11月末,广西灌阳水车村的翟顺修,因两岁孩子高烧返回村子时遇上红军。军医免费为孩子诊治,伤员还帮着修补房屋,感动之下,拆下家中门板跳进刺骨江水,帮红军架设浮桥。分别时,红军将紧缺的棉被赠予他,这床被子被珍藏四十多年,成为军民情深的见证。
进驻贵州习水土城镇,得知当地百姓"吃口盐当过年",当即开仓分盐。那杆印有"贵州盐务局"的大秤,称量的不仅是食盐,更是民心。百姓自发为红军安置伤员、架设浮桥,不少青年当场报名参军。这份拥护,正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障。
松潘草原的青稞地里,藏着更动人的纪律。克藏村找不到青稞地主人,收割后特意留下木制"割麦证",承诺凭此可兑取银子。即便在饥饿边缘,仍坚守群众纪律,这样的队伍怎能不赢得信任?研究者秦成勇曾感慨,正是这份坚守,让藏区留下永不褪色的口碑。
战士谢益先的米袋,承载着同样的赤诚。草地行军中,将绣着"谢"字的干粮全送给饥饿的母子,自己靠野草充饥,最终倒下。当打开米袋,看到的全是野草时,所有人都泣不成声。后来获救的母亲带着孩子寻找恩人,得知噩耗后恸哭不止——这袋干粮里,装着红军战士的生命与信仰。
这些故事,都藏在照片里的笑容中。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那些洒在沿途的种子,正是由谢益先、翟顺修这样的人和事浇灌,最终长成胜利的参天大树。四位先辈既是对战友牺牲的告慰,也是对民心所向的笃定。
今天这些故事仍在延续。灌阳的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翟顺修孙子翟明福常给参观者讲述棉被的故事;四渡赤水纪念馆里,那杆盐秤前总有驻足聆听的身影;松潘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割麦证"的复制品前,孩子们睁大眼睛感受先辈的纪律意识。
脱贫攻坚战中,驻村书记带着村民种果树、修公路,磨破的运动鞋堪比当年的草鞋;抗疫一线,90后护士在防护服上写下"加油",脸上的压痕恰似当年战士的勋章;航天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熬夜攻关,戈壁滩上的星光,与当年窑洞里的油灯同样明亮。
这些场景,与1936年的那张照片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先辈们用信念战胜了雪山草地,今天的人们用坚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那种精神早已化作一种基因,融入民族血脉。
党史展览中这样留言:"以前不懂为何他们衣衫褴褛还能微笑,现在明白了,那是因为心里装着比个人安危更重的东西。"这份"更重的东西",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89年过去,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补丁军装换成了整齐制服,精神从未改变。
价值早已超越历史记录。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那些磨破的衣物、消瘦的面颊,正是它们,托举起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伟人会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份信念、坚守与温情,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步履不停,微笑前行。
来源:豫桥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