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爱奇艺在年内官宣的第三座线下乐园,继扬州、开封之后,这个长视频平台正以每月一座的速度,加速抢占线下文娱市场。
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座全新的爱奇艺乐园即将入驻喜悦购物中心。
这是爱奇艺在年内官宣的第三座线下乐园,继扬州、开封之后,这个长视频平台正以每月一座的速度,加速抢占线下文娱市场。
根据规划,王府井项目囊括全感剧场、MR体验、影视置景互动等十余个核心项目。
甚至专门设置明星活动现场,试图打造“沉浸体验+IP消费+内容传播”的复合型场景。
爱奇艺CEO龚宇在现场演讲中强调:“依托虚拟制片、AI、XR等技术,我们已构建从线上影剧综漫到线下乐园的完整IP生态。”
然而,这番宏大布局的背后,藏着长视频平台深深的焦虑。
当爱奇艺忙于建造线下乐园时,字节跳动旗下的红果短剧正在悄无声息地攻陷长视频的领地。
2025年10月,红果短剧开始测试“搜同款”功能,将短剧流量直接导入抖音电商。
用户在观看剧情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搜同款”提示,或在暂停画面中显示“搜同款腕表”“搜同款衬衫”等商品入口,实现从剧情到购买的即时跳转。
这一功能的背后,是红果短剧已然成熟的商业闭环。
数据显示,红果短剧用户规模同比增长率高达179.0%,截至2025年6月月活达到2.12亿,成功超越优酷的2.006亿,并与哔哩哔哩相差仅1300万。
短剧APP首次实现了对长视频的超越,这不啻为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红果短剧的崛起堪称是中国互联网流量瓶颈下的一次标准逆袭。
该APP于2023年8月独立上线,覆盖都市情感、古装穿越等题材,与600余家机构合作上线超1.5万部短剧。
它通过“看剧赚金币”机制吸引下沉市场用户,引入下沉市场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1.38小时,超越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四大长视频平台。
面对红果短剧的猛烈进攻,爱奇艺的核心业务却亮起了红灯。
据爱奇艺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其会员服务、在线广告、内容发行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全线下滑,实现季度营收66.3亿元,同比下降11%;
归母净利润亏损1.34亿元,较2024年同期盈利6870万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95.05%。
正因如此,爱奇艺寻找下一个增长点的任务开始变得急切。
从2024年开始,爱奇艺先后推出短剧场、微剧场,还上线内容电商、直播带货服务,再到如今的IP衍生和线下乐园布局。
哪一个方向能够撑起第二增长极,爱奇艺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爱奇艺乐园的核心竞争力本应源于IP的号召力,但爱奇艺的IP储备正遭遇“断供”风险,长剧市场的冷风更是已吹透行业肌理。
2025年暑期档,长剧市场迎来罕见冷清。
灯塔数据显示,上半年集均播放量冠军《漂白》仅5490万次,放在去年同期只能排第六。
更严峻的是,爆款剧的出现频率大幅降低,曾经制造《狂飙》《莲花楼》等现象级作品的“造星工厂”,如今陷入沉寂。
多名编剧透露,今年长剧开机项目寥寥,不少团队转向短剧创作:
“前几年还能接36集的项目,现在平台要求压缩到12集,甚至全剧本过会才能立项”。
即便在长剧尚能产出爆款的年代,爱奇艺在造星能力上也并非行业顶尖。
即便偶出爆款,也没能在后续的变现当中持续发力。
例如2023年《狂飙》的“强哥猪脚面”引发线下打卡潮,
2024年《我的阿勒泰》带火拍摄地文旅,
这些案例看似证明了其IP变现能力,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隐患:
《狂飙》虽成全网爆款,但由于IP余热大幅消退,并未给爱奇艺乐园落地带来太多流量;
《我的阿勒泰》属于纪实类作品,缺乏适合乐园转化的奇幻场景与互动元素。
爆款乏力的根源,在于内容战略的摇摆。
今年4月23日,在“2025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宣布:
爱奇艺内容电商上线,内容会涉及爱奇艺的IP内容、艺人明星等,主要是做直播带货,爱奇艺会员将是潜在最大的电商用户。
但这种“内容电商化”的尝试,反而分散了资源投入。
爱奇艺同时推进乐园、微短剧、内容电商三线作战,本就吃紧的现金流被进一步稀释,难以集中力量打造爆款。
在IP运营上,爱奇艺也暴露短板。
2025年上半年自营卡牌业务GMV突破亿元,《淮水竹亭》《赴山海》销售额创新高,但这种轻量级衍生品与线下乐园的运营逻辑截然不同。
卡牌依赖短期热度变现,而乐园需要持续的内容更新、场景维护与用户运营,两者的能力模型存在本质差异。
毕竟很多时候,为卡牌买单的更多是为了在短期内给偶像“冲业绩”的粉丝,
粉丝为了让剧集尽快实现热度破万、全网声量暴增,往往会在剧集热播期间不遗余力地氪金。
但真要让他们去线下乐园打卡,却不见得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爱奇艺乐园面临的竞争环境同样激烈。
大型游乐园迪士尼在上海、香港布局的乐园年客流量均超千万,环球影城凭借哈利波特IP打造沉浸式场景,本土玩家华强方特已在全国落地30余家主题公园。
爱奇艺乐园的“小型化、快迭代”定位虽有差异,但要是缺乏独家IP支撑,很容易陷入“同质化陷阱”。
如果只是单纯将影视IP的场景或3D互动搬到游乐园里,那对用户来说还不如继续在家看剧更沉浸。
为应对冲击,“爱优腾芒”也先后推出过不少微短剧计划,并试图以精品化作为差异化优势补齐生态短板,但从目前来看,收效甚微。
长视频平台在微短剧市场的拓展上,通过剧场化运营,对微短剧进行主题化、系列化的内容整合,精准匹配用户需求。
爱奇艺将微短剧细分为“微剧场”和“短剧场”。
“微剧场”聚集1—5分钟的竖屏内容,涵盖面向女频的“女性成长、爱情、甜宠”等题材,
针对男频的“逆袭、玄幻”等题材,
以及关照银发群体的“生活、都市日常”等多个细分题材。
而“短剧场”则主要提供5—20分钟的横屏内容,对标长剧叙事,注重剧情的完整性和制作精良度。
但这些举措并未改变战局。
背后的原因在于微短剧观众的观剧习惯和长视频平台的商业模式存在水土不服。
长视频平台长期依赖“会员订阅”和“中插广告”收入,而微短剧的核心用户更习惯“免费观看”的观剧模式,对长视频平台微短剧的会员付费意愿较低。
例如,腾讯将微短剧纳入会员体系,但用户对“十分剧场”中大量“首集即VIP观看”的短剧意愿不高,导致拉新效果有限。
这种“打开即退出”的行为,本质上源于平台基因的错配。
当观众带着刷短视频的预期进入长视频APP,却被迫接受前贴片广告、会员验证等传统交互流程,这种体验落差直接导致了用户的流失。
反观红果短剧,其“搜同款”功能的商业逻辑是,当用户沉浸于剧情时,会不自觉为剧中角色的魅力所倾倒,进而购买角色的同款周边。
《狂飙》热播时,银饰厂商迅速推出“大嫂同款耳环”,一周内淘宝热度上升130%;
近期《许我耀眼》的热播,也带火了女主许研的穿搭风格。
红果的“搜同款”功能直接内置了抖音商城,且进行了数据打通。
用户不仅可以在红果获得与在抖音商城几乎一致的购物体验,还可以在抖音商城同步查看购物订单,并完成售后、评价等一系列操作。
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用户在红果下单的顾虑。
爱奇艺的线下乐园布局,本质是长视频平台在生存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能否走通,取决于三个核心命题的答案:
IP供给能否持续?运营能力能否匹配?商业闭环能否打通?
若长剧市场持续低迷,爱奇艺需加快“短剧IP长效化”探索,或加强与网文平台、动漫公司的合作,构建多元化IP储备库。
否则,乐园终将沦为“无源之水”。
乐园不应孤立存在,而需与衍生品电商、会员体系、线下演出形成联动。
比如在乐园内设置衍生品体验区,通过MR技术实现“线下试玩+线上购买”,将单次消费转化为长期复购。
在IP源头枯竭、爆款能力不足的现实面前,仅靠技术或许不够。
爱奇艺的线下冒险,既是长视频行业的自救实验,也是对内容价值的终极考验。
当观众愿意为一个IP走进乐园,本质上是为那份情绪共鸣买单。
而这份共鸣,恰恰是当前长视频平台最稀缺的资源。
说到底,观众愿意为一个IP走进乐园,本质上是为那份情绪共鸣买单。
当爱奇艺的会员在三线作战中逐渐流失,当爆款IP的源头逐渐枯竭,那座寄托厚望的“IP城堡”,不过是一座华丽的空中楼阁。
长视频平台的出路,不在乐园里,而在内容中。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