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彼岸花变成“丧气花”:咱中国的名花,凭啥让动漫给妖魔化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22:37 1

摘要:前两天,跟小区里的年轻父母聊天,说到最近孩子班里流行画“彼岸花”,连作文里都出现了“曼珠沙华、黄泉路上花开”等等词。我忍不住问:“你们知道彼岸花本来是咱们自己的花吗,不是日本特产,更不是什么死神花、丧气花?”

前两天,跟小区里的年轻父母聊天,说到最近孩子班里流行画“彼岸花”,连作文里都出现了“曼珠沙华、黄泉路上花开”等等词。我忍不住问:“你们知道彼岸花本来是咱们自己的花吗,不是日本特产,更不是什么死神花、丧气花?”

结果一圈人都愣住了,原来大伙都以为彼岸花就是个“恐怖传说”、“阴间之物”。甚至有家长直接说,怕孩子沾染点晦气。

但真相其实恰恰相反,这从古至今都是咱中国自己的名草,是从坚韧、顽强到吉祥的象征,哪能被动漫把文化带偏、误导一代又一代孩子呢?

谁都知道,这些年日漫、网文风靡全国,中二力量悄悄把不少传统事物搞得面目全非。尤其是彼岸花,明明在中国叫石蒜、龙爪花、金灯花,“出道”千年,偏偏如今却被当成阴间伴手礼:

“花开彼岸,叶落黄泉”、“花叶永不相见”,凄美故事、玄幻设定一大堆,还引申成离别、死亡和悲伤的代表。

甚至还有年轻人发明了一对叫“曼珠”和“沙华”的CP,编了好多土味爱情传说……

网上汉服圈各种丧系设计,把彼岸花画得又黑又惨,一时间连家里的小学生都记住了这个形象。

明明是咱中国古来的灵草、救命粮食,咋就被传成了冤魂路上的鬼花?

真要说起来,这彼岸花就是我们祖先亲手种进泥土里的“老对象”,从坚韧到美丽能打满分:

古人管它叫石蒜、龙爪花、金灯花、忽地笑,光听名儿就透着洋气和吉气。唐宋诗人、薛涛、江淹,都夸过它像宫灯、如绸缎、似朝霞,赞美得那叫一个热烈。

它生命力极强:耐寒、耐旱、爱长在阴湿山坡、溪边岩下,不挑环境,哪里都能活下来,就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打不败、折不弯。

传说宋代的时候,石蒜根部还藏着不少淀粉。抗战物资紧张时,不少百姓靠着挖它、吃它熬过了苦日子——说它救命,一点不假。

花谢才见叶、叶茂花隐,正是“一朝绽放,一朝无悔”,这不是死亡的象征,更像浴火重生、轮回再起的人生态度!

所以,老一辈最爱拿它当吉祥花、喜庆花,哪是什么晦气摆设!

问题出在文化东渡。唐朝时期,随着佛教一起传到日本,咱的石蒜连同美好寓意和栽培技术都成了出口伴手礼。

巧的是,每年秋分正好开花,那会日本流行在秋分祭祖上坟,直到后来才把它和阴阳、生死联系起来。再加“彼岸”这种节气词,顺手往小说、动漫里一改,就成了日本眼里的“生死分界引路花”。

近年来,日本把自家物哀、孤独、离别这些东西嫁接到了彼岸花身上,再通过《地狱少女》《阴阳师》各种动漫大IP包装,然后“华丽转身”借游戏、动画反向输入中国。

孩子们从小一刷手机就灌输这些“丧丧”的元素,久而久之,连自家的宝贝花卉都快认不出了。

请记清楚,只有日本文化才倾向把花解读成死亡符号。咱祖上传下来的彼岸花,本意是法火明照,是象征破除黑暗、带来光明的灵力之花。

佛典里记载,佛陀讲法时天降四大吉祥花,红色石蒜也列名其中,是驱赶烦恼、照亮人生的光明信使;

江浙、福建、小到村头、大到盛京,都有彼岸花盛开的美景,也是婚礼、节庆的常见布景;

南方农村,至今还有乡亲春秋两季特意晒石蒜、看花开,祈愿一家安康、生活兴旺。

真正懂生活的人,眼里满是希望与乐观。只有遇到逆境不丧、百折不挠才能体会石蒜的精神。阴暗、痛苦、分离不过是表象,美丽和力量,才是中华名花的底色。

现在的网络,什么都能给你渲染成“致郁系”,可青少年正是学文化、塑心性的关键阶段。如果动画片、短视频喂进去的全是玄幻丧气,那等他们的人生观全受影响了,我们还能怪谁?一个民族的强大,从骨子里就要自信,要阳光。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老祖宗的宝贝被妖魔化,更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沉溺于“尸花”“鬼花”这种错误标签。咱应该告诉孩子:

彼岸花不是“生死离别”的符号,而是给予希望、滋养生活的“光明花”;

美丽不仅是“美到忧伤”,更有浴火重生的力量;

真正的中国文化,讲的是正气、讲的是突破、讲的是希望!

有的人觉得“这又不关我的事,我纠正不了舆论。” 可千万别低估你一句话的影响。每个人都能说出正确的故事,每个家庭都能还原她的本来模样。一朵花从妖魔化到正本清源,一代人从消极到昂扬,就是须臾之间的改变!

少年立志,国必昌盛。“丧文化”不能流行成主流,正向阳光、积极进取的精神,才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密码。作为家长、老师、社区一员,只要你敢大胆发声,有意识去讲好自家文化的故事,就能拧成一股绳,把孩子们的认知带回正道。

聚沙成塔,星火燎原。不做“丧丧的人”,也绝不让丧文化左右未来。她不是阴间之花,她是生活之花,是历劫归来后依然敢迎风怒放、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彼岸花!

来源:星辰大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