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评审工作即将于11月1日正式启动,一组倒计时数字正在书法界朋友圈刷屏。与往届不同,今年大赛组委会放出重磅消息:整个评审过程将首次实行全程网络直播,这一破天荒的决定瞬间点燃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热情。
倒计时3天!这场书法界的创新实践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评审工作即将于11月1日正式启动,一组倒计时数字正在书法界朋友圈刷屏。与往届不同,今年大赛组委会放出重磅消息:整个评审过程将首次实行全程网络直播,这一破天荒的决定瞬间点燃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热情。
在各类艺术大赛频陷争议的今天,这一举措无疑是对赛事评审透明度的全新挑战。
大赛组委会主任李士杰先生对此坚定表示:“我们要把‘透明、公平、公正’原则贯穿评审每一个环节,接受全社会监督。”
书法大赛的权威性,首先建立在评委的专业性与公信力上。本届大赛在评委组建环节进行了创新探索。
组委会发动全国知名专家进行多轮推荐,网络公开投票产生的人选,按得票多少排序后,在公证处人员现场监督下抽签确定最终名单。
这种“推荐+投票+抽签”的全新模式,既保证了评委的专业水准,又引入了随机元素,最大限度确保公正。
最终确定的评审团队阵容强大,涵盖中国书法大厦艺委会委员、书法界知名专家、全国专业艺术院校和文博机构学科带头人,以及不同书体领域的代表性书家。
除评审团队外,大赛还专门设立了专家顾问团、监审委员会、现场观察团、媒体观察团等矩阵,为评审提供多角度、全方位保障。
科学的评审方案是保证大赛结果令人信服的关键。组委会在总结往届经验基础上,对评审方案进行了全方位细化与升级。
大赛采用分书体评审办法,将相同书体作品进行横向比较,有效避免不同书体间的评价标准差异。这一做法直面了长期以来书法评选中的“书体平衡”争议。
评审流程设计为 “初评、复评、终评、审读、评奖”五级递进制,并引入“交叉复审”与“合议仲裁”机制。这种层层筛选的架构,既保证了评选精度,又提供了争议解决途径。
更具创新的是,组委会根据收稿情况详细统计每种书体所占比例,在每个评审环节都按既定比例评选出相应书体入选作品。这一设计确保了各书体间的公平竞争,避免某种书体过度主导评选结果。
评审过程全程网络直播,无疑是本届大赛最引人瞩目的创新点。这一举措在书法作品评审史上尚无先例,是落实“透明、公平、公正”指导思想的实际行动。
为保障直播效果,组委会投入大量资源,联合官方电视台精心设计直播流程,引入多机位高清直播系统。
全景机位、评委特写机位和作品特写机位的协同配合,将确保画面清晰、切换流畅,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评审现场实况。
据透露,技术团队已组织多次全流程全要素实战演练,从设备架设、信号传输、画面捕捉到突发情况应急预案,均经过反复测试。届时,观众甚至可以通过特写镜头清晰观察到宣纸的纤维和墨色的层次。
为确保评审工作不受干扰,组委会对评审时间进行了周密安排。评审活动将持续二十天左右,地点设在中国书法大厦。
整个评审期间,评审现场将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评委的通讯设备统一保管,严明评审纪律,确保评审工作独立公正地进行。
具体日程已精确到每个环节的起止时间和每种书体评审的无缝衔接,并预留了合理的评委合议及休息时间。这种人性化设计确保评委始终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清晰的艺术判断投入工作。
大规模、高规格的书法作品评审活动,离不开专业高效的工作团队。组委会面向社会及合作高校,招募了一批具备艺术背景、责任心强和形象良好的工作人员。
所有工作人员都接受了系统性岗前培训,内容涵盖大赛宗旨与评审流程、工作岗位职责与行为规范、保密纪律教育、现场礼仪及应急处置能力等。
在作品管理方面,组委会建立了严格的交接、流转和保管档案,确保每件参赛作品的安全与踪迹可循。这一措施回应了参赛者最为关心的作品安全问题。
11月1日,这场特殊的书法评审即将开始。在接下来的20天里,让我们透过镜头,一起见证评委们如何从万千作品中,发掘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或许,这正是艺术评审应有的模样: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在专业与透明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这20天既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妨找个舒适的位置,泡上一壶好茶,静静欣赏这场关于书法艺术的深度对话。
来源:书法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