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统计今年日本因熊袭击死亡的人数已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在山林中活动的熊频繁与人类发生冲突,且冲突程度愈演愈烈呢?
提及日本京都岚山竹林,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清幽的竹林小径与络绎不绝的游客,往日里游客们操心的不过是如何避开人流、拍出心仪照片。
可如今漫步这片竹林,人们的心头多了一份紧张:要时刻留意林间是否会突然窜出黑熊。
据统计今年日本因熊袭击死亡的人数已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在山林中活动的熊频繁与人类发生冲突,且冲突程度愈演愈烈呢?
对熊来说充足的食物是生存和冬眠的关键,可近年来气候变化给熊的食物来源带来了巨大冲击。
近年来日本多个地区遭遇坚果荒年,橡树、栗树受气候变化影响,结实周期变得紊乱,秋季坚果产量暴跌。
不仅如此,北海道海域因海水升温,鲑鱼洄游量大幅减少,而鲑鱼正是棕熊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山里已经没东西吃了,你让一头体重200公斤、每天需要摄入2万卡路里的熊怎么办?它只能下山寻找食物。”一位长期研究森林生态的专家无奈地表示。
更糟糕的是气温迟迟不降使得熊的冬眠时间不断推迟,这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的侵袭行为。
那些没能储存足够脂肪的熊,不仅睡眠不足,脾气也变得异常暴躁,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人类发起攻击,但仅仅是熊的生存环境恶化,就能导致如此多的人熊冲突吗?
除了熊的生存困境,人类活动的变化也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熊的距离,人类活动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传统“里山”生态系统的逐渐消失。
“里山”是位于山地与村庄之间的过渡地带,过去这里有村民耕种、活动,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人熊缓冲带。
可如今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里山”日渐荒芜,在北海道,农户数量减少了六分之五,大量农田和林地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让野熊更容易接近农作物,进而闯入人类活动区域。
更重要的是过去常有猎人定期巡山,熊在长期的“威慑”下,会对人类保持警惕,但现在这些传统的“山林守护者”不断老去,年轻一代又鲜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职业。
曾因遭遇熊袭失去一只眼睛,后转职为捕熊人保护村庄的资深猎人就感叹,像他这样熟悉熊的习性、能有效应对熊患的专业人才,如今越来越紧缺。
当熊的生存空间与人类活动区域不断重叠,人熊冲突的发生似乎变得难以避免,面对这场危机,日本社会又在采取哪些行动呢?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熊冲突问题,日本政府和民间都迅速行动了起来,政府方面,发布了在人口稠密地区射杀熊等危险动物的指导方针,修订后的法规允许在野生动物进入这类区域时进行紧急射杀,以保障居民安全。
环境大臣石原宏高也公开表态,将加强持证猎人的培养工作,不过这一举措更多是为了缓解当下的紧急情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一场覆盖全民的防熊教育运动正在日本各地展开,秋田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70名熊袭幸存者的调查发现,在袭击发生时,那些迅速趴倒并护住头颈的人,均未受到重伤。
这一关键数据为防熊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专家们反复强调的“不要直视熊的眼睛”“不要突然奔跑”等避险原则,被写进了各种宣传手册,在社区、学校、景区等场所广泛传播。
要知道有些熊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在熊面前奔跑无疑是徒劳的,甚至可能刺激熊发起攻击,而爬树也并非安全之策,部分熊的爬树能力远超人类想象。
除了宣传教育,各类防熊工具和技术也应运而生,一款专门预防“熊出没”的手机应用软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这款软件会实时更新熊的活动区域、近期熊袭事件发生地点等信息,方便用户提前规避风险。
在五金店里,专门的防熊专区悄然设立,铃铛、哨子等能发出声响驱赶熊的工具被整齐摆放,成为热门商品,更受欢迎的是驱熊喷雾租赁服务,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些变化清晰地反映出,日本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心态转变:与熊的遭遇,从过去概率极低的意外事件,逐渐变成了需要每个人掌握应对技巧的日常安全问题。
近年来日本对熊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日本黑熊数量超过44000头,是2012年统计数量的三倍,北海道棕熊数量也达到了约11700头,是过去的两倍以上。
当野生动物保护成果反而引发了新的人与自然的冲突,如何在生态保护与人类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日本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难题。
人熊冲突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真实写照,但令人欣慰的是,日本社会在危机面前展现出的积极应对态度,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信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管理、加强公众教育和创新应对机制,人类终能与野生动物找到和谐共生之道,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守护好自身的安全。
来源:小张的任意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