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昕宇,男,2006年生,共青团员,山西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在读。系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华志愿者协会、浏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浏阳市楹联学会等机构会员,浏阳市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浏小青志愿服务队队长;曾获浏阳撤县设市三十周年征文优秀奖,浏阳市
TEENAGER
建“浏小青”,传家乡情
用志愿书写家乡答卷
青年志愿者/
TEENAGER VOLUNTEER
刘昕宇,男,2006年生,共青团员,山西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在读。系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华志愿者协会、浏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浏阳市楹联学会等机构会员,浏阳市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浏小青志愿服务队队长;曾获浏阳撤县设市三十周年征文优秀奖,浏阳市教育系统“优秀共青团员”。
01
建“浏小青”队伍:
2024年,完成高考的刘昕宇发现不少同龄的浏阳籍学子都有着参与公益、传承本土文化的意愿,于是他萌生了打造一个专属平台来凝聚浏阳籍学子志愿力量的想法。他主动对接浏阳市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联络多所高中的毕业生,牵头创办浏小青志愿服务队,旨在为浏阳籍学子搭建“公益实践+文化传承”双平台,凝聚青年力量服务家乡。
作为队长,刘昕宇本着“勇担青年使命,服务美丽浏阳”的宗旨,全程参与服务队核心公益活动:协助开展“宝贝书桌”捐赠活动,为浏阳南乡3镇乡村少年送去学习物资;定期组织“暖冬助老”“童心陪伴”活动,带领志愿者为社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送去慰问品,陪留守儿童做手工、辅导作业;在浏阳国风烟花大会、新春联文化活动期间,提前制定志愿服务方案,分配引导观众、维护现场秩序等岗位,带领队员连续多日坚守保障活动顺利;联合爱尔眼科(浏阳),协助医护人员为社区老人、留守儿童做视力检查、普及用眼知识;联合浏阳蒸浏记在社区公益活动中开展“蒸菜文化体验”,向居民介绍蒸菜非遗历史与营养特点。截至目前,他带领服务队累计开展公益活动80余场,服务时长超3000小时,吸引近400名浏阳籍学子加入。他探索的“学生自主管理+项目负责制”模式,让队员轮流牵头策划活动,提升团队积极性,相关经验在湖南省大爱无疆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三省公益伙伴机构交流会上作分享。“希望更多浏阳籍学子加入浏小青,一起用青年力量建设家乡。”他常向身边同学呼吁。
02
赋能“浏小青”:
团队为载体,多维推广家乡文化
在刘昕宇推动下,“传播浏阳优秀本土文化”成为浏小青志愿服务队的一大特色,他带领团队从红色文史、特色美食等维度,扎实开展文化志愿活动,让浏阳籍学子成为家乡文化的“传声筒”。
红色文史传承方面,刘昕宇牵头组织浏小青志愿者,走访浏阳市博物馆等文教场所,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梳理本土革命历史脉络,收集浏阳文史资料,并与浏阳市博物馆、浏阳市道远书院建立长期合作:组织志愿者定期到馆参与志愿服务,协助工作人员维护展览秩序、为参观者提供基础讲解,传递红色情怀。
在特色文化推广中,刘昕宇带领浏小青与蒸浏记深度合作,组织志愿者走进蒸浏记门店,学习浏阳蒸菜的非遗历史、传统烹饪技法及背后的民俗内涵;组织志愿者走进永和菊花石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菊花石非遗文化与制作技艺;针对外地同学,团队还会在高校假期交流时,主动分享浏阳的特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浏阳、爱上浏阳。
03
践校园担当责:
融专业实践,传浏阳红色事迹
在山西大学担任院团委组织部干事期间,刘昕宇全程参与青马工程活动策划、执行与总结;积极在青马课程中融入浏阳红色元素,通过解读文献史料、播放纪录片片段,向同学们系统讲述李白等浏阳籍革命烈士的事迹。
2025年暑假,他组织山西大学部分湖南籍学子,赴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开展“乡贤治理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提前与村委会对接,走访收集杨花村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案例,为家乡发展献青年视角。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