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市货架上,曾经占据显眼位置的功能饮料悄然让出了C位。2024年的行业数据显示,饮料类消费整体下滑8.5%,其中多款畅销功能饮料销量创下数十年新低,而与此同时,抖音平台上“钓鱼”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突破189.84亿次,钓鱼博主邓刚的直播间单月带货收入近3000
超市货架上,曾经占据显眼位置的功能饮料悄然让出了C位。2024年的行业数据显示,饮料类消费整体下滑8.5%,其中多款畅销功能饮料销量创下数十年新低,而与此同时,抖音平台上“钓鱼”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突破189.84亿次,钓鱼博主邓刚的直播间单月带货收入近3000万元 。这种看似矛盾的消费图景,正勾勒出当代年轻人欲望表达的新轮廓——不是欲望消失了,而是转向了更轻盈、更低风险的存在方式。
消费市场的分化早已给出明确信号。一边是双人场景消费的集体遇冷: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仅610.6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离结比攀升至42.92%,随之而来的是婚庆、黄金珠宝等行业的持续萎缩 。情人节的鲜花订单、七夕的酒店预订量、情侣场电影票房均出现两位数下滑,那些需要双向投入的消费场景,正被年轻人逐渐抛弃。另一边却是单人消费的蓬勃生长:无糖茶在饮品市场的份额从20%跃升至32%,迷你家电、一人食餐厅成为新风口,AI情趣机器人市场在中国的增速高达78%,国内硅胶娃娃产能已占据全球70% 。
这种转向的背后,是经济成本与情绪成本的双重挤压。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婚恋早已成为“奢侈品”——中国婚礼的平均花费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以上,而2024年城镇普通打工人的月薪中位数仅在3000元左右,即便是本科毕业生,月均收入也不过6199元 。从追求阶段的吃饭送礼、旅游娱乐,到婚姻中的房贷车贷、育儿开支,六位数的投入门槛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更棘手的是情绪成本的攀升:男性被期待“事事有回应”的陪伴与物质付出,女性则面临“顾家又独立”的双重标准,而独生子女成长背景下,双方都更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模式 。
比成本更高的,是信任纽带的松动。互联网放大的群体极化现象,让性别对立情绪在社交平台蔓延:江西彩礼事件的评论区充斥着地域攻击,个别婚恋纠纷被放大为群体矛盾,迫使监管部门多次出手整治短视频导向问题 。中科院的调查报告显示,51.8%的年轻人认为婚姻不重要,女性的婚恋意愿普遍低于男性,这种态度背后是对亲密关系风险的规避——当家暴、出轨等极端案例反复出现在视野中,年轻人自然会计算“投入产出比” 。与其在不确定的关系中内耗,不如选择可控的独处:看钓鱼直播获得即时满足,养宠物填补情感空缺,虚拟主播的陪伴随叫随到,这些低成本的替代方案,正在消解传统亲密关系的必要性。
我们不必急于批评年轻人“躺平”或“佛系”。当灵活就业成为36.4%求职者的选择,当蓝领岗位收入才刚超过6000元,当婚姻的风险与成本持续高企,年轻人不过是在现实约束下做出了理性选择 。功能饮料销量的下滑,或许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靠外力强行透支精力;婚恋消费的萎缩,实则是对高成本关系的主动降温;而单人娱乐与硅胶产品的走红,不过是他们寻找情绪出口的无奈之举。
这代年轻人的精力从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从复杂的人际维系中抽离,投向了更能掌控的自我世界。当社会开始讨论这种“欲望转向”时,更该思考的是:如何降低亲密关系的门槛,如何构建更具安全感的社交环境,让年轻人不必在“独处的清静”与“相伴的风险”之间,被迫选择前者。
来源:认知补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