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64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提到骨质疏松,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你可能不知道,它已经悄悄盯上了中年人,甚至是30多岁的人群。
更让人惊讶的是,看似“柔弱”的女性,骨质疏松的风险竟然远远高于男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少人听说:“黑芝麻补钙,吃它能防骨质疏松!”甚至有人每天一把芝麻,信心满满要“补出一副铁骨”。
但医生提醒:芝麻虽好,想靠它防骨质疏松,还远远不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显示,100克黑芝麻含钙约780毫克,看似很多。但问题在于——我们每天根本吃不了这么多。
一位成年人若靠芝麻补足每日推荐钙摄入量(800~1000毫克),大约要吃120克以上,相当于半碗芝麻!这么吃,不胖也难。
不仅如此,芝麻中的草酸含量较高,会影响钙的吸收。也就是说,吃芝麻补钙,理论丰满,现实骨感。
所以,芝麻可以吃,但不能当钙片吃。想守住骨密度,还得靠全方位的“骨力”组合拳。
说到底,骨质疏松是“吃”出来的病,也能靠“吃”防回来。以下5种食物,经过多项权威研究验证,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常吃。
1.奶制品:钙的“头号供应商”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300毫升以上的奶类制品,优选牛奶、酸奶。
牛奶不仅含钙多,而且钙磷比例优、吸收率高。尤其是乳糖不耐人群,也可以选择低乳糖或酸奶,一样有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我国人群普遍钙摄入不足,奶类是最值得推荐的补钙来源。
2.豆制品:植物钙+植物雌激素双重护骨
豆腐、豆干、豆浆,不仅富含钙,还有大豆异黄酮,这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对女性骨骼尤其友好。
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补充大豆异黄酮,可延缓骨量流失速度,对抗因激素下降带来的骨质疏松。
不过,肾功能不全或有结石病史人群,摄入豆制品仍需谨慎。
3.深绿色蔬菜:骨骼的“守护军”
菠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蔬菜,富含镁、维生素K、钾等对骨骼有益的营养素。
尤其是维生素K,能促进骨钙素活性,帮助钙沉积在骨骼中,而不是“乱跑”到血管里。
专家提醒:蔬菜虽然钙含量不高,但在“骨营养”中不可或缺。
4.小鱼干:吃骨头的高手
整条吃的小鱼干、虾皮等,连骨头一起吃下去,是补钙效率极高的食物。
不过要注意钠含量,高血压或肾病人群应选择低盐版本,避免钠摄入超标。
5.坚果种子类:骨骼润滑剂
核桃、杏仁、芝麻等富含镁、锌、维生素E,有助于延缓骨量流失。
虽然不是“主力补钙选手”,但它们是骨骼健康的润滑剂,适量摄入对整体骨代谢有益。
防骨质疏松,女性必须更上心。因为从生理结构上来说,女性骨量基数比男性低,再加上这些因素:
1.雌激素下降得早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而它恰恰是维护骨密度的重要激素。
研究发现,女性骨量流失高峰期就在绝经后5~10年内,尤其容易发生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
2.日晒少、运动少
城市中女性普遍缺乏户外运动,长期不晒太阳,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进而影响钙吸收。
3.节食减肥伤骨
过度节食、追求“纸片人”身材,会导致营养不良、月经紊乱,严重时甚至影响骨密度。
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疾病”,很多人直到骨折才发现问题。
筛查最靠谱的方法是:骨密度检测(DXA双能X线吸收测量)。建议以下人群每年检查一次:
女性50岁以上、男性60岁以上;
有骨折家族史或长期服用激素者;
患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类风湿等慢病人群。
此外,体重过轻、经常腰背痛、身高变矮者,也应警惕骨质疏松风险。
除了吃对食物,生活方式改变才是防骨质疏松的核心。
晒太阳:每天至少15~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规律运动:快走、跳绳、太极等负重运动有助于骨骼强化。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加速骨量流失。控制体重:过瘦或肥胖都会影响骨骼健康,维持正常BMI最关键。芝麻虽香,不是万能钥匙。想要骨密如铁,不靠“偏方玄学”,更不能指望一两种食物救全身。
真正靠谱的防骨方案,是管住嘴+迈开腿+定期查+科学补。
别让骨质疏松成为你“老有所痛”的开始,从今天起,为骨骼打好“营养地基”。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库
李勇.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骨密度检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