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开启互联网百科 “战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9:04 1

摘要:埃隆・马斯克推出了自己的 “维基百科” 替代品 ——“格罗基百科”(Grokipedia)。这位企业家承诺,新平台将摆脱意识形态审查,打造真正公平的信息环境。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工具,是人工智能 “格罗克”(Grok)—— 它将承担起为该百科全书撰写文章的 “作

埃隆・马斯克推出了自己的 “维基百科” 替代品 ——“格罗基百科”(Grokipedia)。这位企业家承诺,新平台将摆脱意识形态审查,打造真正公平的信息环境。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工具,是人工智能 “格罗克”(Grok)—— 它将承担起为该百科全书撰写文章的 “作者” 角色。马斯克的这款 AI 百科能否击败竞争对手?

美国商人埃隆・马斯克的 “格罗基百科” 项目已正式启动。该网站是知名在线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 的同类产品,而维基百科遵循 “自由内容” 原则,任何人都可参与文章创作。

与现有的在线百科全书不同,这款新平台没有 “人工编辑” 机制。“格罗基百科” 的内容由人工智能 “格罗克” 整理生成,该 AI 由马斯克旗下另一家初创公司 xAI 研发。平台用户无法直接修改原始文章,但可通过弹出窗口提交 “信息错误反馈”,提出修改建议。

不过目前,马斯克这款产品的内容总量与维基百科仍有显著差距。据《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数据显示,新平台目前仅收录了不到 88.9 万条词条;而维基百科则拥有超过 800 万篇由全球用户创建的文章,优势明显。

但 “格罗基百科” 并未止步于此。目前该平台处于 0.1 版本测试阶段,主页仅显示一个搜索框,供访客输入查询内容。此外,马斯克承诺,他打造的这一平台将成为维基百科的 “较少偏见的替代品”。这位商人此前已展现出争夺资源与影响力的能力 —— 他收购曾被视为 “民主党阵地” 的推特(Twitter,俄罗斯境内已屏蔽),便是改变媒体领域力量平衡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华盛顿邮报》指出,就目前而言,这款新产品的运作原则远不如维基百科透明。马斯克早在 2024 年就萌生了打造维基百科替代品的想法,这一决定是他与维基百科管理层长期冲突后的必然结果。

《消息报》(Известия)回顾称,2023 年 10 月,信息可信度核查机构 “新闻卫士”(NewsGuard)指控马斯克及其社交平台 X(前身为 Twitter,俄罗斯境内已屏蔽)传播有关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的虚假信息。作为回应,马斯克公开批评维基百科的运营原则,并指出其创始人吉米・威尔士是 “新闻卫士” 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

此后,马斯克还对维基百科 2023-2024 年的预算提出质疑 —— 该预算中 17% 用于 “平等权益支持”,11% 用于 “安全与包容性发展”。马斯克呼吁公众停止向维基百科捐款,直到该平台 “恢复编辑权限的平衡”。

美国问题专家德米特里・德罗布尼茨基分析道:“马斯克推出‘格罗基百科’可能有多重原因。首先,他从美国政府效能办公室主任职位卸任后一直有些受挫,同时还面临与特斯拉股东、工会及企业监察机构的纠纷。显然,这个新项目是他自我证明、重获‘成功人士’地位的一种方式。”

“其次,不排除这位亿万富翁萌生了比以往更宏大的个人政治抱负。若真是如此,‘格罗基百科’或将成为他实现这些抱负的信息基石之一。此外,推出维基百科的替代品,也能让马斯克宣称自己在与自由主义者的对抗中取得了一场虽小但意义重大的胜利。” 他推测道。

“不过,马斯克的这些计划存在几大不确定性。他在项目运营上向来缺乏系统性,或许不久后就会对‘格罗基百科’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回太空探索项目,把这个百科平台抛之脑后。” 德罗布尼茨基预测。

但无论马斯克的真实动机为何,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阿纳托利・瓦瑟曼认为,这款新产品为维基百科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替代选择,“这本身就是件好事”。他表示:“竞争能推动质量提升。但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文章的主要‘作者’,这一做法似乎有些奇怪。”

瓦瑟曼解释道,目前该领域所有项目本质上都依赖人们早已习惯的互联网搜索系统,只是在其基础上 “附加” 了从搜索到的网页片段中整合连贯文本的功能。而核心问题在于,互联网上的错误信息远多于正确信息。因此,仅依赖搜索结果的系统,大概率会生成不可靠的文本。

他进一步补充,在谷歌等传统搜索引擎中,“人工智慧”(此处指人力筛选机制)发挥着作用 —— 关键词相同的网页中,被其他页面引用次数更多的内容会被排在前面。但近年来,这一机制常受 “优化操作” 影响,准确性打折扣。

即便经过人工核查的信息,也未必可靠。瓦瑟曼指出:“一方面,人不可能全知全能;另一方面,人难免带有偏见。例如在维基百科中,几乎所有核查新信息可信度的管理员都秉持自由主义理念。因此,所有与这一世界观相悖的内容,都会遭到审查。”

“我当然乐见马斯克尝试打造自己的百科版本,但担心他并未完全意识到上述问题,更不用说其他潜在挑战了。目前该项目的前景尚不明朗。互联网上从不缺有趣的想法,但最终能成功的寥寥无几。” 瓦瑟曼强调。

政治学家帕维尔・达尼林也对 “格罗基百科” 能否改变互联网百科领域的格局持怀疑态度。他表示:“这个平台获取信息的来源,本质上与维基百科并无二致。但维基百科拥有庞大的审查与编辑团队,这些人对自己处理的内容有着特定的解读视角。”

“维基百科上,与自由主义话语体系相悖的文章会被频繁删除。这种非正常操作引发了外界对维基百科的大量质疑。因此,即便不够完善,替代品的出现仍是朝着打造客观信息空间迈出的重要一步。” 他认为。

“众所周知,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格外注重在维基百科中篡改历史事件,构建符合自身立场的叙事。马斯克的这款新产品看似更难受到外部干预,但仍存在隐患 —— 作为平台核心的‘格罗克’AI,其信息来源可能与维基百科并无不同。” 达尼林分析道。

“如今,神经网络很容易收集到人物相关信息,生成的内容整体质量也与维基百科文章相差无几。如果‘格罗基百科’能致力于提供尽可能去意识形态化的信息,或许能获得用户青睐。” 这位政治学家补充道。

同时达尼林提到,俄罗斯本土推出的在线百科全书 “鲁维基”(Ruviki)始终未能对维基百科构成竞争。他表示:“‘鲁维基’是一个有价值、有用的平台,但目前尚未拥有与维基百科相当的 popularity。”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