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广州南海渔村把四千平的老店切成五个小厅,一个厅只做三桌人,订席要抢。
现在没人去大酒楼吃宴席了,不是因为贵,是因为没意思。
2025年,广州南海渔村把四千平的老店切成五个小厅,一个厅只做三桌人,订席要抢。
不是他们变小了,是客人不想再坐在几十桌人中间,听着喇叭喊“请上菜”,看着服务员端着预制菜从后门溜进来。
杭州楼外楼现在上菜前,你得扫个码。
不是为了炫耀科技,是怕你吃一口就骂他们骗人。
预制菜不是不能用,是你得知道谁做的、啥时候做的、是不是从冷库拉来的。
顾客不是讨厌预制菜,是讨厌被当傻子。
深圳春满园的AI点菜系统,能看出来你今年38岁,去年带爸妈来吃过,这次想请客户谈生意。
它给你推的不是最贵的,是最让你觉得“这顿没白请”的那桌。
老板说,以前点菜靠经验,现在靠数据。
但其实,是客人终于不用再硬撑着说“都行,你看着办”。
北京全聚德搞了个虚拟吃烤鸭的设备,你戴个眼镜,先尝一口“空气鸭肉”,再决定要不要真点。
退菜率掉了三成。
不是因为技术多牛,是因为人终于不用再为面子买单了。
婚宴少了三成,但上海梅园邨跟婚纱店合开“沉浸式婚宴”,新人穿着汉服在假江南园林里走红毯,摄影师跟在后头拍。
这不是办酒,是拍电影。
年轻人不是不结婚,是不想在酒店大堂里对着同一批亲戚笑。
广州酒家早上六点开门,五百年老店的早茶桌,坐满了七十岁的爷爷奶奶。
他们不是来吃饭的,是来听粤剧、聊当年、晒太阳的。
茶点卖得比以前多六成,因为这不是消费,是生活。
香港镛记把烧鹅的火候录成NFT,年轻人不是买鹅,是买“我爸当年也在这儿吃过”的感觉。
成都陈麻婆豆腐开研学班,你亲手揉面、炒酱、端上桌,收的钱比卖一百碗都多。
西安同盛祥让客人穿唐装吃羊肉泡馍,抖音上一亿播放,不是因为好吃,是因为有人愿意为“穿越”买单。
后厨机器人多了,服务员少了,菜单上多了二维码,墙上挂了数字藏品。
可你走进去,还是能闻到那股老油和酱油的味道。
传统酒楼没死,是死在“大而全”上。
活下来的,是那些敢把宴会厅切碎、把菜谱拆开、把老人当主角、让年轻人当演员的人。
他们不靠规模赢,靠的是把一顿饭,变成一段记忆。
现在吃一顿饭,你买的不是菜,是情绪、是故事、是被看见的感觉。
谁还愿意在人声鼎沸的酒楼里,默默吃一盘标着“中央厨房配送”的红烧肉?
来源:爱猫狗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