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Simple Life把这句话写进财报,没有明星教练、没有直播喊麦,只有一个叫Avo的虚拟小人,天天在手机上陪用户“打怪升级”。
“7个亿,一年,只靠一个AI。
”
英国Simple Life把这句话写进财报,没有明星教练、没有直播喊麦,只有一个叫Avo的虚拟小人,天天在手机上陪用户“打怪升级”。
用户每减0.1公斤,屏幕里的Avo就升一级,勋章、宝箱、连击动画哐哐往外掉。
老外吃这一套,续费率冲到82%,折合人民币7亿元,稳稳落袋。
同一时间段,中国减肥App们也在卷,却卷出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画风:
餐饮派——把卡路里印在外卖盒上,靠美团饿了么打巷战;
产品派——卖代餐、卖酵素、卖益生菌,直播间里“321上车”;
人海派——真人私教24小时微信盯梢,人效一降就亏损。
三条赛道都养出过独角兽,却都绕不开同一个死结:规模越大,人力成本越高,利润越薄。
于是,大家同时抬头,盯上了AI这根救命稻草。
可AI减肥在中国,第一关不是技术,是“信任”。
清华大学刚把“菜名识别”刷到92%准确率,能认出5000道中餐,用户却一句“油多少?
盐多少?
”就把算法问死。
阿里健康用手机摄像头估体脂,误差±2%,评论区依旧飘满“我脸大≠我胖”。78%的人坚持要留一条“人工客服”后路,生怕AI把自己送进医院。
资本也犹豫,投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型,不如投一个能立刻打包发货的蛋白粉仓库。
怎么办?
把AI藏进“真人外套”,先让用户无感上车,再悄悄把人工抽走,成了2024年最务实的打法。
Keep上线“AI私教+保险”套餐,先收你999元,承诺12周掉5斤,到期没达标,保费原路退回。
用户冲着“白嫖”教练来的,却不知道后台排课、配餐、动作纠错全是模型在跑,真人只在群里发早安图。
结果续费率反而涨了21%,因为“不逼单、不骂人”,情绪价值拉满。
抖音里更隐蔽。
达人用AI一键生成“个人专属减脂食谱”短视频,同样15秒,成本从300块降到30块,带货转化率却翻3倍。
算法先把粉丝画像拆成168个标签,再自动给每个标签配一段口播:学生党看“食堂窗口也能吃”,宝妈看“娃吃剩的薯条别扔”,打工人看“便利店711秒选”。
用户以为博主懂他,其实是AI懂数据。
连卖菜平台都来凑热闹。
叮咚买菜把AI助手直接嵌进小程序,输入“两周减3斤”,系统秒出7天菜篮:低卡、应季、还能用当月优惠券。
用户点“确认”,30分钟后菜送到家,顺手再推一份“AI配好的蒜蓉蒸鸡胸”视频,锅碗瓢盆一起卖。
数据显示,用了AI买菜的会员,次月复购率提高35%,生鲜毛利直接拉高2.7个百分点。
政策也在给这场“静悄悄革命”递梯子。7月,国家卫健委发文,第一次把“AI体重管理”写进数字健康规划;中国营养学会年底就要发布《AI营养咨询服务标准》,给算法发“上岗证”。
医疗级产品更快,3款AI体重管理器械已经进入创新审批通道,一旦获批,就能名正言顺开医院处方,脱离“健身”圈子,真正踏进医疗大门。
市场用钱包投票:2024上半年,国内AI减肥类App用户同比涨210,小红书“AI减肥搭子”话题阅读破5亿;艾瑞咨询把2025年市场规模直接上调到80亿元。
IDC放话,再过一年,40%的体重管理都要靠算法驱动。
翻译成大白话:以后你喊“我要减肥”,最先响应的不是教练,而是服务器。
可别忘了,洋人的7亿元并不等于中国人的7亿元。
Avo能在英国一路升级,是因为老外一个人也能吃得简单;中国胃却讲究“锅气”“下饭”“团圆”。
算法再精准,也挡不住妈妈一句“多吃点”。
所以本土玩家学乖了,不再硬推“纯AI”,而是“AI搭台,真人唱戏”——用数据做里子,用陪伴做面子,让用户在不知不觉间把肥减了。
下一次当你打开外卖App,发现“低卡套餐”恰好是你最爱的川菜味;当你在小红书刷到“大基数姐妹跟练”视频,动作刚好避开你受伤的膝盖;当你在Keep完成最后一组拉伸,屏幕弹出“恭喜达成目标,保费已返还”,不必惊讶,幕后操盘手早已不是人,而是一串比你更懂你的代码。
减肥这场千年难题,终于从“靠毅力”转向“靠算力”。
留给人类唯一需要做的,是点下“确认”按钮,然后安心当一个被算法宠坏的胖子。
来源:正直火车9Vl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