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敢冒巨大危险去重庆谈判,出乎蒋介石预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5:39 1

摘要:1945年8月,抗日战争硝烟散去,中国却站在了内战的悬崖边缘。美、苏、英三国不赞成中国内战,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硝烟散去,中国却站在了内战的悬崖边缘。美、苏、英三国不赞成中国内战,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但蒋介石打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国内外形势使他有所顾忌。

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以“万急”之态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定大计”

蒋介石试图通过谈判争取时间,调兵遣将,为内战做准备。他料定毛泽东不敢冒险前来,这样便可借机将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

出乎蒋介石预料的是,毛泽东毅然决定亲赴重庆。

这位中共领袖回复“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在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接连召开会议讨论应对之策。党内普遍为毛泽东的安全担忧,因为1929年蒋桂战争时,蒋介石曾扣押李济深;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又扣押张学良

然而,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去重庆,“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毛泽东做好了最坏打算,他向中央建议,在自己离开延安期间,由刘少奇代理党中央主席职务,书记处增补陈云、彭真为候补书记。他坦然表示:

“如果这些条件还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

1945年8月28日下午3点36分,毛泽东乘坐的476650号军用飞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着陆。头戴灰色拿破仑帽、身着中山装的毛泽东第一个走出机舱,这一刻,山城重庆为之震撼。

毛泽东的到来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成都《华西晚报》评论道:

“毛泽东到了重庆,并且开始了国共两党领袖的直接谈判。对于中国人民,这是一个比之日本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更使人欣喜的消息。”

更有报道将毛泽东的抵达比喻为,“好像在阴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来一道光明”

诗人柳亚子赠诗毛泽东,称赞其“弥天大勇”

毛泽东抵达重庆后,与蒋介石开始了面对面的较量。在43天的谈判中,毛泽东与蒋介石11次“面对面”、8次直接交锋,国共两党代表进行了12轮正式谈判。

国民党方面企图以“统一政令军令”的名义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在谈判策略上,毛泽东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提出:

“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得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和民主。”

这一原则使得中共在谈判中既保持了灵活性,又坚守了底线。

谈判期间,毛泽东广泛接触各界人士。他与民主党派人士结下深情厚谊,践行“拜客,什么人我都要见”的承诺。

这期间,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在重庆传诵一时,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始终处变不惊。随行人员回忆道:

“无论谈判多么紧张,斗争多么尖锐,争执多么激烈,毛主席的表情是平静的,举止是从容的,讲话时的语调也都是温和的。”

战场与谈判桌形成了默契的配合。就在谈判进行期间,国民党阎锡山部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部队坚决反击,歼敌3.5万人,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

上党战役的胜利加强了中共在谈判中的地位。毛泽东赴重庆前就对即将前往前线的同志说:

“蒋介石这个人我们是了解的。你们在前方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险一些。”

这一军事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在谈判桌上的斗争。毛泽东后来总结道:

“‘针锋相对’,要看形势。有时候不去谈,是针锋相对;有时候去谈,也是针锋相对。从前不去是对的,这次去也是对的,都是针锋相对。”

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桂园客厅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口头上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尽管双方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两个根本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但重庆谈判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共产党通过这次谈判赢得了民心,掌握了政治主动权。正如毛泽东指出的:

“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在离开重庆两天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

历史证明,蒋介石的“一握”根本无法控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误判之一。

来源:空舟自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