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桐||评黄宏飞《记忆里的集结号—1976年新兵入伍欢迎词回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8:08 1

摘要:宏飞战友的文章《记忆里的集结号——1976年新兵入伍欢迎词的回响》,在2025年10月21日这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两个多月的特殊时刻,通过“今日头条”平台——“铁道兵文化”公众号与读者见面,不仅唤醒了一代铁道兵的记忆,更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力

四重回响:评黄宏飞《记忆里的集结号

——1976年新兵入伍欢迎词回响》

评述作者:韩振桐

宏飞战友的文章《记忆里的集结号——1976年新兵入伍欢迎词的回响》,在2025年10月21日这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两个多月的特殊时刻,通过“今日头条”平台——“铁道兵文化”公众号与读者见面,不仅唤醒了一代铁道兵的记忆,更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力量,完成了一次跨越49年的精神对话。

作为与黄宏飞同志共同在铁道兵三师十四团服役的老兵,阅读此文时,那些泛黄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宏飞战友以1976年3月11日的新兵欢迎词为切入点,通过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交织的笔法,构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这篇文章的价值,在我看来,至少产生了四重深刻的历史回响。

第一重回响: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的有机融合

文章开篇即以“箱底泛黄的笔记本”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物品引入,瞬间将读者拉回到1976年春天的承

德军供站。宏飞战友巧妙地将个人记忆(笔记本记录)与集体经历(新兵入伍)相结合,通过“女声清

亮如泉”“男声的诗意接续”等细腻描写,再现了那一代青年从平民到军人的身份转变瞬间。尤为可贵的是,文章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怀旧层面,而是通过“摸着胸前的大红花,我第一次懂得什么叫热血沸腾”这样的个人体验,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这种将微观个体叙事融入宏观历史背景的写法,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成为可感可触的情感体验。

第二重回响:历史语境与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文章对1976年这一特殊历史节点的把握尤为精准。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国际形势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国内氛围,构成了新兵入伍的独特时代背景。宏飞战友通过欢迎词中“美苏争霸世界愈演愈烈”等内容,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军人特有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更为难得的是,文章在呈现历史语境的同时,避免了简单的政治化表述,而是通过“接兵的老兵眉头紧锁,新兵们也收起了笑容”这样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时代压力如何转化为个人责任感。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历史真实,又赋予了历史温度。

第三重回响:铁道兵精神的当代诠释

作为曾经的铁三师十四团战友,我特别能体会宏飞文章中对铁道兵精神的深刻理解。从“逢山凿路,遇

水架桥”的战斗豪情,到1984年集体转业后“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的忠诚坚守,文章完整呈现了铁道兵精神从军营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传承与嬗变。

文章结尾部分对“中国铁建”延续铁道兵精神的肯定,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当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与铁道兵时期培养的过硬作风一脉相承。这种历史连续性的揭示,使文章超越了单纯怀旧的局限,具有了现实意义。

第四重回响:文学表达与历史叙事的相得益彰

从文学角度看,宏飞战友的文章展现了出色的叙事功力。五个部分环环相扣,从具体场景到抽象思考,从个人情感到集体记忆,结构严谨而自然。语言上,既有“春风吹来新战友,朵朵都是向阳花”的诗意表达,又有“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的朴实记录,刚柔并济,张弛有度。特别是文中对声音的描写极具特色,从广播里的男女合诵,到掌声雷动,再到“跨越时空的回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声音意象系统,使“集结号”的隐喻贯穿始终,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结语

《记忆里的集结号》不仅是一篇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浓缩的铁道兵精神史。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历史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国家叙事中,也存在于每个普通士兵的记忆深处。正如宏飞战友所言:“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若有战,召必回’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融进血脉的誓言。”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军旗的鲜红需要一代代军人的忠诚来浸染,信仰的滚烫需要一个个具体生命的践行来维持。感谢宏飞战友用文字为我们保存了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让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出铿锵回响。

成于勤奋,就于深耕。孜孜不倦,终有所成——这不仅是宏飞战友文章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那一代

铁道兵战士的人生信条。愿这份精神永远传承,愿军魂永驻!

作者简介:韩振桐1970年入伍铁三师十四团,1979年—1982原铁道兵工程学院桥梁系学习,后在中铁十三局经营处工作,于2010年退休。爱好文学与诗歌。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