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五五新起点:解构平安三季报,透视人身险行业未来十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7:43 1

摘要:尤其是看到刚刚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所强调的“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当对这一个窗口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现在的保险行业,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窗口。

尤其是看到刚刚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所强调的“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当对这一个窗口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意味着2万美元至2.5万美元的人均GDP,而现在,这一数字是1.3万美元左右。

从日本的经营看,这意味着寿险密度、深度都有很大的提升。日本人均GDP从1.2万美元水平提升至2万美元水平时,保险深度提升了1.5pct;而到2.5万美元水平时,保险深度又提升了1.5pct。

如今中国市场人身险保险深度仅为3%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人身险行业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事实上,早在十年前的“国十条2.0”中,就有着对保险深度5%这一目标的期望。

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意味着人身险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涌现出很多新的业态。用新的东西,打开一个新的市场,在人身险行业过去三十年间,不断验证。

保险业能否抓住十五五开启的这一历史性机遇,核心在于能否完成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这需要行业拿出更多的勇气。

看保险,关键在于看改革、看创新。行业流传一句话:如果你想知道未来金融业要发生什么,去看看马明哲在做什么。

敢为人先的中国平安,无疑是行业创新的最佳样本之一。

平安在过去三十余载中,凭借其深刻的危机意识与创新精神,成功实施了数次果敢而有远见的自我革新。

这一历程,不仅使其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改革标杆,更解释了为何在行业面临转折与挑战时,市场参与者总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平安,以期从其战略与举措中寻找启示。

而早在十四五开局之时,平安就已聚焦渠道、产品、数字化三大改革方向,为如今十五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打出了充足的战略纵深。其稳健的经营业绩,成为改革创新成果的有力注脚。

中国平安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

中国平安实现归母营运利润1162.64亿元,同比+7.2%;归母净利润1328.56亿元,同比+11.5%,第三季度当季同比大幅增长45.4%。

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357.24亿元,同比+46.2%,标保口径下的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9.0pct。

站在三季报这一时间点,看中国平安的改革历程,或许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一全会精神在保险业的实践,将有更多的启发。

渠道的重要性,对于人身险而言毋庸置疑,甚至一度存在得渠道得市场的说法。

但探究渠道的本质,其实是保险公司链接客户的一个重要触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渠道,其实反映的是公司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业务。

故而,在行业深度调整阶段,率先实现了渠道的转型,无疑是为整个公司的高质量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做好了铺陈。

更要看到的是,保险公司尤其是头部险企,客户规模之大、业务形态之丰富,就决定了其几乎不可能仅聚焦某一个渠道。2021年,平安就先于行业给出了自己的渠道转型战略:个险、银保、社区、下沉,四路齐发。

先看个险。这是人身险最大的渠道,近几年来几乎每一家都在探索个险渠道的新模式,优增优育,成为共识。

但个险改革绝非另起炉灶那么简单。拉起来一支新队伍,不难,但关键是,如何在稳住庞大存量队伍的同时,培育高质量增量,并实现新旧模式的平稳过渡与融合。

总结成八个字,就是“存量做优,增量做好”,其中的关键在于做强主管这一层级。为此,平安构建了一套涵盖“基本法、培训、客户经营、产品服务”的四合一队伍发展模式,并辅之以“三好五星”荣誉体系,在经营过程中引导队伍发展方向,实现“做优-晋优-增优-留优”。

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前9月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3.3%,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9.9%。

更令行业惊讶的是银保渠道的爆发式增长,且增长长期可持续。这一被视为"辅助角色"的传统渠道,正逐步成长为寿险价值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

前三季度,平安寿险银保渠道同比大增170.9%;中期业绩时,其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59.72亿元,同比大增168.6%。

平安通过多元化银行合作生态的构建,不仅深化与国有大行的战略纽带,同时积极拓展头部股份制银行及优质区域城商行,系统性构筑起一个多层次、全覆盖、高效协同的银保渠道网络,彻底激活了这一昔日被低估渠道的价值潜力。

市场人士认为:

参照可比地区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银保占比50%左右,中国银保市场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平安银保渠道潜力巨大,当前仅覆盖1.2万个银行网点,渗透率不足10%,而银保客群"三高"特点(年龄高、资产高、保费高)在老龄化背景下优势凸显。

在传统的个险银保渠道外,存量时代的另一增长点,就是对既有客户的深度运营,以及对下沉市场需求的满足。事实上,三四五线城市这一市场,并不小,仅人口就有6亿之巨。

不过,这可能需要更大的耐心,这需要“农夫式”的深度耕耘。

为此,平安扎根社区,探索社区网格化经营模式,通过建立长期信任关系,将其作为存续客户经营的重要渠道,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2025年前三季度,社区金融服务渠道存续客户全缴次继续率同比提升0.6 pct,社区金融、银保、下沉市场等其他渠道贡献的新业务价值占比达35.1%。

如果说是渠道推动了人身险过去30余年的发展,对,也不全对。

表面上看,是依靠着强大的渠道力量,才使得人身险能在这么短的一个时间内触达如此广泛的人群。

但这是建立在产品之上的。

近年来,在外部宏观冲击下,促使行业快速从高速增长阶段切换至平台调整阶段,再叠加利率水平的连续下降以及医保DRG/DIP改革挑战,产品的创新成为人身险行业除渠道转型外的另一挑战。

是故,看平安改革、创新,必须还要加上产品这一维度。

产品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分红险与健康险。前者是行业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的桥头堡,后者则是行业进一步丰富保障价值的重要实践。

分红险集“保证收益”“浮动收益”“长期保障”为一体的特点,就意味着创新的方向必然是三者兼顾,用平安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有“好产品+好账户+好服务”的闭环体系。

好产品:即将上市推出的平安御享金越(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和平安御享金越年金保险(分红型),下有保证利益,上有分红期待。以分红型年金险为例,客户可自主规划年金领取方案,开始领取年龄、领取期间和领取方式可因需多变,灵活满足客户养老、教育、传承等多重场景需求。

好账户:分红账户依托平安专业的投资能力,通过平安战术仓、情景仓、战略仓 "三仓"配置逻辑,兼顾短、中、长期的投资目标,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分红收益。

好服务:依托平安集团强大的综合金融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老医疗服务,从单纯提供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升级全面为客户提供养老、医疗的综合解决方案。

再看健康险,这是行业最大的未来。原因在于,无论是大众客户,还是中端客户,亦或是高端客户,对健康保障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是无限的。

而医保回归基本保障的改革趋势,无疑加速了这些需求向商业健康险的迁移。

为此,平安加强健康险产品创新,力求构建一个覆盖高端-中端-基础客群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今年9月,平安创新推出e生保系列医疗险产品,以百万保额解决就医费用问题,同时匹配稀缺责任设计,深度融合海内外创新药械及处方协助等优质资源,让各层级客户就医 “省时、省心、省钱”。

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意味着保险变得更“厚”了,原先仅作为产品价值延伸的服务,变得更重要了。而数字化的赋能,以及AI的普及,让服务供给的效率,也变得更高了。

平安过去多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也使得服务方面的创新,更游刃有余,从而给到客户“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体验。

早在2020年,平安就通过AI赋能人工坐席。2020年年报显示,当年AI坐席服务量达19.3亿次,同比增长41%,覆盖平安82%的客服总量。今年上半年寿险的保单秒级核保占比达到94%,保单闪赔占比59%,辅助保单复效提升18%。

更重要的是,三季报信息显示平安数据库已沉淀超30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近2.50亿个人客户;还积累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超75亿图词组料……

如此海量数据,无疑为平安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推力。

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出,至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开篇也据此推演,我国人身险行业将迎来大幅增长空间。

这么大的增长空间,意味着巨大的保障需求需要被满足。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对人身险行业而言,可能没有什么比健康、养老的保障需求更大了。

而健康、养老的需求之复杂,对供给要求之专业,单一的渠道改革和产品创新,大概率是无法实现的。

这就是平安将医疗养老作为公司乃至整个集团最高的战略的原因。

平安借鉴国际成熟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打造“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通过保险支付端整合广泛的医疗服务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医疗养老服务。

期间,平安不仅实现了对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的100%合作覆盖,还将北大医疗产业集团纳入麾下。

对医疗资源的整合,更为其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目前,平安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近24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高质量康养社区项目已在5个城市启动,共计6个项目,均陆续进入运营或建设阶段,其中上海项目「静安8号」已正式运营,深圳项目拟于年底前试运营。

如今,平安构建的医疗养老生态圈,也已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

在平安近2.50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8个、客均AUM达6.34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4.0倍。

且,医疗养老服务权益也已成为驱动寿险销售的关键动力。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

经济发展的背后,其实是一项项技术的创新在推进,从蒸汽化到电气化再到电子化,以及如今的智能化,无不如此。

观人身险业,如果仅从金融属性来看,固然是一个顺周期的行业,受宏观经济、利率波动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巨大,这也是近年行业改革倍感艰难的原因。

但保险产品,体现的是一份合同,这意味着保障的承诺,可能比金融的分量,更重一些,“先姓保,再姓金”,就是这个道理。

如是,从保障这一角度看人身险,这一行业的真正周期,就是承保能力迭代的周期,即创新周期。

更重要的是,人身险业作为居民部门长期风险管理与养老支出的核心环节,必须以供给侧改革来支撑消费升级,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认识到这一点,固然对“穿越周期”这一行业难题,也就有了答案: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

这,或许才是从中国平安这一行业头部公司三季报里面,应当看到的最大亮点。

来源:燕梳文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