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7岁男子突发心梗,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犯了3个误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7:57 1

摘要:27岁的沈泽是成都一名公交车司机,跑早班线路已有四年。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喝一杯浓茶提神后便出车,一上午几乎没时间吃早餐。为了不耽误发车,他常在红灯间隙抽烟,几分钟能抽完一根。中午休息时,他喜欢吃快餐店的油炸盒饭,再配一罐功能饮料补能量。长时间久坐让他的腿部循环

27岁的沈泽是成都一名公交车司机,跑早班线路已有四年。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喝一杯浓茶提神后便出车,一上午几乎没时间吃早餐。为了不耽误发车,他常在红灯间隙抽烟,几分钟能抽完一根。中午休息时,他喜欢吃快餐店的油炸盒饭,再配一罐功能饮料补能量。长时间久坐让他的腿部循环变差,但他从不下车活动,总说歇一歇就好。晚上收班后,他习惯喝啤酒解乏,有时一连几瓶。长年高盐、高脂、缺乏运动的生活,让他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隐患。

2019年6月27日,沈泽早班车开到中途,单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去按车载报站键。刚低头,额头渗出一层细汗,像雾气从皮肤里往外冒。汗珠一开始只是细小的点,很快连成一片,从眉心一直滑到鼻梁。他抬手去擦,却越擦越多,额头像被热气逼着往外冒水。汗沿着鬓角往下流,打湿了鬓发,浸到耳后,皮肤发凉,仿佛整张脸都被潮湿的空气包裹着。他打开车窗透气,凉风一进,头皮却发麻,像是冷气在皮下打转。他用毛巾擦了擦额头,却发现后背的汗早已浸透衬衫。脊梁处的汗珠顺着重力往下淌,汇到腰间,像细小的水流在皮下滑动。靠背处早已湿成一片,他能感觉到衣料被汗水粘在座椅上,轻轻一动就发出闷响。心想不过是天热出汗,握紧方向盘继续开,没注意到冷汗多的有点不寻常。

下一站前,沈泽靠站减速停车,左手去按车门按钮。俯身时,背部像被一股钝力勒住,从脊梁深处传来一阵发紧的酸痛,像有块硬石头卡在肌肉里。他挺直腰试图舒缓,腰后的那块肌肉却突然再次收缩,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动一下就牵出一阵钝痛。那种紧绷感让他几乎坐不住,只能微微前倾,双臂贴着身体,想让肌肉放松。疼痛逐渐沿着两侧扩散,顺着肩胛骨往下钻,像被钝刀反复划过。那股酸痛混着灼热,从脊梁中央向两边漫开,像筋肉被一层层撕扯。他一只手反到身后拍拍后背,另一只手去拧挡杆,手拧紧的那一刻,脊柱像被一股力从上往下拧紧。那股疼痛从颈后开始,一节节往下传,沿着骨缝蔓延到腰椎,像有根烧红的铁丝在脊柱里滑动。每拍一下,骨头间就传出钝钝的酸感,夹着细微的麻意。

乘客陆续上来,沈泽刚想开口提醒老人坐好,要发车了,疼痛突然从背部延伸到肩膀,像有两根紧绷的绳子系在锁骨后,不断拉扯。肩头的肌肉跟着发硬,像被人从内侧一点点掐紧。他换成右手撑在方向盘边缘,试图舒展肩背,骨节间发出细微的咯噔声。酸痛从肩窝深处翻滚上来,肌肉像被拧成麻线,一阵阵抽紧,连抬手都变得迟缓。他咬着牙活动手臂,希望能让血液流通,反而让疼痛更明显,像被火灼着的筋膜在挣扎。那股痛从肩窝深处钻出来,沿着手臂根部蔓延,酸得发麻。他再次提醒坐好,话说到一半,疼痛就顺着筋脉往外扩,像被钩子牵着筋肉往后拽。他咬着牙,肩膀仍在一阵阵跳动,手指不自觉地握成拳,又松开,掌心全是汗。

沈泽刚要踩油门,疼痛没有停下,逐渐越积越深。胸口像被一块沉石压着,呼吸变得浅而急,每吸一口气都牵出钝钝的痛。痛到沈泽握方向盘的手有些发抖,车身轻轻晃了一下,他赶紧纠正方向。心口下方有股热流在翻滚,像要从体内冲出来,又被硬生生堵住。那股痛由内往外扩散,透过肋骨向两侧撕扯,连肋间都被带得发紧。他试图挺直身体,可那股痛把整个上半身都固定住,连微小的动作都能让胸腔发出沉闷的抽痛声。冷汗一层层冒出来,顺着下巴往下滴,制服前襟湿成深色,视线开始发灰。

沈泽咬着牙想靠边停车,右脚还没完全踩稳刹车,双手的力气就开始往外流,公交车缓缓滑向路边。乘客的惊呼声在耳边变得模糊,声音像被一层厚布隔着,远远地传进来,又被回荡的嗡鸣掩去。他努力想听清,却只听见血液在耳边翻涌的声响,手指勉强勾着方向盘。胸口的疼痛像火在灼烧,心跳乱得没有节奏。他的头微微后仰,嘴唇发白,呼吸断续。一名乘客冲上前扶住他,喊着让他刹车,沈泽下意识抬起脚踩住刹车,另一人急忙拨打了120。

沈泽被送至急诊时,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入院后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0.3mV,伴有病理性Q波形成;肌钙蛋白I(cTnI)7.6ng/mL(正常值

溶栓前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近段可见斑块样狭窄约85%,局部血流信号减弱,提示急性血栓形成;心肌灌注显像显示下壁及右室局灶性低灌注区。血脂分析:总胆固醇6.9mmol/L(正常1.0mmol/L)。血糖6.8mmol/L(正常3.9~6.1mmol/L),D-二聚体1.1mg/L(正常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立即予以静脉溶栓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监测心电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

治疗上,医生为沈泽采取综合方案。首先静脉溶栓使用阿替普酶以迅速溶解冠脉血栓,恢复心肌供血。随后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形成双重抗血小板效应,防止新血栓形成。静脉泵注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引起的疼痛,同时联合美托洛尔口服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为防止血栓再堵塞,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以抗凝,配合阿托伐他汀控制血脂、稳定动脉斑块。入院后两小时内疼痛明显缓解,心电图ST段逐渐回落,cTnI于6小时后下降至4.3ng/mL。医生根据血流恢复情况,决定暂不行支架植入,改为强化药物治疗与密切监测。

出院前,主治医生语气严肃地叮嘱他:“你的发作虽然抢救及时,但血管并没有完全恢复年轻时的弹性。回家后要严格遵守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每天清晨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保持规律复查血脂与心电图。遇到胸闷、出汗、气短等情况要立即就医,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拖着。工作中要减少长时间驾驶,尤其避免连续疲劳操作。饮食上多吃蔬果和粗粮,控制体重,晚饭不宜过饱。你年纪不大,但心脏的‘磨损’比同龄人快得多。这个病不会一下子好,它需要你一点点养回来。”沈泽静静听着,目光落在窗外的阳光上,那一刻,他第一次真切感到活下来这三个字的分量。

出院后,沈泽开始认真调整生活。清晨不再喝浓茶,而是换成温水;早餐吃全麦面包配水煮蛋,再加一杯温牛奶。午饭自己带饭,以蒸蔬菜、瘦肉和糙米饭为主,尽量避免油炸和高盐菜肴。下班后,他绕着小区慢走半小时,再做轻度拉伸。每晚十点准时睡觉,睡前服药,记录血压与心率。他清空了家中所有烟酒,也不再碰功能饮料。偶尔有朋友相约聚餐,他只点清淡菜,不再喝酒。闲暇时,他学会了用呼吸法缓解紧张,每次心跳有点快,他就闭上眼,慢慢呼气,让胸口的压迫感一点点散开。虽然生活变得规律得近乎刻板,但他内心踏实了许多。胸口的紧绷不再频繁出现,走路时不再觉得气短,偶尔爬几级楼梯也能稳住心跳。

两个月后复查,沈泽的各项指标较前明显改善。心电图显示ST段完全回落,未见新的异常波;肌钙蛋白I恢复至0.02ng/mL(正常

命运的转折发生于2022年7月3日,沈泽在早高峰路段缓慢行驶,刚驶过一个路口,他的太阳穴突然一阵钝痛,像有人在脑袋里敲了闷棍。他用指节按了按太阳穴,试图缓解,却感觉那股胀痛越压越深。疼痛从一侧开始,随后扩散到整个额头,像一层紧箍慢慢收紧,连眉骨都在隐隐作痛。视线随之发花,光线变得刺眼,依稀看到前方是一个红灯,他紧急刹车。那股胀痛从前额蔓延到眼眶上方,像有热气在皮下翻滚。他干脆靠在座椅上深吸几口气,想让呼吸带走那股痛意。可疼痛并没有退去,反而顺着后脑一路蔓延,像有股钝钝的力从颈根向上顶。脖子发紧,头皮微微发麻,整条后颈僵得像铁板。他试着稍微转头,但是那股痛沿着耳后钻到枕骨下方,沉重又闷,仿佛有东西在脑后缓慢扭动。

车厢里越来越闷,沈泽感觉头痛的频率在加快。他调节空调风向,冷气扑在脸上,却让脖颈一阵发凉。那股凉意顺着汗湿的皮肤往下钻,像冰水渗进血管,从后颈一直滑到肩头。皮肤起了细小的鸡皮疙瘩,他搓搓手臂,脑后的痛开始往里钻,像有根针扎进神经里,一阵阵抽紧。他的手猛地抓紧方向盘,下一秒,头痛像被骤然拉满的弦,整个头皮都在发麻。视线边缘出现一圈黑影,中央的景物开始变形。他忍不住揉揉眼睛,再睁开时,眼前的路灯却在视野里拉成一条白线,意识被扯出空白,手中的力气逐渐流失。方向盘在手中滑落,他的头一点一点垂下,身体顺势向前倾,额头砰的一声撞在方向盘上。眼前的光一点点暗下去,像被掐灭的灯。

红灯变为绿灯,但公交车迟迟没有发车,有乘客疑惑地上来询问,却发现沈泽头垂在方向盘上,呼吸浅得几乎听不见。唇色迅速褪去血色,转为暗紫,像被寒气从内层冻住。额头的汗珠密密渗出,顺着眉间不断滑落,浸湿鬓角。乘客拍他肩膀,他抖动了几下,喉咙间发出细微的气声,整个人像被抽干了气息,陷入彻底的脱力。窗外后排的私家车司机见状,连忙跑过来帮忙打开车门,空气灌进车厢,沈泽的头微微偏向一侧,脸颊失去了血色。手臂僵硬地搭在方向盘旁,指尖呈青紫色,微微抖动,静脉在皮下突起,皮肤冰冷无温度。问他问题,没有反应,后排司机当机立断拨打120。

急诊接到通知时,沈泽被送入院时已意识不清,面色苍白、呼吸浅表,四肢冰冷。监护仪显示血压62/38mmHg(正常90~140/60~90mmHg),心率132次/分(正常60~100次/分),血氧饱和度仅为68%(正常≥95%)。心电图示ST段再次抬高0.4mV,心律呈室性早搏频发。动脉血气分析:PaO₂48mmHg(正常80~100mmHg),PaCO₂58mmHg(正常35~45mmHg),乳酸7.1mmol/L(正常0.5~2.2mmol/L),提示严重组织缺氧。血肌钙蛋白I升至11.8ng/mL(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即刻进入重症监护室,准备抢救。

医生迅速建立双静脉通路,给予升压药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同时行高流量吸氧并启动呼吸机辅助通气。心电监护持续报警,节律紊乱呈室性心动过速。医护团队为其紧急建立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平衡液与血浆扩容。床旁超声提示左心室收缩无力,室壁运动不协调,射血量急剧下降。医生立即推注肾上腺素,尝试恢复灌注压。短暂的血压上升后又迅速跌回55/36mmHg。医护人员轮流进行胸外按压,沈泽胸口起伏随按压节律颤动,仪器的警报声在抢救室内此起彼伏。

抢救持续二十分钟,沈泽心率骤降至40次/分,心电波形出现电机械分离。医生立即实施电除颤两次,仍未见自主心跳恢复。继续胸外按压并静推肾上腺素与碳酸氢钠维持酸碱平衡,动脉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50%左右。呼吸机的气流声越来越弱,心电图上的波形逐渐变成一条平线。主治医生看了看监护屏,又摸了摸颈动脉,无脉搏搏动,宣告临床死亡。护士摘下氧罩,拔除管路。沈泽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胸口仍残留着按压的红印,监护仪的嘀声顿时停住。

沈泽去世后,父母被通知赶到医院,赶到时,抢救室的门刚合上。母亲一眼看到病床上盖着白布的身影,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她的声音颤抖着问医生,“儿子之前都已经好了,为什么突然又发作?他才二十七岁,前阵子还在家说想换班少跑夜车,怎么转眼就没了?”父亲红着眼,握着病历的手一直发抖,反复追问:“是不是治疗延误,是不是药没给到位?”医生沉默地听着,只能解释病情发展太快,血管堵塞导致心脏骤停,但他们已经尽全力母亲一边哭,一边摇头,说他早上还打电话问晚饭吃什么,如今却连话都没留下。

主治医生在办公室被家属再次质问,母亲哽咽着说,“沈泽明明前几天还好好的,复查结果也都正常,为什么会突然心衰?父亲追问是否手术中出现问题,或者药物有副作用。医生摊开病例,一页页解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能,强调病情是突发性心源性休克,不可预测。母亲哭着拍着桌子说,“他每天都早出晚归,连感冒都不舍得请假,怎么就说走就走?”医生看着他们,沉重地叹了口气,说有时身体的崩塌是在沉默中积累的,“他太年轻,太能忍。”这句话让母亲崩溃地捂着脸哭出声。

医生连夜复盘病例,试图寻找心源性休克的触发点。他先从沈泽的生活习惯入手,翻看入院记录和既往体检资料。沈泽近两个月血脂、血压均控制良好,未见波动;体重保持在72公斤,BMI22.6(正常18.5~23.9),心率平稳,未出现复发性胸闷。他平时饮食清淡,无吸烟饮酒史,按时服药,药物依从性良好。医生调取他出院后的随访记录,监测血压曲线均在118/76mmHg左右。这样稳定的数据让他一时陷入困惑——病人并没有出现任何典型的心衰前兆,也没有再次胸痛的记录,所有迹象都指向恢复顺利。

医生继续追查生活细节,重新采访家属。母亲说儿子最近精神好很多,甚至开始锻炼,每天晚饭后在小区散步半小时,从未诉过不适。父亲补充,“他晚上十点准时睡觉,吃得少而有节制。”医生问他是否最近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父亲摇头,说他近来换了白班线路,不再熬夜开车,作息比以前规律得多。每天清晨五点出门,傍晚六点准时回家,吃完饭就上楼休息,从不再跑加班车。医生一边做笔记,一边越发觉得矛盾——一个心梗康复者若真这样规律,短时间内出现心源性休克几乎不可能。他反复检查服药记录和监测日志,一切都显示健康。

他决定从实验室检查入手,复查沈泽的血液与电解质指标。抽取的标本结果正常:血钾4.3mmol/L(正常3.5~5.1)、钠137mmol/L(正常135~145)、肌酐84μmol/L(正常57~111),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血气分析显示酸碱平衡稳定,乳酸降至1.8mmol/L(正常0.5~2.2),提示循环代谢正常。心肌酶谱虽略高,但无急性发作证据。医生皱起眉头,这说明体内并无明显代谢紊乱或药物反应。他又调阅病理科记录,未见心肌炎、心包炎等结构性病变。眼前的结果像一堵透明的墙,让一切合理推测都撞在上面。

他又想到可能是潜在的心律失常问题,于是调出监护仪的心电记录与急救前的监测数据。结果显示沈泽的心律在事发前2小时为窦性心律,未出现室速或房颤征兆。除事发瞬间的ST段抬高外,其余节律正常。心电监测的趋势线平稳,没有提前警示。医生再次检查用药记录,未发现任何影响心律的药物。复查呼吸机与输液设备,运行均正常。他靠在椅背上,眉间的纹越来越深。一个心功能稳定、数据完美的年轻人,怎么会突然心脏停搏?他感到那种医学上的无解像寒意般蔓延。

夜深了,医生决定将病例上报给主任,请求进一步分析。主任来到办公室,仔细翻阅病例,查看心电图曲线、实验报告与抢救记录。听完情况后,他沉默片刻,问:“是否有遗漏的影像资料?”医生摇头,答复CT、超声均复核过无误。主任又问,“是否有特殊病史、遗传心肌病或罕见代谢异常?医生调阅档案,确认家族史清白。主任轻轻叹息,“或许病变隐藏在某个未被关注的细节里,但凭现有数据无法确认。”他建议暂时保留标本,待心脏切片结果再作判断,医生点头。

两天后,主任再次约沈泽的父母到办公室,详细询问他去世前的日常情况。父亲一开始只是机械地重复那几句话——按时吃药、不熬夜、早睡早起。主任没有打断,而是耐心地从细节追问到生活片段:饭后多久休息、是否曾有异常表情、是否服用过其他药物或保健品。母亲犹豫片刻,似乎想起了什么,语气变得迟疑,手指在衣角上轻轻搓动。主任察觉到她的迟滞,顺势继续追问几句。母亲低下头,声音很轻,说出了一些此前没人提到的小事。主任的神情在那一刻凝住,目光变得深沉。

他静默地合上笔记本,轻声叹息着:“我知道你儿子是因为什么出现心源性休克,最终离开的了!真是遗憾!没想到你儿子这么注意自身安全,却在这样3个小问题这里翻了船!没错,沈先生在治疗期间确实做到了清淡饮食,早上吃面包和鸡蛋,中午吃瘦肉,少盐少油,也不喝浓茶和酒,改喝温开水。下班后,他会慢走散步和拉伸,甚至学会了呼吸法来缓解紧张的情绪,减少血管收缩,降低心梗复发几率。但是你儿子却做了这样一件事!这件事的的严重程度远比他所做的那些危害更大……”

沈泽在康复期内,几乎每天都用按摩仪放松肩颈和背部。他把这当成调节疲劳的习惯,尤其在长时间驾驶后,总觉得肩胛两侧僵得像板。每晚洗完澡后,他都会靠在沙发上,让机器贴着后颈震动十几分钟。高频的机械震感让皮肤发热,肌肉似乎被捶打得松开,沈泽甚至会在这种震动中慢慢打瞌睡。可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偶尔能感觉到胸口发紧,像被一只手轻轻压着。他没有在意,只以为是睡姿不好。其实,按摩仪的强烈振动会刺激交感神经丛,使血管突然收缩,血压短时间升高,对刚经历过心梗的冠状动脉而言,这种瞬间变化等同于反复的机械拉扯。每次震动都可能造成局部血流的短暂紊乱,尤其是在血管壁已有斑块的区域。沈泽不知,他所谓的放松,正让那片脆弱的血管在无声的刺激下逐渐松动。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沈泽渐渐依赖起这种放松方式。晚饭后,他习惯先坐在按摩椅上,再去洗澡。每次时间都比前一天更久,从十五分钟延长到半小时。高强度震动不仅让颈项发热,也会使胸骨后隐隐发闷。沈泽以为那是深层肌肉放松的感觉,反而调高了档位。事实上,震动频率越高,血管内皮受力越大,尤其在肩背部靠近交感神经区域,血流速度的瞬间变化最易诱发冠脉痉挛。一次夜间使用后,他突然感到头晕,心口有种不稳定的跳动,停下后休息几分钟才缓过来。他将这归因于疲劳,却没想到那一刻的短暂心律失衡,已经揭开了后来急性事件的前兆。沈泽仍然按部就班地使用按摩仪,不知心脏正被一点点逼近极限。

沈泽的睡姿也在无声中影响着心脏。自从发病后,他习惯右侧卧入睡,觉得那样呼吸顺畅,也不压迫胸口。每晚入睡时,他会蜷着腿,把手臂放在胸前,靠枕支着一侧肩膀。这样持续的姿势让横膈膜轻微上移,心脏被挤向胸腔左前方。对于健康人来说,这只是轻微的结构改变,但对刚经历心肌缺血的人而言,却意味着心脏舒张受限、局部血流减慢。右冠状动脉长期承受的压力,使血流动力学改变,冠脉壁的微小斑块在长期受力下变得脆弱。沈泽时常半夜被憋醒,胸口像被轻轻堵住,但又能很快平息,他并未察觉这正是心脏短暂缺氧的表现。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看似舒适的右侧卧姿势逐渐固化。沈泽每次躺下,身体会自然朝右翻,连梦中都保持同样姿势。久而久之,右冠的血流受压持续存在,血管内皮在机械牵拉下出现细小裂痕。虽然裂痕微小,却足以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使血管壁逐渐不稳定。沈泽每天早上醒来时,胸口偶尔隐隐发紧,他会翻身拍几下胸口,再坐起来伸个懒腰。症状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从未与睡姿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那些短暂的供血不平衡正在积累应激反应,让原本恢复中的血管逐渐走向崩溃。看似最安稳的睡眠,反而成了他病情再次恶化的温床。

沈泽喜欢在睡前听助眠音乐,认为那能缓解紧张、帮助入睡。每晚十点,他会戴上蓝牙耳机,播放轻柔的旋律,一边靠在枕上看手机。耳机的硅胶套紧贴耳道,长时间佩戴会压迫局部血管,影响头颈部的血液回流。而低频声波持续刺激耳神经,会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夜间原本应放松的血压出现波动。音乐声看似平缓,却让沈泽的心率在不知不觉间升高,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他的身体在睡眠中无法完全进入恢复状态,心脏始终处于被动紧绷的状态。夜里醒来时,他常感觉胸前闷热,却以为是被子太厚,从未想到问题出在耳机上。

时间久了,这种习惯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沈泽逐渐形成夜间血压高峰,早晨醒来后会感到短暂的头晕和心悸。耳机音量虽然不大,但持续刺激让中枢神经兴奋性升高,夜间血管收缩频繁。对于冠心病康复者来说,夜间本应是血压最低、心脏负荷最轻的时段,而沈泽却让身体在整个夜晚保持高警觉状态。血管在收缩与舒张的反复波动中逐渐失去弹性,微小斑块表面受到剪切力冲击,更容易脱落。一次普通的夜晚,心脏在轻音乐的包围中被迫加速工作。当所有噪音静止、耳机滑落时,沈泽的心脏却在黑暗中经历着又一次无声的缺血。

内容资料来源:

[1]龚子艳,张亚楠,王梦雅. 坐式八段锦联合居家心脏康复护理对心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5,32(10):175-177.

[2]李娟. 心梗急救“黄金期”:护理如何争分夺秒?[J].健康必读,2025,(29):149.

[3]陈乾. 掌叶大黄提取物大黄酸联合运动改善心梗大鼠心功能作用[J].分子植物育种,2025,23(19):6595-6602.DOI:10.13271/j.mpb.023.006595.

(《‍成都27岁男子突发心梗猝死,只因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犯了3个致命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小沈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