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祁连山的风,吹过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山谷,也吹过崖壁上那些刻满时光的石窟——这里是马蹄寺,一处藏在群山深处、跨越1600余年的人文秘境。它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河西佛教圣地三大艺术宝窟”,名字里藏着一段浪漫传说:相传曾有天马在此饮水,蹄印留在石上,便成了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宋芳科 程健 刘姗 王星懿
祁连山的风,吹过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山谷,也吹过崖壁上那些刻满时光的石窟——这里是马蹄寺,一处藏在群山深处、跨越1600余年的人文秘境。它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河西佛教圣地三大艺术宝窟”,名字里藏着一段浪漫传说:相传曾有天马在此饮水,蹄印留在石上,便成了如今普光寺马蹄殿里的“镇寺之宝”。
10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肃南马蹄寺,看祁连风光,赏精品壁画。
若追溯马蹄寺的源头,比敦煌莫高窟的兴盛还要早些,得回到十六国北凉时期(397–439年)。而它的开凿,最先与“儒学”结下缘分,而非佛教。约1700年前,东晋大儒郭荷为避战乱,带着弟子一路西迁,最终停在了马蹄寺所在的临松薤谷。山间河谷清幽,正适合治学,他便在此开坛授课,让儒家的书卷气漫进了祁连山。
郭荷去世后,弟子敦煌人郭瑀接过了教鞭。他不仅招来五百多名弟子讲学,还带着众人在山崖上凿石窟、当书院——这些早期的石窟,没有佛像,却藏着朗朗书声,也悄悄定下了马蹄寺“先有窟、后塑像”的独特基调。后来郭瑀离世,女婿刘昞继续留在这里,一边讲学,一边著书,把儒家思想顺着河西走廊传向更远的地方。儒者们凿出的石窟,成了马蹄寺最早的“底色”。
日子一天天过,石窟群也慢慢“长大”。千年间,这里陆续建起了千佛洞、马蹄南寺、马蹄北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凑成了七大石窟群,核心面积达13.85平方公里,如今还留存着37个有文物遗迹的洞窟。宗教信仰也在这里悄悄变了模样:一开始是汉传佛教的天下,到了元代,藏传佛教渐渐兴盛,最后形成了汉藏佛教并存的局面。藏语里,马蹄寺叫“卓玛让象”,意思是“菩萨自然出现之地”,这种多元的信仰,后来都刻进了石窟的壁画与雕塑里。
要说马蹄寺最能“讲故事”的,当属那些壁画。1200多平方米的壁画,从北凉、北魏、隋、唐,一直延续到西夏、元、明,像一本摊开在崖壁上的史书。隋代的壁画线条硬挺,颜色沉稳,比如千佛洞第6号窟周围的壁画,旁边就是一组保存得极好的隋代一佛二弟子石雕立像——这组雕像很特别,是麦积山以西地区唯一直接刻在岩石上的造像,佛像衣褶流畅,透着股雄伟劲儿,壁画则用简单的构图衬着它,把隋代石窟艺术的“健实”劲儿全显了出来。而石窟上的建筑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到了元代,壁画里就多了藏传佛教的影子。颜色变得浓艳,画的多是密宗的故事,人物的样子也有趣,既有汉人的审美,又带着藏地的特色,一眼就能看出两种文化在这里“握了手”。
除了壁画,马蹄寺还有两处让人过目难忘的“宝贝”。一处是北寺的“三十三天”石窟,光是听名字就觉得玄妙——这是佛教里修行的一种境界。它开凿于北朝,花了几百年才完工,7层共21个窟龛,像一座宝塔嵌在60米高的红砂岩绝壁上。最特别的是它的栈道,藏在岩体里面,游客要走进去,先过一段黑黢黢的甬道,再闯“鹞子翻身”的险段,最后爬30级75度角的天梯,全程129个台阶,到了顶层阁楼,离地面已有43米高。窟里的壁画是元、明时期的影塑千佛,虽然有些地方褪了色,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繁复,外面是险峻的悬崖,里面是精巧的壁画,“险”与“美”在这里撞了个满怀,也难怪它被称作“中国石窟营造史上的伟大构造”。
另一处宝贝藏得更深,是金塔寺的高肉雕飞天。金塔寺在离张掖市区80多公里的祁连山里,距地面约100米,只有东西两个窟,现在不对外开放,只有文管员蒲建成和搭档守在这里,一晃就是十年,伴着山林与鸟兽,护着这处秘境。东窟一层龛楣两侧的飞天,是全国独一份的——它们呈“V”字形,大半个身子探出台龛,脸上带着像婴儿一样天真的笑,仿佛下一秒就要飞起来。和敦煌莫高窟以壁画、影塑为主的飞天不同,这些飞天是“大型V字形高肉雕胎塑”,摸上去能感觉到明显的立体感,年代也比敦煌飞天更早。蒲建成常说:“你看它们的臂膀,像婴儿的一样饱满,细节做得多妙,是研究早期石窟雕塑的活化石。”2022年起,中国社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人还在这里待了两年多,更坐实了它的珍贵。
如今,马蹄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祁连山的冰雪还在照着它,壁画的颜色虽淡了些,却依然能让人读懂河西走廊的佛教兴衰、文化交融。从儒者凿窟讲学,到汉藏佛教共生;从隋代的石雕壁画,到金塔寺的飞天——马蹄寺不只是一片石窟群,更像一部刻在崖壁上的河西走廊文明史。风还在吹,它的故事,还在等着有人来听。
来源:甘肃网信办代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