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上午,“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重庆工作站”揭牌成立仪式暨“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研讨会在重庆社会科学院举行,活动汇聚学界、政界、企业界代表,共话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践。
第1眼TV-华龙网讯(曹妤)10月29日上午,“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重庆工作站”揭牌成立仪式暨“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研讨会在重庆社会科学院举行,活动汇聚学界、政界、企业界代表,共话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践。
当天,“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重庆工作站”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工作站正式投入运行。据悉,工作站将聚焦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人才培养、资政建言等领域,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集研究、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重庆工作站于今天揭牌成立。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谢鹏飞 摄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张琼表示,“工作站”的建立,开辟了一个资源节点和区域支点,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为观察现代化新重庆实践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更为凝聚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和实务界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希望“工作站”成为理论阐释的“先锋”、决策咨询的“高地”、人才培养的“摇篮”、交流互鉴的“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在致辞中对“工作站”提出三个期待,一是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服务重庆高质量发展,二是以基于重庆的案例研究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路径,三是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保障以上两个目标的实现。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蒋朋桥提出,努力将“工作站”建设成为攀登学术之路的“天梯”与“烽火”,记录高度、传递温度;成为“国字号”与“渝字号”社科品牌的“手拉手”与“心连心”,折射思想、凝聚力量。
在“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研讨会上,胡正荣教授率先发表主旨演讲,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题,深入剖析当前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变化、新挑战,为打造适配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理论指引。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瑞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与国际传播创新》展开分享,结合城市发展实例,探讨如何通过传播创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故事。
会议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谢鹏飞 摄
在交流发言环节,各界代表立足自身领域,分享实践经验与思考。
重庆市委网信办综合处、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移动网络处处长龚伟以《以新理念引领网络传播变革构建重庆特色传播新格局》为题,阐述重庆在网络传播领域的创新探索;
重庆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重庆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刘晓敬聚焦《以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出舆情研究助力地方发展的具体路径;
重庆佳左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左越以“中国时段”(电视中国剧场)项目在拉美地区的实施为例,分享《中国视听作品在拉美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帕斯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邓永进讲述《用文化同世界对话——以帕斯亚科技的“文化出海”之旅为例》,展现企业参与国际文化传播的积极作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室副研究员、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景嘉伊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探讨《中拉认知格局与传播范式重构》;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董事长赵武君则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分享理论传播的实践经验。
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搭建了学界、政界、企业界协同合作的桥梁,更开启了新闻传播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实践的新篇章。未来,随着重庆工作站的常态化运行,将进一步凝聚智慧力量,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故事、中国故事贡献更多力量。
此次活动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室、重庆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中心(重庆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共同承办。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