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一辆载满实验猴的运输卡车在59号州际公路上侧翻,大批猴子趁乱逃进树林。当地警方随即发布通告,警告居民远离这些猴子,因为它们“可能具有攻击性”,甚至可能携带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病原体。短短几个小时,这起事故迅速冲上美国各大媒体头条,也引发全球关注
10月28日,一辆载满实验猴的运输卡车在59号州际公路上侧翻,大批猴子趁乱逃进树林。当地警方随即发布通告,警告居民远离这些猴子,因为它们“可能具有攻击性”,甚至可能携带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病原体。短短几个小时,这起事故迅速冲上美国各大媒体头条,也引发全球关注。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些“逃兵”到底是什么来头。
它们不是普通的野生猴,而是科研机构中最常见的一种实验动物,恒河猴。这种猴子来自亚洲,体重约七八公斤,聪明、适应性强、免疫系统与人类相似,因此被广泛用于医学实验。从疫苗研发到病毒传播研究,从药物安全性测试到神经科学探索,恒河猴几乎无处不在,是实验室中“替人受罪”的生灵。此次涉事的卡车,原本是从杜兰大学国家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出发——这家机构是全美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研究基地之一,每年要培育上万只猴子供实验使用。
事故发生后,警方立刻拉起警戒线。
附近居民惊恐不安,因为他们听到的第一条官方消息是:这些猴子可能携带新冠、疱疹甚至丙肝病毒。想象一下,如果你家后院突然出现一只咧嘴大叫、可能带病毒的猴子,那种紧张程度可想而知。随后,杜兰大学出来“灭火”,称这些猴子并没有感染任何传染性疾病,当然,这话显然没有多少真实性。
要知道,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生“实验猴逃逸”事件。早在2022年1月,宾夕法尼亚州也上演过一次惊心动魄的“猴子出逃”。当时,一辆运载约100只实验恒河猴的卡车在达拉斯镇与一辆垃圾车相撞,现场笼子散落,一度有3只猴子逃进了附近的树林。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名当地女子米歇尔·法伦出于善意上前帮忙清理残骸,却意外被猴子喷了唾液。事后她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回忆道:“我只是想帮忙,那只猴子突然朝我喷了液体。”数小时后,她开始出现咳嗽、恶心、眼睛发炎等不适症状,并被医生建议进行狂犬病与抗病毒治疗。
这一事件当时被CNN、《纽约时报》与《每日邮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引发美国公众的强烈担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随后证实,那批猴子是用于“感染性疾病实验”的恒河猴,虽然官方强调它们“未携带可传播疾病”,但警方仍在第一时间将逃脱的三只猴子全部击毙。
如今三年过去,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故再次上演,让人不得不怀疑,美国的生物实验动物运输管理究竟有多混乱?
事实上,美国的实验动物产业是一条极其庞大、却又隐秘的链条。公开数据显示,全美用于科研的灵长类动物超过7万只,大部分来自海外进口——其中包括东南亚和中国部分地区的恒河猴。它们被圈养、打麻药、抽血、接种病毒,有的用于疫苗测试,有的则参与药物毒性实验。美国每年花费数亿美元维护这些“实验群体”,但在运输和监管环节,漏洞却频频出现。此次事故后,当地警方甚至一度搞不清楚车上到底装了多少只猴子,这一细节,令人毛骨悚然。
从科学角度看,恒河猴确实存在一定的疾病传播风险。它们可能携带猴疱疹病毒B型,这种病毒对猴子本身几乎无害,但对人类却是致命的。曾有实验室人员因感染这种病毒而在数天内死亡。而且恒河猴也是研究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模型动物,虽然杜兰大学声称这些猴子“健康安全”,但普通民众无法验证真伪,熟悉的画面就像电影情节一样上演,很难让人不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官方对逃逸猴子的处理方式极其“粗暴”。警方证实,大部分逃脱的猴子在现场被直接射杀。这种做法看似是防疫安全的需要,但也暴露出美国对科研动物管理的另一面:一旦脱离控制,它们就从“科研资源”变成了“潜在威胁”。这些美国人对生命的态度,在这里显得冰冷而功利。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看,美国此类事故频发并非偶然。近几年,美国曝出多起实验室安全事件,包括病原体泄漏、样本遗失、废弃物管理不当等问题。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曾在报告中点名批评部分实验机构“安全意识薄弱”“运输流程混乱”。如今,当这些带着“未知风险”的生物样本滚上高速公路、甚至逃入民间时,所谓“世界科研中心”的光环,也难掩背后的混乱与疏漏。
而这起“猴子逃跑事件”,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出当下美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疫情三年,美国政府对公共卫生信息的管理饱受诟病,民众早已对“官方声明”失去信任。当警方说“猴子可能带病”,大学又说“它们没问题”,真相在混乱的舆论中模糊不清。
这种信任断裂,比病毒更可怕。
来源:鱼缸里的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