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半个世纪,投资圈有条黄金法则:60%投股票,40%投债券。几乎所有养老金、主权基金都靠这招稳稳赚钱,可现在这套老方法正慢慢被写进历史。
过去半个世纪,投资圈有条黄金法则:60%投股票,40%投债券。几乎所有养老金、主权基金都靠这招稳稳赚钱,可现在这套老方法正慢慢被写进历史。
今天就聊聊,60/40法则是真的 “死了”,还是换了新赛道?
先说说它曾经的好时代:那时候利率一路往下走,通胀低,央行还常放水。股票涨,债券稳,俩还能互相对冲 —— 股票跌了债券涨,债券跌了股票涨,这就是完美的分散投资,怎么配都不容易亏。
可2022年之后,世界变了。通胀降不下去,美联储疯狂加息,结果股票跌,债券也跟着跌。这时候大家才惊觉,原来60/40那套 “负相关” 的魔法失灵了,俩资产一起亏,分散根本没起到作用。
华尔街的大佬们咋应对?贝莱德创始合伙人说,传统60/40不算真的分散了,得加些实物资产,比如房地产、私募股权。
摩根斯坦利的策略师更激进,说要在组合里加黄金,他们觉得通胀时代,黄金的防御力比国债还强;达利欧老爷子也提过,每个投资者至少得拿15%的资产买黄金。
就连 “债券之王” 刚拉克都直接说,打算把四分之一资产放黄金。这些观点不一定全对,但明摆着一个趋势:机构都在重构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
为啥突然都聊黄金?背后是资金流向的逆转。
过去两年,各国央行不停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有人说,外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市值,已经超过了他们持有的美国国债 —— 这还是1996年以来头一回。
不过要注意,这说法是 Crescat Capital 策略师Tavi Costa的估算,不是官方统计,毕竟 IMF 里黄金和外汇储备是分开算的,它更多反映趋势,不算定论。
那债券真的没救了?也别太极端。短久期的国库券,利率高、流动性强,该放还是得放。
问题出在长债:要是通胀实际比票息高,长期锁定4%、5%的收益,其实就是拿真金白银换这点利息,不划算。
但一旦经济转弱、利率见顶,长债又能慢慢回血。所以结论是:别把债券全清了,管好 “久期” 才是关键。
新周期的投资逻辑,更像 “三驾马车”:股票负责增长,比如加些新兴市场、资源股、AI / 能源主题的股票或 ETF,还得重点关注黄金、铜、能源股这些能受益于美元贬值的资产。
黄金和大宗商品负责抗通胀,黄金为核心,再小比例搭点铜、银、稀缺金属,贴合 “新周期” 主题。
债券和现金流资产(比如 REITs、优先股)负责稳,搞点短债、浮息产品、分红股,目标是用 “现金流稳定” 替代传统长债的防御功能。
未来的组合,可能不再是 60/40,而是更灵活的 “股、债、黄金 / 商品” 搭配,功能更明确。
那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做?给三个建议:
第一,别一次性重仓,分步骤建仓,再设好自己的 “平衡线”—— 比如股票跌多了就补点,涨多了就减点,保持组合稳定。
第二,用 “短债 + 黄金” 搭防线,短债能赚点稳定收益,黄金能抗通胀、对冲风险,想进攻时能加股票,想退守时靠这俩托底。
第三,留好现金流资产,比如股息股、REITs、货币基金,这些是 “安全垫”,就算市场波动,也有稳定现金流进来,心里不慌。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建议。
其实旧规则不是被颠覆了,而是要重构。聪明的投资者不是删掉旧公式,而是把它改写成适合新周期的版本。周期变了,配置逻辑得变,但底层的投资原则没变 —— 还是要分散、守纪律、看长期。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