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年多前,陈女士(化名)发现右乳有肿块,却没当回事。直到一年多前,肿块变大,右腋下还长出了肿块。经过系统检查,陈女士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右乳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显示激素受体阳性、HER2低表达型乳腺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曹露婷 通讯员 来鑫萍
五年多前,陈女士(化名)发现右乳有肿块,却没当回事。直到一年多前,肿块变大,右腋下还长出了肿块。经过系统检查,陈女士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右乳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显示激素受体阳性、HER2低表达型乳腺癌。
陈女士第一时间前往浙大二院乳腺外科寻求治疗。除了肿瘤本身的治疗以外,陈女士还无比担心术后可能出现的淋巴水肿。她了解到,乳腺癌患者做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20%-50%会出现上肢淋巴水肿,一旦发生,手臂会变得肿胀,导致活动不便,影响到正常生活。在做完8次新辅助化疗让病情“降期”后,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接下来的手术既能彻底清除肿瘤,又能从根源上尽量避免淋巴水肿找上门。
一场“比头发丝更精细”的手术突破
多学科联手攻坚
9月,浙大二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王晓晨团队与整形外科主任医师胡学庆团队开启“跨界合作”,在麻醉手术部的保驾护航之下,为陈女士成功实施了右侧乳腺癌保乳根治术(保乳扩大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预防性静脉淋巴管吻合术。
王晓晨团队的核心目标,是在保住乳房的同时彻底清除肿瘤。手术中,团队在肿瘤上方做弧形切口,逐层分离后扩大切除乳癌肿块,对上、下、内、外、表面、基底6处手术切缘送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均为阴性。
这种“毫米级”操作,既要精准切除肿瘤,又要尽量保留乳房外形,是技术与经验的双重考验。同时,团队还完成了腋窝淋巴结清扫,精准阻断癌细胞经淋巴系统转移的首要通路,对清扫范围内的淋巴结进行彻底廓清,从而根治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灶,为患者建立起一道重要的长期防护防线。
为了破解“腋窝清扫后淋巴水肿”的难题,胡学庆团队引入了预防性静脉淋巴管吻合术——从根源上给淋巴液回流“修条新路”,这也是目前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前沿尝试。这项技术的难点,全在“显微级”的操作里。首先是显微定位,通过ICG淋巴管造影,精准找到淋巴管位置并标记;然后是显微缝合,在高倍显微镜下,分离出直径仅几毫米的淋巴管和邻近静脉,把淋巴管远心端和静脉近心端做端端吻合,缝合精度要达到“发丝级”;第三是通路验证,吻合完成后,再次用ICG显影,确认淋巴管到静脉的通路通畅。
这场手术要同时处理三件事:右乳癌肿块根治性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患侧上臂预防性静脉淋巴管吻合。王晓晨团队的肿瘤外科经验,与胡学庆团队的显微整形技术无缝配合,让手术在安全、高效的节奏中顺利完成。
柳暗花明后的新生
从焦虑不安到重归正常生活
“右乳癌伴腋窝转移,想保乳又怕肿瘤会不会切不干净,还担心术后会水肿……但是你看现在,手术这么成功,我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术后,陈女士无比欣喜。
据了解,系列手术实现了三大创新突破,8次新辅助化疗+乳腺外科精准切除,实现了局部“无瘤状态”;整形外科的预防性静脉淋巴管吻合术,给淋巴回流“铺了路”,大幅降低水肿风险;多学科联手保乳+整形修复,顺利保住了乳房外形,避免了全乳切除带来的身心创伤。
目前,陈女士恢复得很好,患侧手臂也没有明显肿胀,正逐步进入术后康复和后续治疗阶段。
科普+:乳腺癌术后出现淋巴水肿,该怎么应对?
淋巴水肿是因为淋巴系统功能出了问题,淋巴液积在组织间隙里,导致肢体肿胀、沉重、皮肤增厚的疾病。对乳腺癌患者来说,做过腋窝淋巴结清扫后,20%-50%可能出现上肢淋巴水肿,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淋巴水肿该怎么处理?
预防优先:已有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在做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同时做淋巴管重建,能把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从32%降到9.5%。这次陈女士用的预防性淋巴静脉吻合术,就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重建淋巴回流通道,是多学科协作下预防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方法。
已发生水肿的综合治疗:
物理治疗:用手法淋巴引流、压力绷带或弹力袖套压迫,帮淋巴液回流;
药物治疗:短期用利尿剂缓解肿胀,若有感染则用抗感染药物;
手术治疗:除了淋巴静脉吻合术,还能通过淋巴结移植术等重建淋巴循环;
日常管理:避免用患侧手臂提重物、长时间下垂,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感染。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