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年轻人追剧、刷抖音,玩手机,打游戏,熬夜多的是,有的熬个通宵,第二天补觉,一睡就大半天,叫不醒的,即使叫醒了也烦你。
古时候就提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是大家一贯坚持的好习惯。但近期又有研究者提出,晚上10~11点入睡最科学。
现在年轻人追剧、刷抖音,玩手机,打游戏,熬夜多的是,有的熬个通宵,第二天补觉,一睡就大半天,叫不醒的,即使叫醒了也烦你。
相反,上了年纪的睡眠时间少了,有的早早睡了,半夜失眠,爬起来一坐就坐到天亮,失眠是很痛苦的,恶性循环,夜里睡不着,白天就像霜打的茄子,没精神。
有个初中学生偷跑去泡吧,连续几天熬夜,结果在课堂上心力衰竭死亡。还有一个不到35岁的妇女,竟然猝死了。虽然没报道,但确实发生过。
到底晚上几点休息最科学?对于我这个医科出身的高年资医师来说,也懵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作息时间,其实也是一个独立的风险信号,它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等)息息相关。
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等)每年导致全球近1800万人死亡,是当之无愧的“头号杀手”。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开展了一项大型研究。
团队收集了50多万人的健康信息,这其中,有10万多人同意戴上一种叫“加速度计”的装置(类似智能手环),连续7天24小时监测他们的身体活动。 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推算出他们的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睡眠时长和睡眠规律性。
与问卷或日记不同,这种方法不依赖主观记忆,更客观、精确。经过筛选和排除(比如去掉已有心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最终有88026名参与者的数据被纳入分析。
研究人员把这些人分成四组:晚上10:00前入睡、晚上10:00~10:59入睡、晚上11:00~11:59入睡和午夜后才入睡。然后,他们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5.7年的随访,统计谁在这段时间里新发了心血管疾病(如心梗、中风、心衰等)。
结果发现:
一共发生了3172例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的是晚上10点–10:59入睡的那组。
相比之下:
过早睡(
午夜后才睡:风险增加25%
也就是说,“最佳入睡时间窗口”就是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
从今晚起,这样睡觉吧
来源:百姓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