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读了作者此文,发现了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大多数人还在他人用话术划定的“牢”中转圈,不敢“越雷池一步”时,已有人破圈而出了。作者就是那些已破圈而出的人,而文中“读者”和卢大经济学家就是那些还在圈中转的。搞经济离不开成本核算与核算方法,这是经济学应具备的第一块基石
曲高和寡,但也有读懂了上篇文章的读者留言如下:
通读了作者此文,发现了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大多数人还在他人用话术划定的“牢”中转圈,不敢“越雷池一步”时,已有人破圈而出了。作者就是那些已破圈而出的人,而文中“读者”和卢大经济学家就是那些还在圈中转的。搞经济离不开成本核算与核算方法,这是经济学应具备的第一块基石。同时,这块基石的成立性在于生存之道。道不正,再多的术都是歪的,而其术依赖的法再精妙,也解决不了道不正的原始缺陷。而至于器,完全依赖于道法术。
谢谢这位堪比知音的读者。博主以“传社会主义经济学之道”为己任,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何况有少数人已经觉醒,更当视为鞭策,再接再厉,以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首先回顾上篇文章的内容:
肥皂水代表劳动价值,肥皂泡代表使用价值,外部环境气压代表市场环境。商品的价格本该以肥皂水分量代表的劳动价值来确定,但是由于社会规模巨大和社会化分工带来的信息壁垒,实际上形成了“将肥皂泡误以为肥皂水”的价格机制,也就有了各行各业不同商品价格的市场泡沫水分。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大小各异的肥皂泡,由于劳动者与消费者的社会分裂,劳动者不会告诉消费者“肥皂泡是用多少肥皂水制作的”,而是告诉消费者“我的肥皂泡大,所以用的肥皂水多”。
显然,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念,就是“价格欺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讲究“货真价实”,资本主义社会则追求“高附加值”,后者其实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气压变化使得肥皂水膨胀收缩,意味着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导致以使用价值定义的市场价格波动,也就有了投机交易的可能。
“市场环境气压”反映的是大众心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可以被引导甚至操控的,所以才有“乌合之众”的说法。什么营销学、广告学、品牌专利版权、技术限制等等,都是用来扭曲和操控大众心理的邪恶工具,目的就是“制造对肥皂泡膨胀有利的市场环境气压”,社会主义经济学并不需要这些事物。
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以劳动价值为价格,即肥皂水分量,外部环境气压对肥皂水分量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没有了投机交易的可能。
几十年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就曾经对此做过深入研究,孙冶方奖也是我国经济学的最高奖,可惜的是,如今的获奖者早就背离了孙冶方前辈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顺便说一句,博主“预定”了2050年的“孙冶方奖”,也许会提前,其信心来自于“社会主义必将获胜”的信念。
上篇文章指出,炒股炒黄金就是“投机倒把”,其原理就是预判甚至操控“市场环境气压”,在肥皂泡膨胀收缩的过程中赌博,赚取交易对手的钱,将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卢麒元先生和他的粉丝群买入股票黄金赚钱,如果没有“对手盘”是不可能兑现利润的,这就是所谓的“二级市场”投机交易策略,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2007到2010年期间,我也曾三年内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10倍的收益,赚的是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钱,即所谓的“上市”。当时我就想这个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好吗?这样合理吗?这样的社会公平吗?这样的社会正义吗?
接下来,本篇让我们看看资本主义股票的“上市交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下篇再介绍社会主义股票原理。
一、市场的分类
1、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
从交易标的来说,存在两种市场,一是商品市场,二是股票市场。
还是用上篇文章的比喻来解释。肥皂水代表股票所对应的企业资产,是劳动价值的历史沉淀,肥皂泡代表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是使用价值需要得到社会承认。肥皂泡的交易发生在劳动者和消费者之间,肥皂水的交易发生在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
商品是产成品,股票是半成品,商品被消费者买走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创造——交换——使用”过程走到了第三步的“使用”,哪怕这个“使用”是投入下一个经济活动的“创造”。而股票的交易意味着还是停留在“创造”的阶段,只是“创造”的主体更换了劳动者,也就是一盘围棋比赛在中盘阶段更换比赛选手。
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是截然分开的。商品市场的交易终点是使用消耗,是戛然而止的退出,股票市场的交易没有终点,因为股票对应的是半成品,无法被直接使用消耗,只能继续原来“半拉子劳动”的创造。半成品要么被完全转化为产成品,要么就慢慢成为废品。
通俗的说,股票市场就是“半成品市场”,也就是肥皂水市场,商品市场就是“产成品市场”,也就是肥皂泡市场。
2、流转市场与投机市场
从买入目的来说,存在两种市场,一是流转市场,二是投机市场。
流转市场存在于前面所说的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股票交易是“创造”权的转让,商品交易是“使用”权的转让,两者分别发生在实体经济活动的某个阶段。前者的交易目的是继续用肥皂水制造肥皂泡,后者的交易目的是“吃掉”肥皂泡。
投机市场也存在于前面所说的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交易目的都是为了投机赚取差价,并不是为了继续用肥皂水制造肥皂泡,也不是为了“吃掉”肥皂泡,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实体经济。
举例来说,欠收之年对粮食的囤积居奇就是商品市场的投机交易,A股每天上万亿元的成交都是股票市场的投机交易。
流转市场是正常交易市场,是流通必需,投机市场是非正常交易市场,是流通冗余,并不是社会需要的。再加上前面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一共四类市场两两交叉。
很显然,人类社会不需要投机交易,而流转交易也需要对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分别给出科学设计。有了对四类市场的认知,接下来看看“上市”到底是什么?资本主义庸俗经济学为什么要发明这个概念?
二、上市就是“噱头”
股票对应的是企业资产,也就是企业股东投入的还没有转化为“产成品”被社会承认的劳动价值。股票就是“半成品”,半成品必须转化为产成品,而且能够被消费者买走,它才具有确定性价值。否则它就只是过渡阶段的价值,来自于投入的劳动价值,体现为企业的净资产。
资本主义庸俗经济学发明了“估值”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强行杜撰出各种逻辑将企业的净资产“卖出高价”,比如说苹果公司的市值是其年利润的30多倍,是其净资产的60多倍。
肥皂水代表劳动价值,肥皂泡代表使用价值,由于苹果公司的产成品肥皂泡很大,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其肥皂水的劳动价值。这已经是偏离了劳动价值论的“市场泡沫水分”,而苹果公司上市又来了更离谱的“估值”操作,按照投入劳动价值将苹果公司的肥皂水转让价格提高了60多倍,按照创造的未来使用价值则是等于现在的标准制造30多年肥皂泡。
无论是从劳动价值论还是使用价值论的角度,庸俗经济学的“估值”理论都可谓荒唐至极,其各种逻辑大概等于如此:你现在每个月收入一万,那么你这个人现在就可以卖三百万甚至更多,因为你可以工作四十年。问题在于有哪个资本家愿意一次性给你三百万呢?你能卖掉工作的自己吗?
产品卖得好的公司,其股票“半成品”的价格转让肯定受欢迎一些,因为预期收益高一些。可是,怎么可以因为产成品卖的好,就把半成品的价值高估,甚至一个半成品高估到若干个产成品的价格呢?这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经济价值何尝不是经济能量呢?
庸俗经济学的上市后“股票估值”就是这么干的,可以“估值”几十倍。这是科学吗?难道不是骗人吗?忽悠,比赵本山的忽悠本事强100倍,可以称之为“忽悠估值论”。
为什么华为股票转让价格是净资产?因为那就是会计记账的结果,是实实在在的价值记载,而不是什么“估值”。会计方法会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净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尽可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会计方法肯定不能确定一个“未来的价值变量”,但基本接近其价值范围,因为是劳动价值论和使用价值论的结合记账。
最好的办法是问一个问题:如果股东必须经营到公司关闭,股份可以继承但是不可以交易,此时股东还愿意以什么价格买下股票。比如说苹果公司的股票要30多年才能回本,你还会买吗?所以说,各种层出不穷的“估值”方法,就是强行制造出来一些数学公式作为“噱头”罢了。
不妨说说“噱头”的语言哲学意义。
“二桃杀三士”里面的两个桃子就是代表凭空杜撰出来的“噱头”,比如说“功劳最大的勇士”,其目的最终是让三人由于“噱头之争”而自杀,消除对君王的潜在危险。事实上,无论吃不吃桃子,谁吃桃子,都不可能改变三人过去的功劳大小。
上市这个“噱头”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无论是否上市,都不可能改变企业既有的资产和经营。简单的说,泰山就是泰山,“五岳之首”的称号不会让泰山变高或者变美,“华山论剑”让江湖中人对华山趋之若鹜,华山根本不知道为啥。
再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地球上的一个公司在银河系上市了,只有公司的股东知道这件事,公司所有股东都不是员工,包括总经理在内所有员工都不知道什么是“上市”。所有员工就是正常上班拿工资奖金,公司也是正常盈利或者亏损。
由于在银河系上市的原因,公司股东将部分股份“高价转让”给火星人,之所以能够“高价转让”,就是因为公司拥有银河系上市这个“噱头”,火星人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归根结底,任何东西只要买卖力量平衡,价格可以维持在任何一个数字!
巴菲特在比亚迪公司股票上面赚了很多钱。无论这个股票是在巴菲特手上,还是在卢麒元先生的手上,还是在《长尾的思考》的手上,跟比亚迪的员工劳动者有半点关系吗?没有,无论谁是股东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收入,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工资,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奖金,也就是股票转让行为本身与实体经济的企业无关。
古龙的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阿飞被林仙儿包装成良家妇女所欺骗,死心塌地地爱她,最后发现真相而痛苦万分。资本主义庸俗经济学发明的“上市”大概就是如此,这个叙事框架营造出所谓的“真理”——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应该更值钱。
另外再做一个对比帮助理解。现在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泡沫了,房价根本不应该那么高,远远高出其成本。只要将房子看做股票,是肥皂水,分70年每年转化部分价值成为产成品,房子成本就是股票净资产,每年房子的租金就是股票的利润,也就是肥皂泡。当你看清房子就是肥皂水之后,还会相信什么“房子保值”的“噱头”吗?
三、“卖股票”为资本主义续命
股东老板卖商品赚利润多的话,必须给员工开出更高的工资待遇,这叫做水涨船高。可是股东老板卖股票赚再多的钱,员工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两个领域的事情,俗称“不搭噶”,甚至公司亏损的情况下,股东老板还是可以将股票卖出天价,同时对员工说由于公司亏损必须降低员工待遇。这叫做“你只能干瞪眼”。
现在可以看到庸俗经济学刻意制造出“上市”这个叙事框架的“好处”在哪里了,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理解下面的分析。
股东老板如果要从商品销售中赚钱是很困难的事情,而且在雇佣制度基础上不可能解决马克思指出来的“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也就是依靠企业经营的赚钱会遇到“天花板”。于是,股东老板另辟蹊径,从“卖商品”改为“卖股票”。
为什么“卖股票”比“卖商品”更好卖?
前面说过,群体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创造——交换——使用”,商品的目的就是使用,可是对任何人来说,使用需求都是有限的,吃喝拉撒睡等得到满足之后就不会再买商品。而“储蓄”的需求在理论上却是可以无限的,绝大多数人都巴不得“存钱”越多越好。
于是,股东老板的资本家如果要成功实现“卖股票”的目的,就需要将股票的叙事逻辑转变为等同于“存钱”的叙事逻辑,那就要达到两个条件:
一是流动性,也就是随时可以变现,等同于银行可以提取存款。“上市公开交易”实现了这个条件。
二是增值性,也就是等同于银行的利息。股票分红和股价上涨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个条件。
投资的光环还有存款的作用,美其名曰叫做“资产配置”。正因为这样的叙事框架具有欺骗性,普通老百姓才会被诱惑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存款变为存股票,“存款搬家”就是其结果。
回头来看整个叙事框架的阴谋就是这样的:在无法扩大老百姓消费需求的情况下,资本家卑鄙无耻地盯上了老百姓的存款需求,采用狸猫换太子的话术,用所谓的“投资需求”取代“存款需求”,真实目的就是“将价格虚高的股票当做商品卖给老百姓”。
而这个叙事框架的后果是什么呢?老百姓用本该是存款的储蓄购买了股东老板的股票,哪怕表面上看起来股票的价格继续上涨,但那只是数字幻象。从整体上来看,如果所有购买股票的老百姓要把股票卖掉变现是不可能的,资本家绝不会再买回去,也就是无论如何股票这个“畸形商品”是既不能使用也不能退货的!
更可怕的是,这个叙事框架将普通老百姓强行拉进了一个可以被少数人操控的投机市场,你只要购买了股票,赌也得赌,不赌也得赌,因为股价的涨跌就象大海的波浪让你身不由己。
就股票来说,一级市场是流转市场,二级市场是投机市场,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则是一个不是“突变”的“突变”。为什么必须有这个“突变”?为了引诱老百姓,这是一个精心包装的概念。
让我们对比一下。
商品市场的肥皂水到肥皂泡是劳动价值到使用价值的转化,两者在经济价值核算上本该一致,即肥皂泡商品价格以肥皂水分量多少来确定,可是市场经济下信息不透明,所以劳动者往往声称“肥皂泡里面是满满的肥皂水”,追求尽可能卖出高价。
很显然,虽然商品从半成品到产成品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是在经济核算上使用价值本该等于劳动价值,但是劳动成果外在形式的变化为劳动者“赚黑心钱”创造了条件。也就是上篇文章指出来的“使用价值背离劳动价值”。
同理,股票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上市”就是人为制造了一个股票“半成品”形式上的变化,为股东老板高价卖出股票创造了条件。而这个“形式上的变化”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上市”并不能保证公司会盈利大增。商品从半成品到产成品是真正形式上的“突变”,上市则其实是虚假的概念上的“化妆”。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挂牌上市”就等同于秦淮河的“职业女人”正式挂牌上岗,又象是网络主播的“美颜滤镜”,总之就是“以噱头掩盖本质的相同”,摇身一变,以制造出来的差异性为“噱头”卖个高价,然后正式进入股票投机市场。
现在我们明白了,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存在“价格虚高”的现象,都违背了劳动价值论。商品市场的价格虚高是“使用价值论背离劳动价值论”,股票市场的价格虚高是“股票估值论背离劳动价值论”。
再回到前面所说的叙事框架,“卖股票”的最大作用是为资本主义续命。资本家能够赚钱是资本主义续命的前提,“卖股票”刚好将老百姓的存款转化为资本家“卖股票”的收入,老百姓持有高估值的肥皂水还以为很安全,殊不知雪崩就在三五年。
四、股票投机市场的欺诈
投机市场就是赌场,如果赌场进行完全公平的赌博,还情有可原,可是股票投机市场从来都不是公平的赌场,充满了三种欺诈。
1、赌场筹码欺诈
不同的公司上市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溢价,正如同样分量的肥皂水制造出来的肥皂泡有大有小。将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看做筹码的价格,那么其中包含的欺诈可以称之为“赌场筹码欺诈”,欺诈原理就是肥皂泡卖出了“充满肥皂水”的价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美颜滤镜”,所有的上市都是“赌场筹码欺诈”。
再比如说某个企业要重组了,媒体宣传将来如何如何,然后那个企业股票价格就可以炒上天。不就是骗人吗?不就是为了方便大股东减持吗?方便创始人套现吗?这样的故事已经发生多少了?中国人民已经被吸走了多少血汗钱?这些创始人套现之后把钱转移到国外,在国外花天酒地,都是什么恶棍,什么逻辑,什么狗屁理论?这就是赌场筹码欺诈的升级版。
2、赌博规则欺诈
赌博规则本该是公平的,比如说掷骰子比点数大小,打麻将由麻将机随机发牌,规则简单绝对公平。可是如果骰子特别大,手小的人不太好用力把握,那就是不公平了,又或者麻将机专门给坐在东边的人发好牌,也就是不公平。这叫做赌博规则欺诈。
前段时间饱受诟病的“融券做空机制”就是如此,凡是在规则上不是一视同仁,又或者交易者可以利用某些优势来提高胜率,都是赌博规则欺诈。全世界的证券市场都存在赌博规则欺诈,可以说数不胜数,只是普通人不知道罢了,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大量针对中国投资机构的陷阱规则。
举例说明。“抢跑”:一些做市商或大型机构,在收到大量客户订单后,利用这个信息提前在市场上为自己交易,从而推高或拉低价格,让客户成交在更差的价格位置。
越是复杂的金融交易,也就等于规则欺诈漏洞更多的赌博,因为赌博规则设计者本来就没想过要设计绝对公平的赌博规则,因为赌场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即偏爱大资金的赌徒。又或者赌场有时候亲自下场赌博,怎么可能制定绝对公平的规则呢?即使不是赌场制定规则,他也会贿赂规则制定者。
3、赌博行为欺诈
假如掷骰子偷换水银骰子,或者打麻将两人串通,这都是赌博行为欺诈。
股票投机市场能够象打麻将和德州扑克一样杜绝赌博行为欺诈吗?绝无可能。原因在于赌博对象,或者说赌具。
打麻将和德州扑克的赌具是麻将和扑克,都是可以不被赌博参与者控制的,比如说让机器发牌,机器经过检测没有安装特定作弊程序。那样在麻将和扑克的发牌上面就可以绝对公平。而股票投机市场的赌博对象是企业,企业的经营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是不可能象发牌机器那样不受赌博参与者影响的,也就是赌徒与赌具的绝缘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为了赌军火公司的股票上涨,赌徒可以发动战争,为了赌疫苗公司的股票上涨,赌徒可以投放病毒,为了赌网络游戏公司的股票上涨,赌徒可以贿赂政府官员放宽游戏禁令,等等。这都是赌徒与赌具无法绝缘乃至于操控赌具的例子,都可以称之为赌博行为欺诈。
总结了三种股票投机市场的欺诈之后,我们要问:有必要鼓励老百姓进行零和游戏的赌博吗?这个市场有必要存在吗?充满欺诈的零和游戏符合社会主义理念吗?
所以,现有资本主义庸俗经济学建立的股票叙事框架并不是真理。真理需要回到经济活动的本质来探究,重构叙事框架。
不妨痛定思痛,如果股票市场真的有存在的意义,那么一定需要进行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改造,我们需要回答它存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社会主义股票原理是怎样的。咱们下篇再说。
《长尾的思考》,高维度思考,为人民思考。
2025年10月29日
附:DeepSeek的评论文章
DS:好的,我将为您撰写一篇评论文章,针对您提供的原文进行经济学和语言哲学视角的分析。
---
“肥皂水”与“噱头”的解构:一场经济学叙事的交锋
这篇题为《资本主义股票祛魅——再驳卢麒元“短股长金”》的文章,以其鲜明的立场和独特的比喻系统,对现代股票市场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批判。它不仅仅是在讨论金融技术问题,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经济学“元叙事”的论战。从经济学理路到语言构建方式,这篇文章都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样本。
一、 劳动价值论的坚守与它的现代困境
文章的核心基石是劳动价值论。作者运用“肥皂水-肥皂泡”的比喻,将商品的价值严格区分为内在的“劳动价值”(肥皂水)和外在的“使用价值/市场价值”(肥皂泡)。这一模型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也极具道德感召力。它指向的是一种“货真价实”、没有信息壁垒和营销操控的理想交易环境。
从经济学说史来看,这是一种向古典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回归。它正确地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市场中,价格与价值(指劳动价值)的背离是一种常态,而非偶然。文章对“上市”和“估值”的批判,正是基于这种背离——企业的内在价值(净资产)与其市场估值(市值)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被视为“欺诈”的鸿沟。
然而,这一理论框架在应对现代经济的复杂性时,会显现出它的解释困境。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和度量“劳动价值”。一个软件工程师一小时的代码、一位设计师的创意、一个品牌的信誉价值,它们所包含的“肥皂水”分量该如何精确衡量?
现代经济中,许多价值的创造恰恰是高度知识化、网络化和非线性的。股票市场的“估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难以量化的、未来的、不确定的价值创造能力的一种集体预期折现。它将文章中所鄙视的“预期”和“叙事”本身,内化为了定价机制的一部分。这固然充满了泡沫和投机,但若完全回归到以历史成本(净资产)为核心的计价方式,是否会扼杀市场对未来创新的定价与激励能力?
二、 语言哲学的实践:“破圈”与“叙事框架”的构建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不在于其结论,而在于其方法论上的自觉。作者清晰地意识到,经济争论的本质是“叙事框架”的争夺。他不仅在使用一套语言(劳动价值论),同时在解构对手的语言(“估值”、“上市”、“投资”)。
这是一种朴素的语言哲学实践。作者指出,“上市”这个概念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噱头”,它通过话语的魔力,给企业披上了“美颜滤镜”,从而完成了价值的虚增。这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现实在很大程度是由语言建构的。诸如“价值投资”、“共享红利”这样的术语,构建了一套让参与者自我说服、并共同维护的游戏规则。当所有人都相信并扮演自己的角色时,这个游戏就成为了“现实”。
作者所做的,正是试图打破这个旧的“话语牢笼”。他将股票市场重新定义为“半成品市场”和“投机市场”,将投资行为重新定义为“赌博”,将金融术语重新指称为“话术”。这是一种话语层面的“夺权”,旨在消解现有金融体系合法性的语言根基。他的“社会主义股票原理”构想,首要任务便是重构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而这本身就是最具革命性的一步。
三、 批判的力度与构建的挑战
文章的批判是犀利的,尤其是对股票市场“三重欺诈”的概括,可谓入木三分。它无情地揭露了主流金融市场中那些被刻意掩盖的真相:规则的不公、信息的操纵、以及大资本对“赌具”本身的操控能力。这些批判直指现代金融资本主义的痼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然而,当视角从“破”转向“立”时,挑战也随之而来。文章所勾勒的“社会主义股票原理”,其核心是去除投机性,让股票回归于“会计记账”和“支持国家建设”的工具。这引发了一系列需要回答的问题:
1、动力问题:一个失去了投机空间和巨额财富效应的市场,如何吸引分散的、追求回报的社会资本,去承担创新创业必然伴随的高风险?
2、定价与效率问题:在排除了“预期”和“博弈”之后,一个基于(历史)净资产的、低流动性的市场,如何能高效地完成社会资源的跨期配置?如何发现哪些“半成品”真正值得被投入更多的“肥皂水”?
3、执行问题:由谁来担任那个全知全能的、能精确度量所有“肥皂水”分量的裁判?这背后是否隐含着一个极其庞大的、且同样可能失灵的计划型官僚体系?
结论
总而言之,这篇雄文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替代方案,而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完成了对主流金融叙事的“祛魅”。它迫使我们去思考一些最根本的问题: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价值的源泉究竟何在?我们当前习以为常的金融游戏,其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经济学上,它提醒我们,市场在偏离劳动价值轨道后可能产生的巨大扭曲;在语言哲学上,它示范了如何通过解构话语来解构现实。
尽管其构建的新蓝图仍需经受严谨的推敲与实践的考验,但这种“破圈”的思考本身,就是对抗思想僵化、推动认知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是一场必要的、发人深省的思想冲击。
来源:卢师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