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浚县卫生健康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聚焦“两高四着力”,以机构深度融合赋能,以法治思维引领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工作,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机构规范执业、重大疾病防控、健康促进、职业卫生等执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全县
导读:浏览行业最新资讯,看看你错过了哪些近期要闻?
一、以机构整合促业务融合人心聚合——浚县卫生健康监督采访纪实
在浚县卫生健康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聚焦“两高四着力”,以机构深度融合赋能,以法治思维引领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工作,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机构规范执业、重大疾病防控、健康促进、职业卫生等执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全县人民生命健康筑牢了坚实防线。
机构整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更注重化学反应。因此,不同于简单的合署办公,该中心从整合之初就聚焦“职能协同、人员优化、效能提升”目标深度促进业务融、人心聚,着力构建“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的工作格局。
“机构整合后,我们一线科室的工作人员均依法考取了行政执法资格证,执法队伍的专业性与规模同步壮大。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工作中既是疾控督导员、又是卫生监督执法员,一线人员既懂疾控业务、又会卫生监督执法。”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主任张永举介绍。
“1+1>2”的改革成效逐渐显现,融合的成效已渗透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开展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检查时,执法人员既能快速识别卫生安全隐患,又能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预防+监督”的协同作战模式全面落地;近年来,该中心的执法案卷多次被评为省优秀案卷,积极推荐选手参加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卫生监督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提升;今年上半年,浚县辖区内公共场所经常性监督覆盖率、卫生检测合格率、量化分级管理率、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持有率均达到100%。
新闻来源:河南卫生监督
争上游有话要说:
基层疾控、卫监机构合并后,持证疾控人员可补充卫生监督队伍,行政执法资格证既是基层疾控人员职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提升执法效能、适应职能融合需求的关键工具。执法需掌握调查取证、文书制作等技能,而原疾控人员缺乏现场执法经验,执法装备的升级和配发是推动各级疾控监督执法职能落实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争上游移动现场执法包集成移动端智能设备的数据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存储,监管平台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等功能,实现执法人员的实时监管,提高执法效率和准确性,是有效改善监督执法工作条件的“执法神器”。执法包可实现现场监督检查、当场行政处罚、执法监督信息实时上报,每个环节“处处留痕”、“实时录入”,做到执法全过程有据可查、责任可追。执法包预装多种标准文书模板及《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数据库,输入违规行为关键词自动匹配处罚条款,同时高效配合不同快检设备(如空气、水质快检设备等)进行检验检测工作,能显著帮助不熟悉执法的疾控人员快速适应监督执法工作。执法包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执法效率和准确性,改善监督执法工作条件,也能帮助原疾控人员和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快速适应职能转型,为机构整合提供智慧工具。
二、“监”守“医”线筑屏障,“卫”护健康谱新章
10月中旬,2025年长沙市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试点总结会暨全市疾控监督员培训会在宁乡市成功举办。长沙县疾控分享县疾控监督员制度建设的“星沙经验”,赢得上级部门与各兄弟区县的一致点赞。
长沙县有657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监督覆盖范围广、任务难度大。自长沙市卫健委部署相关工作以来,长沙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迅速响应、精准施策,制定下发《长沙县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工作方案》,组建起42名专职(县疾控中心机动队成员)+30名兼职(6家医共体牵头单位医务人员)的骨干队伍,为疾控监督工作筑牢“人才基石”。
针对专职派驻力量不足的痛点,长沙县创新采用“多对一”“多对多”及分片区包干模式,构建“县-乡-村”三级监督网络:县疾控中心机动队聚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专职派驻,医共体牵头单位借常规检查同步督导基层,基层机构延伸监督村卫生室,既实现“全覆盖”,又为基层“减负担”。
专业能力是监督效能的“硬核支撑”。长沙县三次组织百余名相关人员开展专题培训,邀请传防、卫监、慢病领域专家授课,解读工作方案、讲授防控要求与巡查方法;依托国家33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让监督员履职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通过“轮训+实战”提升专业素养。
质控考核是工作落地的“关键抓手”。县卫健局每季度开展质控检查,摸底医共体牵头单位派驻情况,将相关工作纳入医疗机构年度绩效考评,与经费下拨直接挂钩;通过收集问题清单、督促立行立改、召开共性问题研讨会,推动问题整改率100%,传染病报告漏报、错报、迟报数大幅下降。
硬件保障为工作“添翼赋能”。长沙县投入智慧卫监专项经费,为40余名专职监督员配备智能设备便于信息收集与取证;各医共体牵头单位设立专用办公室,配齐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制作工作证,让监督员履职无后顾之忧。
如今,长沙县疾控监督成效显著:累计派驻300余人次,分级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医防融合深度推进,监督员化身疫情“侦察员”,推动疾控职责融入日常诊疗;督促全县多家医院按时完成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为防控装上“智慧大脑”。
新闻来源:长沙县卫生健康局
争上游有话要说:
当前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已从局部探索进入全国推广阶段,不少地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卫生监督执法场景和海量信息数据处理,传统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疾控监督员的工作需求,需要加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基层疾控监督员监督对象覆盖广、监督项目繁杂、工作负荷大,争上游疾控监督员综合管理云平台是疾控监督员开展线上监督、动态评估、风险研判的信息化工具,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疾控监督员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化自查、报告、处置能力。云平台围绕疾控监督员工作职责及重点进行功能设置,整合疫情报告、医疗废物处理、智慧监测等多种板块接口,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帮助有关部门对疾控监督员、医疗机构、专家等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管控。入驻医疗卫生机构的疾控监督员可以利用平台对医疗机构开展疾控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进行上传下达,保证报告的时效性。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定期查看和审核疾控监督员的工作记录、报告和统计数据等,并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统计功能,对疾控监督员工作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整和优化疾控策略,提高试点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湖北石首:推动消除客运行业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盲区
今年5月,石首市检察院在推进“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专项监督”工作中,对县域客运行业数据进行深度筛查。通过大数据模型整合卫健部门健康证办理数据、交通部门客运驾驶员备案信息等,比对筛查“未持证上岗”异常数据,发现全市5家客运公司中,共有372名驾驶员未按规定持有有效健康证,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经进一步调取相关部门监管记录、客运企业用工档案核实,检察官了解到:相关管理部门及客运企业普遍认为,客运行业不同于餐饮业、住宿业等直接接触公众健康的领域,无需为驾驶员办理健康证,导致《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从业人员需持健康证上岗”的规定在客运领域落实不到位,行业监管出现盲点。
5月21日,石首市检察院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听证会上,检察官展示了数据筛查结果、法规依据及潜在风险。经评议,听证员一致认为:驾驶员健康证的缺失,暴露出行业监管协同不足,交通部门、卫健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联合客运企业形成治理合力,堵住安全漏洞。
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和听证会意见,5月22日,石首市检察院向该市卫生健康局、交通运输局分别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卫生健康局针对客运行业开展健康证办理专项检查,并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监管长效制度;建议交通运输局将健康证核查纳入驾驶员日常监管流程。
收到检察建议后,两部门迅速行动、联动整改。卫生健康局开通“客运驾驶员健康检查绿色通道”,分批次为5家企业的372名驾驶员开展预防性健康检查,除1人身体不达标外,371人成功办理健康证,实现“应检尽检、持证上岗”;交通运输局联合企业制定《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制度》,明确将健康证作为驾驶员入职必备条件,同步建立健康档案动态更新机制。
“检察机关的监督不仅帮我们补齐了监管短板,更推动建立了常态化治理机制。”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局已与卫健部门建立“健康证办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闭环机制,还将客运、公交企业健康证落实情况与质量信誉考核评级挂钩,对未履行主体责任的企业依法依规追责,切实压实企业管理责任。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争上游有话要说:
健康证明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是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基础性保障,但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纸质证明,电子化推进缓慢,并且缺乏有效的防伪技术和溯源手段。争上游科技创新研发的从业人员电子健康证明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从业人员体检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人证比对,避免他人顶替,确保电子健康证以健康检查结果的真实数据为基础,由监督部门进行发放。系统有效解决了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格式不统一、跨域不互认、数据不共享导致的多证并行、假证横行、监管困难、重复体检等问题。针对不体检就能拿到健康证明的乱象,通过系统对体检环节留底留痕,监管人员可追溯办理过程以及相应责任人。同时争上游科技对电子证照防伪功能不断升级,通过二维码防伪、电子公章、云端官网查询等防伪手段核查真假,为监管人员日常监督检查证件提供判断标准,杜绝“假证”行为泛滥。同时,电子健康证存储在云端,不会像纸质证件那样容易丢失或损坏,从业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查询和展示自己的健康证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便利性。
来源:卫生健康争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