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没感觉哪里不舒服,怎么体检就查出了颈动脉斑块?”门诊中,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一脸不解。颈动脉斑块,就像潜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静悄悄地,却可能在一瞬间引发严重后果。
“医生,我没感觉哪里不舒服,怎么体检就查出了颈动脉斑块?”门诊中,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一脸不解。颈动脉斑块,就像潜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静悄悄地,却可能在一瞬间引发严重后果。
不少人误以为,斑块只有老年人才会得,或者只有高血压、高血脂才会导致。但在临床中,越来越多人在40岁前就被查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真正可怕的不是斑块本身,而是人们对它的轻视。
颈动脉是给大脑输送血液的重要“高速公路”,一旦发生堵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脑梗死。数据显示,约有3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被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是中国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之一。在一项涵盖近10万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达26.7%,且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
但奇怪的是,很多人的习惯并没有随诊断结果改变。一位患者在复查发现斑块增大后仍继续抽烟,坚持每天熬夜,理由竟是:“我又没发病,没关系的。”
这种“等发病再治”的观念,是脑梗高发的温床。研究表明,斑块并非静止不动,它会因炎症、血压波动、脂质沉积等因素变得不稳定,随时可能脱落,像子弹一样冲向脑部血管。
不稳定斑块极易破裂,形成血栓,导致急性脑梗。而脑梗的黄金救治时间仅为4.5小时,错过时间窗,轻则偏瘫语言障碍,重则生命垂危。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并不是斑块本身,而是那些“助推斑块恶化”的日常习惯。在门诊接诊中,发现斑块恶化的患者,超过七成存在相似的生活方式问题。
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斑块刚查出时仅为1.2毫米,医生建议她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但她坚持每天吃甜品、夜宵不断。一年后复查,斑块增至2.8毫米,血流速度下降,脑供血不足症状明显。
糖类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血脂升高,促使斑块进一步沉积。尤其是精制糖、甜饮料、蛋糕等,会加速氧化应激反应,使血管内皮受损。
血管内皮是血管的“保护膜”,一旦破坏,会加速脂质沉积,诱发斑块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控制饮食比单纯吃药更重要。
有些人一听“少吃”,就干脆不吃。节食减肥、断碳水、极端素食,反而导致营养失衡。斑块并非靠“饿”就能饿掉,它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不是脂肪堆积那么简单。
临床研究表明,适度摄入优质蛋白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稳定斑块状态。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坚果,对抗炎效果明确。
不吃早饭,是很多中年人的通病。空腹时间过长,会引起胆固醇代谢紊乱,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心脑血管风险高的人群,应坚持规律三餐,早餐摄入应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适量脂肪。
熬夜,是所有斑块患者的大敌。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加剧,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发斑块不稳定。
每晚保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是最基础的“血管养护”。建议患者在22:30前入睡,避免临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影响褪黑素分泌。
有些人查出斑块后,马上开始剧烈运动,甚至参加马拉松、负重登山,结果反而诱发脑供血不足。这是因为不稳定斑块在运动中更易脱落。
医生建议,查出斑块后应选择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游泳。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次,保持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以下。
运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稳”。斑块患者应避免剧烈憋气、举重、冲刺式运动,以防血压瞬间升高,诱发斑块破裂。
有些患者查出斑块后,自行停药,以为“自然调理”就能改善。这种做法极其危险。斑块形成背后,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必须依靠药物控制。
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结构,预防新斑块形成。阿司匹林则用于防止血栓形成。但是否需要使用,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判断,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中医角度认为,斑块属“痰瘀互结”,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主。常用药物如丹参、三七、川芎,但需辨证使用,切忌盲目服用“偏方”。
心理压力过大,也是斑块进展的隐形推手。长期焦虑、愤怒、抑郁,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持续收缩,加重内皮损伤。
现代研究已证实,心理情绪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建议患者每天进行10分钟深呼吸训练,或尝试冥想、书写日记等方式缓解情绪。
有位患者听信“泡脚能通血管”的说法,每晚泡脚一小时,结果诱发低血压晕厥。斑块患者不宜泡过热、过久,尤其是高血压合并心脏病者。
颈动脉斑块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但恶化速度却可能在数月内完成。关键在于是否及时识别那些“促恶化”的行为,并付诸改变。
曾有一位患者,查出斑块后坚持晚上快走30分钟,饮食中每日摄入4种不同颜色蔬菜,3个月后复查斑块明显缩小。这并非奇迹,而是生活方式干预的真实效果。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规律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手中最靠谱的“药”。与其等着发病,不如现在就做出改变。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归根到底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斑块已成,生活方式就是刹车器,也是方向盘。
人们总在失去健康后才开始追悔,但健康从不等人。如果你已经查出颈动脉斑块,那些“等一等”“过段时间再说”的念头,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背叛。
未来的医学,可能会有更先进的治疗手段,甚至利用干细胞修复血管壁。但在那天到来之前,最实在的,仍是我们当下的每一个选择。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04):241-250.
[2]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编写专家组.中国成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2022)[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0):873-890.
[3]胡大一,王辰,高润霖,等.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3)[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03):193-203.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评论告诉我们你的看法,也欢迎转发分享给关心健康的家人朋友。你的关注,就是我们坚持科普的动力。你有没有查出过颈动脉斑块?你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做出改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来源:人初无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