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军第72集团军“制空猎手连”装备的一款新型防空导弹系统首次亮相,其发射筒上清晰的“ADK-13”标记,迅速引发了军迷圈的广泛猜测。大家普遍认为,这很可能就是传闻中的红旗-13防空系统。
最近,央视在一档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节目里,意外曝了个光。
陆军第72集团军“制空猎手连”装备的一款新型防空导弹系统首次亮相,其发射筒上清晰的“ADK-13”标记,迅速引发了军迷圈的广泛猜测。大家普遍认为,这很可能就是传闻中的红旗-13防空系统。
从外观和系统构成来看,这款新型导弹与我国对外出口的飞豹-10A防空系统极为相似。因此,通过分析飞豹-10A的公开数据,我们就能大致勾勒出红旗-13的性能轮廓和战术定位。
飞豹-10A是我国专为外贸市场研发的新一代轻型野战防空系统。它的反应时间约为8秒,导弹有效射程可达18公里,射高覆盖10米至8000米的空域。它采用“指令+热成像”的复合制导模式,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发射后不管”的优势。
一个完整的飞豹-10A防空连,通常包括1辆指挥雷达车、6辆发射车以及相应的弹药补给车、支援车辆。在指挥车的统一调度下,这个防空单元能够同时拦截6个来袭目标。
更关键的是,它的每辆发射车都自成体系,集成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光电探测设备和火控系统。这意味着即使指挥中枢被毁,各发射车依然能独立作战,只是雷达探测距离会从50公里降至20公里,多目标接战能力也会相应减弱。
追根溯源,飞豹-10A的技术基础来自于我们熟悉的红旗-10舰空导弹。为了适应陆军的高机动需求,它放弃了海军的集装箱式发射箱,改为更轻便的多联装发射筒。
通过加长加粗弹体,其射程比海红旗-10提升了约50%。当然,作为外贸型号,它在部分性能上有所取舍,例如对飞机的拦截概率从红旗-10的97%降至85%,但这在成本和系统轻量化之间取得了平衡。
即便是这款“外贸版”,其战斗力也不容小觑。在近年来的苏丹内战中,反政府武装通过第三方获得的飞豹-10A系统,就曾多次击落政府军手中颇具威胁的土耳其“阿金奇”无人机。
这一战果证明了该系统在实战环境下,具备有效对抗具备电子对抗能力无人机的能力。
说回自用的红旗-13。作为“尊享版”,它的主要性能参数,如射程、射高,可能与飞豹-10A相差不大,但在核心指标上必然有显著提升。
其抗干扰能力、命中精度以及系统反应速度(8秒对外贸或许够用,但自用版很可能要求更高)都应优于出口型。
它列装第72集团军,首要任务就是替换已经显得老旧的红旗-7B防空系统。
红旗-7B脱胎于法国“响尾蛇”系统,曾是集团军防空的中坚力量,但其性能在今天已显力不从心。它对飞机的有效射程仅在12公里左右,射高上限约6000米。
这意味着,像卡-52M武装直升机可以在其防区外发射“旋风-M”导弹,而MQ-1“捕食者”这类无人机也能在其拦截包线外安全飞行。红旗-13的18公里射程和8000米射高,正好填补了这一关键的空防缺口。
此外,红旗-7B的多目标交战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火力持续性也全面落后。一个红旗-7B单元只能同时攻击3个目标,而红旗-13能应对6个。更重要的是,红旗-7B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需要雷达持续照射目标和导弹,极易受到干扰且无法“发射后不管”。红旗-13采用的热成像制导,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两者最本质的差距,在于机动与生存能力。红旗-7B的搜索、制导和发射系统分散在不同车辆上,接战前必须停车展开阵地,基本不具备野战行进间的伴随防空能力。
而红旗-13单车就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结合“发射后不管”的导弹,使其能够在机动中随时开火。在现代战场上,这种“动了就打”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生存概率。
红旗-13的另一大优势是其出色的机动性。它采用了新一代“装甲猛士”高机动底盘,战斗全重控制在14吨左右。这不仅使其公路时速能超过100公里,也便于进行空运和铁路快速部署。
相比之下,我军另一款优秀的轮式防空系统红旗-17B,其公路极速约65公里/小时,在伴随强调高机动性的轻型合成旅作战时,会显得有些吃力。
轻型合成旅追求的是在复杂地形下实现60-80公里的公路时速和30-40公里的越野时速,红旗-13在这方面堪称量身定做。
它的列装,标志着我军轻型合成旅首次获得了专用且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彻底改变了过去主要依赖高炮、单兵防空导弹和红旗-7B的被动局面。
据了解,红旗-13家族还衍生出激光防空车、弹炮结合系统等变型,专门强化了对无人机群等低慢小目标的拦截能力。这些不同功能的作战单元相互搭配,共同构成了轻型高机动旅复杂而严密的防空保护伞。
总体来看,红旗-13的出现并非简单的装备换代。它反映了我军陆军野战防空理念的深刻演进:从固定阵地防御,转向机动伴随防御;从依赖中心节点,转向分布式、网络化的自主作战。
它补齐了轻型部队区域防空的关键短板,使我军合成旅在面对现代空中威胁时,拥有了更加自信的硬杀伤手段。这套系统的快速部署和强大独立性,正是未来高强度战场环境下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来源:奇圆科普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