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江山到坐江山—中国没有历史,只有王朝更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1:25 1

摘要:这个观点,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深刻的观察,也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框架。许多中外历史学家都曾用“循环”或“周期”来描述中国王朝的更迭,通常被称为“治乱循环”或“王朝周期律”。这个循环模式深刻地反映了在传统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社会内在矛盾的积累与爆发过程。其

这个观点,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深刻的观察,也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框架。许多中外历史学家都曾用“循环”或“周期”来描述中国王朝的更迭,通常被称为“治乱循环”或“王朝周期律”。这个循环模式深刻地反映了在传统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社会内在矛盾的积累与爆发过程。其核心模式可以概括为:

开创期(治世):一个新王朝在战乱后建立。初期统治者往往吸取前朝教训,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分配土地(如均田制),使得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治世”或“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承平与鼎盛期:社会承平日久,人口达到峰值,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但隐患也开始滋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人田连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官僚系统逐渐臃肿腐败,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衰落期(乱世):社会矛盾激化。朝廷财政因庞大开支和税收减少而陷入困境,加之可能遇到天灾(水旱蝗灾)、外患(游牧民族入侵),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崩溃,天下大乱。

重建期:在乱世中,一个新的强大军事集团最终消灭各方势力,建立新王朝,循环重新开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循环?

这种周期性现象的背后,是几个深层结构性因素的相互作用:

土地兼并的痼疾: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核心的生产资料。王朝中后期,权贵和地主利用特权不断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沦为佃户或流民。朝廷的税收基础(基于人头的赋税)也随之瓦解,这是导致社会矛盾总爆发的经济根源。康熙就曾说过,根治土地兼并,除了爆发革命,别无它法。

人口增长的陷阱:每个王朝前期的太平盛世会带来人口的快速增殖。但当人口增长接近农业技术条件下土地承载的极限时,人均资源变得紧张,一旦遇到灾荒,极易发生大规模饥荒和动荡。这是“马尔萨斯陷阱”在中国历史中的体现。

官僚系统的腐败:王朝初期高效的官僚系统,经过一两百年的运行,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和腐败。官员贪腐、结党营私,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治理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危机。这是政治根源。

承平日久的惰性:长期和平环境会使统治集团和军事力量丧失警惕性和战斗力(“八旗子弟化”),难以应对内部起义或外部入侵。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一切源于不可修复的系统bug。历史上的每一个王朝都建立在这个系统bug之上,也就注定了他们或早或晚都有死机的那一天,这个bug的名字就叫做皇权。在皇权下,帝王们不过是打江山坐江山的奴隶主,是从人下人翻身成为人上人的暴发户,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宿命写照。

当然,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是“简单重复循环”的历史,其中也有一些变化。至于这个变化是向好的方向还是向坏的方向,见解各有不同。

在政治制度演进方面,国家的治理体系在不断精细化。从周代的分封制,到秦朝的郡县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从汉朝的和亲、唐朝的羁縻,到明清的改土归流,控制力不断增强。官僚体系建设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看似相对公平,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其实是铺下一张更大的网,就像李世民说的那样,“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直到19世纪中叶,来自西方的全新冲击彻底改变了这个循环的逻辑,将中国卷入了现代世界的洪流之中。

来源:是历史君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