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代(907年—979年)和十国(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混乱的割据时期,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
五代(907年—979年)和十国(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混乱的割据时期,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
1、后梁(存亡16年,907年——923年)
生平:太祖朱温为开国皇帝,原为黄巢部将,降唐后封梁王,904年朱温为控制朝政,取得对唐廷的完全掌握,谋弑唐昭宗,改立唐哀帝,诛杀宦官及大唐忠臣。907年朱温废黜鸩杀唐哀帝,建立梁朝(后梁),定都汴州(今河南开封)。政绩:结束唐朝藩镇割据,初步统一中原。改革赋税,鼓励农耕,减轻部分苛捐杂税。缺点:生性残暴,滥杀功臣、降卒。私生活混乱,最终因继承人问题被儿子朱友珪弑杀。后代:1、朱温(在位5年,享年60岁),被儿子朱友珪弑杀继位;2、儿子朱友珪(在位1年,享年未知),荒淫无度,臣民不附,被朱友贞、袁象先讨伐被杀、朱友贞即位;3、儿子朱友贞(在位10年,享年35岁),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接连丧失国土,以致国势日衰;晋王李存勖建立后唐,对后梁发动总攻。后梁于923年被后唐所灭,家族几近覆灭。2、后唐(存亡13年,923年——936年)
生平:唐庄宗李存勖为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晓音律,习《春秋》,通大义,善骑射。李存勖亲自率兵与后梁军连年鏖战。923年,李存勖于魏州登基称帝,因曾受唐朝赐李姓,入皇籍,故以唐室后裔自居,沿用大唐国号,史称后唐。政绩:军事才能卓越,击溃契丹、灭亡后梁。恢复唐制,重视文化,支持戏曲发展。缺点:晚年沉迷享乐,宠信伶人,疏于朝政。横征暴敛,导致兵变,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后代:1、李存勖(在位1年,享年41岁),因李嗣源与叛军合谋,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军队拥李嗣源为主称帝;2、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在位5年,享年60岁),李嗣源病重,闻讯儿子李从荣发动兵变,战败被杀,后惊逝,第三子李从厚即位称帝;3、儿子李从厚(在位1年,享年20岁),潞王李从珂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李从珂即位;4、养子李从珂(在位2年,享年51岁),李从珂意图削石敬瑭兵权。石敬瑭拒不从命,起兵反叛。石敬瑭获得契丹军队的支援,随后出兵洛阳,面对压境强兵,麾下诸将纷纷投降。李从珂登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灭亡。3、后晋(存亡10年,936年——946年)
生平:高祖石敬瑭为开国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以善射被李嗣源倚为心腹,后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猜忌石敬瑭,石敬瑭以割地、称臣、称儿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相助。后晋和契丹合兵攻克洛阳,后唐灭亡。石敬瑭迁都汴州,升汴州为东京,改洛阳为西京。政绩:稳定中原统治,延续部分唐制。缺点: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自称“儿皇帝”,遗祸后世。对契丹过度依赖,导致国力衰弱。后代:1、石敬瑭(在位6年,享年51岁),石敬瑭去世,石重贵于柩前继位;2、养子石重贵(在位4年,享年60岁),契丹军队长驱直入,占领后晋都城,石重贵出降,后晋灭亡。石重贵在位期间,后晋国内天灾不断,藩镇拥兵自重。契丹连年寇边,朝廷只能括率民财以充军费,人民负担极重。石重贵长期沉迷畋猎,排挤重臣桑维翰,重用外戚,致使朝政益坏,国力亏空,最终兵败国破。4、后汉(存亡3年,947年——950年)
生平:高祖刘知远为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刘暠,刘知远自幼不好嬉戏,沉重寡言,长大后,与后晋高祖石敬瑭皆为后唐明宗帐下偏将,后来刘知远在契丹灭后晋时奉表于耶律德光。他在看清契丹无法稳定中原局势的情况下,于947年称帝,稳定并收取中原各个藩镇的军心。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政绩:稳定中原,抵御契丹侵扰。节俭治国,整顿吏治。缺点:统治仅一年病逝,未能彻底解决藩镇问题。继任者刘承佑猜忌功臣,引发叛乱。后代:1、刘知远(在位1年,享年53岁),刘知远长子刘承训去世,刘知远悲痛万分,以致病重不起。数日后去世,次子刘承祐即位;2、次子刘承祐(在位2年,享年20岁),刘承祐不甘心大权旁落,猜忌诛杀权臣,引发了重臣郭威叛乱。950年被杀,时年二十岁。后汉灭亡。5、后周(存亡9年,951年——960年)
生平:周世宗郭威为开国皇帝,出身将门世家。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建立周朝,史称后周。政绩:改革弊政,减轻刑罚,鼓励农耕。废除苛捐杂税,整顿军队。促进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好转。缺点:在位时间短,未能完成统一。后代:1、郭威(在位3年,享年50岁),郭威因病驾崩,由养子柴荣继承皇位。;2、养子柴荣(在位5年,享年37岁),柴荣北征辽朝,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后去世,其子柴宗训即位,时年七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3、儿子柴宗训(在位1年,享年20岁),柴宗训命赵匡胤率兵出征,但赵匡胤却于陈桥驿发动兵变,致使柴宗训被迫禅位。后周被赵匡胤篡夺,家族得善终。1、前蜀(存亡17年,908年——925年)
生平:高祖王建为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政绩:重用文人,发展蜀地经济文化。与民休息,避免大规模战争。缺点:晚年昏聩,宠信宦官。后代:1、王建(在位10年,享年71岁),王建去世后由儿子王衍袭位;2、儿子王衍(在位7年,享年27岁),925年后唐魏王李继岌率军攻蜀时,王衍正巡游秦州,途中闻讯仓促返成都被降,次年被押送洛阳途中,于秦川驿遭诛杀,前蜀灭亡。2、南吴(存亡35年,902年——937年)
生平:太祖杨行密为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少贫贱,早年应募为州兵,屡有战功,902年唐昭宗封其为吴王,杨行密为政颇能选拔贤才,招集流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江淮一带经济得以复苏,后曾数败朱温军,阻其南下。杨行密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禅代的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后代:1、杨行密(在位3年,享年53岁),杨行密死,长子杨渥继承王位,称宏农王;2、长子杨渥(在位3年,享年22岁),908年权臣徐温、张颢经密谋,派将领纪祥等闯入杨渥寝宫,举刀砍杀了杨渥。对外宣称杨渥暴病而死,杨行密次子杨隆演继位;3、杨行密次子杨隆演(在位12年,享年23岁),920年因长期受徐温压制忧郁而卒,弟杨溥称帝。4、杨行密第四子杨溥(在位17年,享年38岁),928年与后唐断绝外交关系,937年禅位于徐知诰,南吴灭亡,938年杨溥幽禁死于丹阳宫,子孙于956年后周南征时遭南唐尽数诛杀。3、闽国(含殷国)(存亡36年,909年——945年)
生平:闽太祖王审知为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王审知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随军转战福建。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下基础。后攻下福州,逐步统一福建。909年,出任中书令,册封闽王。在位之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后代:1、王审知(在位16年,享年63岁),王审知去世,长子王延翰称帝;2、长子王延翰(在位2年,享年未知),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弟弟王延钧继位;3、王延钧(在位8年,享年未知),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王继鹏继位;4、王继鹏(在位4年,享年未知),朱文进、连重遇二人遂联合发动兵变,攻破长春宫拥立王延羲为帝。王继鹏遭堂兄王继业缢杀,王延羲继位。5、王延羲(在位5年,享年未知),944年王延羲被朱文进、连重遇刺杀,闽国其余诸将仍然拥王延政为主。6、王延政(在位1年,享年未知),南唐趁机出兵击闽,王延政投降,闽亡。4、南楚(存亡44年,907年——951年)
生平:楚国王马殷为开国国君,马殷早年以木匠为业,后投入秦宗权军中,隶属于孙儒部下。907年梁太祖朱温封其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马殷在位期间,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的策略,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动对外交战。对内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使湖南经济得以繁荣。后代:1、马殷(在位23年,享年78岁),马殷去世,次子马希声继位;2、次子马希声(在位2年,享年34岁),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立;3、马希范(在位15年,享年48岁),马希范奢欲无度,大兴土木,杀害兄弟,排斥忠臣,其种种行为最终致使马楚政权走下坡路。死后由其同母弟马希广继位;4、马希广(在位4年,享年未知),马希萼进入长沙,封锁城门,逮捕了马希广及其亲信,随后便处死了马希广,马希萼继位。5、马希萼(在位不满1年,享年53岁),马希萼之弟马希崇囚其于衡山,自立为楚王。6、马希崇(在位不满1年,享年未知),南唐将领边镐率军进入湖南,马希崇带着全家投降,南楚灭亡。5、南平(存亡39年,924年——963年)
生平:高季兴为开国国君,高季兴早年为汴州富豪李七郎的家奴,投靠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成为亲信牙将,随从征战四方,迎还唐昭宗,屡立战功,后被册封渤海王。后梁灭亡(923年)后,朝见后唐庄宗,受封南平王。高季兴到任后,招徕流民,安抚士吏,发展农商,稳定社会,使荆南面貌迅速改观。后代:1、高季兴(在位5年,享年70岁),高季兴卒,其子高从诲嗣位;2、高从诲(在位19年,享年57岁),高从诲去世,其子高保融继位;3、高保融(在位12年,享年40岁),北宋建立后,高保融愈发恐惧,一年内三次向北宋进贡。同年高保融病逝,其弟高保勗继位;4、高保勗(在位2年,享年38岁),高保勖因病去世,遗命其侄即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5、高继冲(在位1年,享年30岁),963年,宋军假道南平,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城巷,高继冲只得纳地以归,南平亡。6、后蜀(存亡31年,934年——965年)
生平:后蜀孟知祥为开国国君,孟知祥是晋王李克用的侄婿,早年在晋国(后唐)深受重用,在明宗年间渐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后唐朝廷诏令,甚至一度举兵反叛,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后代:1、孟知祥(在位7个月,享年60岁),孟知祥病逝,太子孟昶继位,;2、孟昶(在位31年,享年46岁),孟昶喜好文学和艺术,常与词人唱和,对花间派发展有贡献。北宋伐蜀。965年孟昶奉表出降,后蜀亡。7、南汉(存亡54年,917年——971年)
生平:高祖刘䶮为开国国君,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其祖因经商南海,迁居泉州。后梁授刘䶮为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刘䶮称帝,建都番禺,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刘䶮在位时期,依靠士人治政,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十余人为官,避免武职官据地称雄之患。但刘䶮及其继任者均为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珍玩,大兴土木。为了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后代:1、刘䶮(在位25年,享年53岁),刘䶮死,其子刘玢即皇帝位;2、刘玢(在位1年,享年23岁),刘晟与弟刘弘昌弑杀刘玢自立;3、刘晟(在位15年,享年38岁),后周世宗平定江北,刘晟遣使朝贡受阻于南楚。后病逝,刘鋹继位;4、刘鋹(在位13年,享年38岁),宋太祖派潘美攻打南汉。南汉旧将大多因谗被杀,刘氏宗室被翦除殆尽,刘鋹被押入开封,获得宋太祖赵匡胤的赦免,南汉灭亡。8、南唐(存亡54年,937年——975年)
生平:李昪为开国国君,李昪原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后随养父徐温改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权臣,后掌握南吴朝政,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两年后,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后代:1、李昪(在位6年,享年54岁),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长子李璟即位;2、李璟(在位18年,享年45岁),李璟逝世于南昌,李煜继位,继续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3、李煜(在位14年,享年41岁),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李煜即位以来,广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费大量资财。974年宋军大举征南唐,李煜虽坚持抵抗,仍在975年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南唐灭亡。李煜在晚唐五代词人中算是造诣最深、成就最大的。最著名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吴越(存亡74年,904年——978年)
生平:钱镠为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少时贩私盐为生,902年唐朝册封钱镠为越王,后又改封吴王。自唐末起,钱镠便向中原政权贡奉无缺,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钱镠的政治举措使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较为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又因其注重水利,故两浙民间称钱镠为“海龙王”。后代:1、钱镠(在位28年,享年80岁),钱镠去世,钱元瓘继承父位;2、钱元瓘(在位9年,享年54岁),钱元瓘因府署着火,惊惧得病,后去世,钱弘佐即位;3、钱弘佐(在位6年,享年19岁),钱弘佐去世,其弟钱弘倧继位;4、钱弘倧(在位1年,享年46岁),钱倧死后,钱俶继位;5、钱弘俶(在位30年,享年59岁),978年春,太宗即位,钱弘俶再入朝。主动献两浙十三州的土地、户籍,史称“吴越归地”。至此吴越灭亡。10、北汉(存亡28年,951年——979年)
生平:北汉世祖刘崇为开国皇帝,刘崇年轻时嗜酒好赌,20岁左右入募河东军。951年其在太原称帝,建立政权,史称北汉。刘崇建立的北汉地狭人少,国力穷困。为了兴复后汉基业,其积极组建军队。不建宗庙宫殿,减少官员俸禄以减少开支。后遣使与辽国结好,约为父子之国,以壮大力量。刘崇称辽帝为叔,自称侄皇帝,辽册封其为大汉神武皇帝。后借辽国援助,与后周展开多次战争,均失败。后代:1、刘崇(在位1年,享年59岁),刘崇忧愤成疾,不久逝世,儿子刘钧继位;2、刘钧(在位14年,享年42岁),刘钧去世,刘钧的外甥同时也是其养子的刘继恩继位;3、刘继恩(在位几个月,享年33岁),刘继恩设宴大会群臣,宴会结束后,在勤政阁休息时,被杀害,刘继恩之弟刘继元继位;4、刘继元(在位11年,享年49岁),979年刘继元一面请契丹援兵,一面组织抵抗,后被宋军将领郭进击溃,刘继元走投无路,开城降宋。北汉灭亡。来源:淡泊的西柚一点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