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十七日,郭威在后周首都汴京(如今的河南开封)的滋德殿病逝,柴荣作为他和柴皇后唯一的义子,顺理成章继承了皇位,史称周世宗。
周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十七日,郭威在后周首都汴京(如今的河南开封)的滋德殿病逝,柴荣作为他和柴皇后唯一的义子,顺理成章继承了皇位,史称周世宗。
纵观五代时期的所有开国皇帝,全部都是武将出身,例如后梁的朱温、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和后周的郭威,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
武将出身的皇帝信奉的“游戏规则”就是“武力等于权力”,后晋时期的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曾经说过:“皇帝的权力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
通常,武将往往只是懂得服从上级的命令,而对于国家的忠诚意识相对浅薄。
因此,“武人政治”留下了一个弊端就是:想要完成国家的统一,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劲有力的武将来领导这个国家,才能够镇住手下的将领。
然而,一旦这个武将逐渐老去或者去世,那么手下的将领可能会重新发动政变,甚至夺取皇位或者建立新的政权。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生活在五代时期的官员和百姓,内心充满了一种十分强烈的绝望感,他们认为,乱世会一直持续下去,丝毫看不到和平的曙光。
因此,许多官员纷纷站出来反对周世宗御驾亲征讨伐北汉,但都没有能够改变周世宗御驾亲征的决心。
周世宗带领部队在高平(如今的山西高平)遭遇北汉部队,双方展开了阵势。
周世宗将部队兵分四路,分别为左军、中军、右军,另一路由他本人率领一支殿前司。
除此之外,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一支部队正在赶来增援的路上。
根据周世宗的安排,右军由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和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领。
从总兵力上来看,后周部队处于劣势,这让北汉皇帝刘崇产生了轻敌的念头,他甚至还得意洋洋地说道:“早知道后周就这么一点部队,我就不用去契丹搬救兵了,我们北汉就可以搞定!”
但是,战斗刚一打响,眼看北汉部队人多势众,吓坏了樊爱能和何徽,于是选择不战而逃,导致右军很快溃败。
见此情景,周世宗果断派出殿前司补上去,自己则在前线督战,极大鼓舞了士气。
殿前司属于周世宗的亲卫部队,由郭威的女婿张永德率领,此时的赵匡胤就在殿前司里面,他是张永德麾下的一员猛将。
在张永德的指挥下,殿前司击退了北汉部队,而在后面观望的契丹部队逐渐后撤。
随后,刘词率领的援军赶到,周世宗下令乘胜追击北汉部队,刘崇眼看形势不妙,于是放弃了大量粮草,仓皇向晋阳逃窜。
而赵匡胤也在这场战斗当中一战成名......
宋太祖赵匡胤
通过高平之战,周世宗彻底把北汉给打服了,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并且收复了北汉的几座城镇。
随后,周世宗又把目光看向了南方地区的割据政权。
公元955年五月,周世宗派出向训、王景率领部队西征后蜀,又派赵匡胤作为特使视察前线,成功收复了秦州、凤州、成州和阶州
这年十一月,周世宗准备御驾亲征讨伐南方地区的南唐,趁着淮河水位下降,首先派遣李穀作为先头部队渡过淮河,又命令吴越王钱弘俶出兵牵制南唐的部队。
不久之后,周世宗率领部队夺取了南唐的滁州、扬州、光州(如今的河南潢川)和舒州(如今的安徽潜山)等地。
后周攻打南唐的战争持续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周世宗先后三次御驾亲征,最终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南唐的江淮之间十四个州,把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纳入了后周的版图,硬生生地把后周边境从淮河一线延伸到了长江一线。
经过这场战争,南唐开始向后周称臣。
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在位不到六年的周世宗病死在了汴京,终年三十六岁,后周的一代英主就此落下帷幕,葬于河南新郑的庆陵。
周世宗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史称周恭帝。
可是,到了第二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身为后周的禁军将领,他在手下将士的拥护下,突然发动了“陈桥兵变”,推翻了后周政权,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史称宋太祖。
随着宋太祖的建国称帝,同时也意味着五代时期在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后,正式走向结束。
与五代时期同时存在的,还有十个统治时间较长的割据政权,分别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合称为十国。
十国当中的前蜀、吴、闽、楚在五代时期就已灭亡,因此赵匡胤需要面临的还有另外六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南平和北汉。
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他召集宰相赵普一起讨论“如何能够做到让宋朝长治久安”的大计。
对于宋朝当时所面临的困境,赵普当即对赵匡胤指出了导致宋朝困境出现的根源,那就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与此同时,赵普还提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八字方针:“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早在周世宗还活着的时候,他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从而在军队当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然后又不断加强朝廷的军事力量,使得朝廷与地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君弱臣强”的现象在周世宗的时候就开始发生转变,但他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制度化,就因病去世了。
面对这种情况,赵普提议,宋朝应当继续沿用周世宗采取的措施,并且把“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作为改造整个宋朝的指导方针。
关于如何具体改造宋朝,宋太祖和赵普经过商议,决定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改造禁军;
宋太祖本身就是后周的一名禁军将领,他本人也是靠着禁军发动的“陈桥兵变”,最终推翻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
因此,宋太祖通过改造禁军,挑选各地的精锐部队全部编入禁军,在加强禁军实力的同时,让他们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部队和防守京城的卫戍部队。
这样一来,一旦有战争发生,禁军的战斗力绝非地方部队可以相比的!
不仅如此,赵匡胤一边加强禁军的实力,一边削弱禁军将领的权力,以此来保证对禁军的绝对控制。
原先的禁军只有两个部分,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而宋太祖又将侍卫马步军拆分为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这样就变成了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分别设立三个长官。
宋太祖的目的就是让禁军的三个部分相互制约,避免让大权落到一个长官手里。
除此之外,禁军的驻地经常更换,将领也不是永久不变的,也都是时不时的更换将领,从而让将领与士兵无法形成一种利益上的关系网。
第二个方面:改造宰相;
宋朝对于宰相的改造,依然沿用五代时期的做法,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宰相班子,同时设置吏部、户部、工部、礼部、兵部和刑部,分管不同的事务。
同时,宋太祖还恢复了在五代时期废除的枢密使和三司使。
枢密使掌管军令,被称为枢相;三司使是指户部、度支和盐铁,主要掌管财政,被称为计相。
直到这个时候,宰相、枢相和计相分别掌管宋朝的政务、军权和财政,三足鼎立,分工明确,他们共同对宋太祖负责。
第三个方面:改造地方;
为了维护宋朝江山的稳定和发展,宋太祖又开始着眼于对于地方权力的改造。
自从唐朝末期以来,由于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迅速膨胀,朝廷甚至都无法管理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宋太祖取消了由节度使监管知州的制度,将地方分为州、县,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知州、知县。
宋太祖的这一举措,直接加强了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度,地方节度使就无法对朝廷构成威胁。
除此之外,宋太祖还在全国划分许多监察区划,称之为“路”,每个路都设置有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和提举常平四个官职。
其中,转运使负责管理钱财和粮食,称为“漕臣”,安抚使负责管制军队,称为“帅臣”,提点刑狱负责管理司法,称为“宪臣”,提举常平负责管理常平仓,称为“仓臣”。
然而,这四个官职并不是地方的行政官员,而是朝廷派到地方负责监督的。
这样一来,地方的财政和军权都被朝廷管辖,有了朝廷的监督,地方官员再也不敢动歪心思了,真正实现了“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目标。
宋太祖通过对禁军、宰相和地方的改造,使得中央集权达到了统一。
然而,虽然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但是想要国家长治久安,百姓民生才是基础,就必须要推行一些符合宋朝国情的民生政策。
宋太祖深知百姓民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首先颁布一些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以外,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全部都是定都汴京,而这四个朝代都是忙于战乱,君王根本无暇顾及已经严重堵塞的运河。
宋太祖认为,必须要疏通运河,以此来保证漕运的畅通,这不仅关系到朝廷,更关系到民生。
但是,疏通运河则需要大量的劳工,之前的朝代都是征发劳工,还要自己随身携带干粮。从宋朝开始,宋太祖要求劳工所食用的粮食由朝廷来承担,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宋朝建立的初期,百姓的生活还算平稳,中原地区的粮食连续几年都是大丰收,家里的存粮多了,又无法长期储存,他们就开始卖掉换钱。
可是,粮食一多,价格就低,百姓只好以极低的价格把多余的粮食卖掉。
看到这种情况,在赵普的出谋划策之下,宋太祖就颁布了平籴(di)制度。
所谓“平籴”,就是指在丰收的时候,朝廷以高于当时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既保证了百姓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宋朝储存了充足的粮食。
与此同时,朝廷派出钦差大臣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察,遇到有灾荒的地方,就可以拿出粮食赈济灾民。
宋太祖实施的这些惠民措施,从而赢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秘密派人刻了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具体内容不对外公开,然后就把这块石碑秘密放在汴京太庙的夹室之中,平时禁止外人进入。
为此,宋太祖还专门立下一个祖训:“凡是新继位的皇帝,继位典礼举行完毕之后,必须进入夹室之中面对这块石碑进行起誓,只能皇帝一个人进入。”
因此,这个石碑又被称为“誓碑”。
由于宋太祖立下的祖训只要皇帝一个人进入夹室,就连后来位高权重的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都无法进入,以至于石碑上究竟刻的什么内容,就成为了一个谜团。
直到“靖康之耻”发生之后,金军攻破汴京,就把太庙的夹层打开,那块石碑才出现在众人的视野当中。
关于石碑上的具体内容,史料上也是记载不一,清代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当中记载:
“石碑上刻有三行内容,分别是善待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对百姓增加田赋。”
宋太祖命人刻的这三条内容,也就成为了宋朝的“立国原则”,也是宋朝历任皇帝应当遵循的一个规则。
在宋太祖颁布并且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之下,宋朝国内的形势逐渐趋于稳固。
宋太祖赵匡胤
于是,宋太祖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宋朝以外的领土,那就是仍然存在的“十国”当中的六个割据政权。
第一个政权:南唐的建立者是李昪(又名徐知诰),他于公元934年废掉吴国的吴睿帝,自立为帝,定都金陵(如今的江苏南京)。
南唐最为鼎盛的时候,领土范围包括如今的江苏全省、江西全省、福建全省、湖南全省、安徽的江淮地区和湖北的东南部,在“十国”当中属于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割据政权。
第二个政权:吴越建立者名叫钱镠(liu),又被称为当地人称为“海龙王”,他在公元907年建立吴越国,定都临安(如今的浙江杭州)。
吴越国最为鼎盛的时候,疆域范围包括如今的整个浙江全省、以及苏州和上海。
第三个政权:南汉的建立者是刘䶮(yan),他于公元917年建立大越国,定都兴王府(如今的广东广州),第二年又把国号改为“汉”,因此被称为南汉。
南汉最为鼎盛的时候,疆域范围包括如今的广东和广西的绝大部分地区。
第四个政权:南平的建立者名叫高季兴,他本是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的部下,曾被封为荆南节度使,后来李存勖率领军队灭掉后梁,建立后唐,他就归附了后唐。
公元924年,后唐册封高季兴为南平王,他正式开始割据南平,建立南平政权,定都江陵府(如今的湖北江陵)。
南平的疆域范围与高季兴担任岭南节度使的时候,管辖的区域基本相同,就是如今的湖北荆州一带,同时也是“十国”里面领土最小的一个。
第五个政权:王建建立的前蜀是“十国”里面最先强大起来的割据政权,于公元925年被后唐所灭。
前蜀灭亡之后,后唐的一个将领、四川节度使孟知祥进入局势混乱的成都,整顿了当地的吏治,减免了当地的苛捐杂税,使得成都境内逐渐趋于稳定。
公元932年,孟知祥杀掉了剑南东川节度使董璋,得到了剑南东川之地(如今的四川东部和东北部,以及重庆部分地区),被后唐封为蜀王。
孟知祥于公元934年正式称帝,建立后蜀,年号明德,定都成都,疆域范围与前蜀基本相同,最为鼎盛的时候占据了如今的四川大部分、甘肃东南部、陕西西部和湖北西部。
第六个政权:郭威灭掉后汉之后,建立后周,为了向郭威宣战,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于公元951年建立了北汉,定都晋阳(如今的山西太原)。
北汉最为鼎盛的时候,疆域范围包含如今的陕西中部和陕西北部。
同时,北汉也是“十国”当中唯一一个处在北方地区的割据政权。
除了要面临这六个同时存在的割据政权以外,宋太祖还要应对企图复国的楚国残余势力,以及在北方占据幽云十六州的契丹。
相比较于中原地区的宋朝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地处南方的那些割据政权则是比较安稳,各国的皇帝利用短暂的和平,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建设。
来源:闲来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