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季这辈子收过 19 个徒弟,可对姜昆这个大弟子,那真是用了 “抢人” 的劲儿,特意绕路跑到北大荒,带着团队在兵团连演好几场,每场结束都拉着领导 “唠嗑磨嘴皮”,最后硬是靠这份诚意打动对方,才把姜昆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
#马季为什么要追着收姜昆做徒弟?#
马季这辈子收过 19 个徒弟,可对姜昆这个大弟子,那真是用了 “抢人” 的劲儿,特意绕路跑到北大荒,带着团队在兵团连演好几场,每场结束都拉着领导 “唠嗑磨嘴皮”,最后硬是靠这份诚意打动对方,才把姜昆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
马季为啥这么看重姜昆?说到底,是姜昆身上有 3 个 “别人替代不了” 的本事,正好戳中了马季对相声传人的所有期待。
先说说姜昆的创作能力,那真是从生活里 “长” 出来的笔杆子。
马季自己就是 “创作型相声” 的开山人,不光能演老段子,写新作品更是一把好手,所以选徒弟时,“会创作” 是他的硬标准。
而姜昆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 当年他在北大荒插队,看到田埂上的拖拉机、宿舍里的煤油灯,都能琢磨出段子来。就说《林海红鹰》吧,里面的知青故事为啥能打动人?因为每句台词都带着真实的生活味儿。马季后来也直言:“相声的根在生活里,姜昆天生就懂这个道理。”
到现在,姜昆已经写了二百多段作品,还上了 22 次春晚,好多都是能传下去的经典。真要把这些作品一一列出来,估计得写上千八百字。
可有意思的是,某社团里有个从没写过作品、也没上过春晚的 “总尿鞋”,居然还雄赳赳气昂昂地问:“姜昆有创作能力吗?”“姜昆懂相声吗?”
再看姜昆的表演天赋,那是 “传统和新意” 的完美结合体。
马季是侯宝林、刘宝瑞的亲传弟子,一直主张相声要 “守着老规矩,还得有新东西”。
姜昆的表演正好踩在了这个平衡点上 。他嘴皮子利索,传统 “贯口” 功夫特别扎实。网上有段视频,是他当年在天津演出,观众临时要求说一段《八扇屏》,他张口就来,演完台下掌声都快把屋顶掀了。
估计这会儿又有饭圈的人要跳出来抬杠,但大家可以去网上搜搜这段视频,也能看看 “综合十三郎” 刚发的作品,姜昆演完之后,台下可没有一句骂声,全是叫好的。
大家可以再去听听《电梯奇遇》里的倒口,估计当今相声界没有几个人可以这样丝滑地拿下来。
姜昆说的传统相声少,那是时代的限制,不代表他的相声功底不扎实。
姜昆还能跳出老框架,用年轻人的视角说当下的事儿。
马季也评价过:“姜昆最大的特点就是脑子快,能把老段子说出新意思。”
在当时的年轻相声演员里,既能扎进传统里练硬功夫,又能跟上时代说新内容的,真没几个。
这里也得说句实在话:能让相声往前发展的,才叫改革创新;要是拉着相声往回退,将荤段子、臭段子往相声里塞的,那不是创新,是糟蹋相声。
马季 “追着” 收姜昆,表面看是伯乐找着了千里马,往深了说,藏着他对相声传承的着急和期待。
那时候的相声界,正面临 “青黄不接” 的难题。老艺人慢慢老了,年轻一辈里,既会创作又能表演的人才没几个。马季心里清楚,相声要想活下去,必须找个能接得住时代的接班人。
而姜昆的出现,正好填上了这个空白,他有生活积累,写的作品能贴近老百姓;有表演天赋,能让观众安安稳稳坐着听;还带着年轻人的活力,能把相声从 “老气横秋” 的印象里拉出来。
后来的事也证明了马季没看走眼:在马季的教导下,姜昆写出了《虎口遐想》《电梯奇遇》这些经典作品,成了 80 年代相声圈的 “顶流”;之后他还接过了传承的担子,让相声在新时代里照样有生命力。
相声剧《明春曲》,到现在还是相声演员们很难超越的高峰。有些社团也学着做《相声演义》之类的东西,可到头来只能模仿,根本达不到那个水平。
现在再回头看马季当年 “追着” 收姜昆的事儿,最让人感动的不是 “大师选徒弟” 的传奇,而是马季那种 “为相声找传人” 的真心。
马季用伯乐的眼光发现了姜昆,姜昆也用一辈子的坚守回应了这份期待。
这对平时 “称兄道弟” 的师徒,早就用彼此的成就证明:真正的传承,从来都是伯乐和千里马互相成就。
这份对艺术的敬畏和坚持,不光是相声能跨过岁月的根本原因,更是马季大师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三流编剧借个姜昆的作品表,可以吗?)
来源:佳佳讲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