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军事频道近期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专题节目中,突然给了东部战区第72集团军某旅“制空猎手连”一个特写镜头——新型防空导弹发射筒上清晰的“ADK13”编号,首次证实了红旗-13近程防空系统的列装。
央视军事频道近期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专题节目中,突然给了东部战区第72集团军某旅“制空猎手连”一个特写镜头——新型防空导弹发射筒上清晰的“ADK13”编号,首次证实了红旗-13近程防空系统的列装。
这套系统一亮相就被军迷称为“全球性能最强的轻型近程防空系统”,而它的身世更引人注目:脱胎于海军舰载的“红旗-10”,历经外贸型号FB-10A的实战淬炼,最终“衣锦还乡”成为陆军轻型合成旅的防空王牌。
尽管其外观的发射架设计极为简约,甚至可以说看似简单的桁架的结构却实则暗藏着极高的技术玄机。
其不仅将重量、成本都大大降低了,还可将“目标出现到导弹发射”的反应时间缩短到几秒钟甚至更短,极大的提高了机动性和战略战术的可用性。
将其完美的“猛士”高机动越野底盘作为“战略战车”的“搂”,把整车的重量控制在了14吨左右,不仅能以公路时的超100公里的高速在大地上行驰,还能轻松地涉水1.2米、攀爬50度的陡坡,完全满足了“越野”的要求。
而这也就意味着该车型的机动性不仅仅局限于122毫米的车载榴弹炮、反坦克导弹车等传统的火力点的同步机动,真正将“跑到哪儿,防到哪儿”的现代化的机动战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谓“小身材大能量”,其火力配置堪称典范。如央视画面所揭露的那样,即使只展示了两枚即将发射的弹道导弹,其所配的发射车却可“一车八弹”的高效地将全部的弹道导弹同时发射出去,这不仅体现了其出色的技术性能,也充分地体现了我们军队的强大战力和出色的军事实力。
其采用了独具匠心的鸭式气动布局,巧妙地将“指令的修正”与“红外的凝视成像”两大技术优势融为一体,对飞机类的目标都能单发杀伤的率高达0.8,对导弹类的目标也都能超过0.5的杀伤率。
但更为关键的却是,这一套系统具有一“发射后不管”的神奇的能力,即使导弹一旦离架就立即自主的追踪到目标,车辆可立即转移阵地,一定程度上也为其带来了较大的生存率的保障。
其配用的红旗-13的雷达系统也堪称一大亮点,即其所搭载的相控阵雷达可360度全向探测,对空的搜索距离不低于50公里,而且还能同时锁定多个目标,对于这样的高超的雷达系统,我们不难想象它的作战威力有多么巨大了。
尽管在强大的雷达的干扰下也能通过其红外或电视的通道对目标的持续的跟踪都不会被打断。但其引入的“雷达+光电”的双重备份设计却使其在复杂的电磁战场上都几乎不会“失明”。
正是通过其外贸版FB-10A在苏丹的那一场激烈的战场实战的检验,红旗-13的诞生才最终得以圆满的完成了,今年10月,苏丹快速支援部队使用FB-10A精准击落土耳其“袭击者”察打一体无人机。
这场实战不仅验证了系统反无人机能力,更暴露了传统防空体系的短板——老式红旗-7B射程仅约10公里,且需停车展开才能射击,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机动作战。
基于红旗-13的列装的完善,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轻型合成旅的火力威力,而且也彻底地解决了其作为一支主要的机动作战部队的“防空的焦虑”,使其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机动作战的主攻性和速战速决的作战特点,此前这类部队主要依赖红旗-7B和高炮,不仅射程不足,更缺乏行进间作战能力。
其独具的“独立作战能力”,从搜索、跟踪到发射都能自主完成,甚至能在60公里/小时的机动状态下也能对敌方的目标开火,这种能力对现代战场至关重要——当武装直升机在10公里外发射“旋风-M”导弹时,红旗-13可在对方开火前抢先拦截。
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红旗-13的这一系列作战并非孤立的战略行动,它的背后都有着深远的战略意图和对美的战略打击的深层次的战略布局。
它与连队内的SWS3型35毫米弹炮结合系统形成梯次防御:红旗-13负责1-20公里范围内的无人机、巡航导弹和直升机,SWS3则用5000发/分钟的射速清扫突防目标。
其尤为克制了FPV无人机的蜂群攻击,前者可通过多弹的齐射将其所处的空间的攻击面给打的“死死”地不让其有所发挥;后者则可用弹幕的覆盖的方式将其末端的死角都给打的“死死”地不让其有所发挥。
在海红旗-10的问世到陆基红旗-13的不断迭代背景下,中国的防空装备已基本完成了“实战检验—技术的迭代—体的系列装”的闭环,标志着我国的空地整合防空作战体系的基本成熟,也为我国的空地整合防空作战体系的全面推广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凭借外贸版的业界口碑、自用型号的不断的性能的升级,以及与轻型的合成旅装备的高度的融合,终于让快速的机动部队在战场上获得了一道可随时随地都能快速的“空中铁幕”的保障。
来源:三金武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