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5日陪朋友去看车,4S店里的景象有点分裂:新能源展台围着不少年轻人问价格,燃油车区销售正念叨“凯美瑞都降到12万了”;有车主在吐槽“刚提车就降价”,也有人对着“三电终身质保”的海报盘算养车成本。
10月15日陪朋友去看车,4S店里的景象有点分裂:新能源展台围着不少年轻人问价格,燃油车区销售正念叨“凯美瑞都降到12万了”;有车主在吐槽“刚提车就降价”,也有人对着“三电终身质保”的海报盘算养车成本。
八部门刚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里提到,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要冲1550万辆,身边做汽车媒体的老周却说,这只是冰山一角。今明两年的车市,不只是“电车越来越多”这么简单,价格、品牌、甚至养车方式都在变,这三个趋势普通人得提前看清。
一、价格战“换玩法”:从“乱杀”到“精准狙击”
前两年的车市价格战像“无差别攻击”,不管高中低端车型都在降价,现在风向变了,头部车企开始“精准下手”,中小品牌日子更难了。
比亚迪秦PLUS EV直接降到10万元以内,这步棋特别狠,刚好卡在燃油车和入门电车的中间价位,不少本想买燃油车的人直接转了单。特斯拉更精明,Model Y降价后周销量破2万辆,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反而能稳住利润。这种玩法下,月销不足5000辆的新势力品牌快撑不住了,2024年就有两家因为资金链断了退出市场。
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变。以前是“看到降价就冲动”,现在不少人成了“等等党”。零跑C10车主提车一周就遭遇8050元降价的事传开后,大家更愿意观望,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不过对刚需用户来说是好事,10-15万区间的选择越来越多,还能捡到燃油车清库存的实惠。
二、养车“换赛道”:4S店失宠,新能源服务成香饽饽
买车只是开始,今明两年养车的地方可能都要换了。传统4S店的保养套餐没人爱买,反而专做新能源维修、个性化改装的门店火了起来。
小区楼下的汽修店老板最近忙着参加“三电检测”培训,他说以前修发动机的生意少了,现在每天都有电车来做电池均衡,单这一项收入就涨了三成。这不是个例,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50%后,三电维保、充电桩检修这些需求井喷,连老牌维修厂都在转型。
年轻车主更在意个性化。95后同事刚给新买的电车贴了哑光膜,还加了智能香氛系统,花的钱比常规保养多两倍。抖音上“汽车改装”的话题播放量涨得飞快,外观升级、性能微调成了新潮流,这届车主养车,不再是“坏了才修”,而是把车当成“移动的家”来折腾。
三、品牌“大洗牌”:巨头“收割”,传统车企忙“转身”
今明两年的车市,会越来越像“强者的游戏”。特斯拉、比亚迪靠技术和规模巩固地位,传统车企要么加速电动化,要么靠燃油车“续命”,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只能被淘汰。
大众、丰田这些外资品牌,燃油车降价能短期提振销量,但长远来看还是得靠电车。长安、吉利就聪明,早早布局新能源,今年的销量直接翻倍,把不少合资品牌甩在了后面。小鹏的路子更特别,盯着15万元级市场做智能化,毛利率反而升到15.5%,成了少数能盈利的新势力。
消费者选车也更理性了。以前可能跟着品牌名气走,现在更看重“售后有没有保障”“三电技术靠不靠谱”。那些靠低价冲量、却在零部件上偷工减料的品牌,慢慢被识破,毕竟谁也不想买辆总出异响、跑偏的车。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对普通人来说,选头部品牌反而更省心。
结语
今明两年的车市,本质是一场“效率与价值的重构”。价格战从盲目到精准,让购车选择更清晰;养车赛道的变化,适配了新能源车的普及需求;品牌洗牌则在淘汰糟粕,留下更靠谱的选择。八部门提出的3230万辆销量目标,背后是产业升级的必然。
对想买车的人来说,不用急着跟风降价潮,先想清楚自己是刚需还是改善,10万内选电车、15万左右看混动、燃油车捡漏要注意车况。养车可以多看看新能源专修店,比4S店划算还专业。行业在变好,我们的选择也该更聪明。
你最近在看车吗?更倾向电车还是燃油车?身边有遇到降价“背刺”的情况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分享你的选车、养车经验!
来源: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