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领导人10月27日上午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他先后到午门西雁翅楼展厅、正楼展厅、东雁翅楼展厅参观展览。200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包括书法、绘画名作和青铜器、玉器、瓷器等,见证了中华民族灿烂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领导人10月27日上午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他先后到午门西雁翅楼展厅、正楼展厅、东雁翅楼展厅参观展览。200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包括书法、绘画名作和青铜器、玉器、瓷器等,见证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赓续绵延的文脉。
他指出,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保护好故宫,发挥好故宫的作用,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故宫人的光荣使命。新起点上,故宫博物院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让故宫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
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几乎所有国人都知道故宫,很多人也去故宫参观过,可是,你对故宫博物院真的了解吗?
故宫,旧称紫禁城,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以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分为外朝与内廷,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典礼的场所,内廷为帝后的生活区域。故宫汇聚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见证了500多年的王朝更迭,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集大成者,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1912年辛亥革命发生,清王朝统治结束,紫禁城作为皇家宫殿的职能逐渐转变。1924 年,冯玉祥发动 “北京政变”,将溥仪等皇室成员逐出紫禁城,随后成立 “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与整理。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紫禁城从此向公众开放,从皇家禁地转变为服务大众的文化场所,开启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的新历程。
从景山最高处看故宫博物院全景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世纪50至60年代,大规模修缮工程展开,修复了大量古建筑与文物。改革开放后,博物院积极推动学术研究与国际文化交流,举办众多精品展览,让故宫文化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故宫博物院顺应数字化浪潮,推出 “数字故宫” 项目,通过线上平台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领略故宫魅力。还依托深厚文化底蕴,推出众多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多次引发抢购热潮,成为文创领域标杆。
如今,故宫博物院不仅是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重要机构,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场所,持续向世人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展览,以200件(套)文物构建叙事脉络,“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 三个单元层层递进,完整呈现了故宫从皇家禁苑到文化殿堂的百年蜕变。
“一脉文渊” 设于西雁翅楼,以 “天府永藏”“紫禁初开”“故宫新生” 三部分追溯文脉根基。展厅以20世纪30 年代承乾宫瓷器陈列老照片为背景,前方展柜中珐琅彩蒜头瓶、斗彩鸳鸯莲池图碗等文物与老照片精准呼应,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作为开篇文物,奠定吉庆基调,同时通过文物南迁档案、中轴线测绘图纸等史料,再现故宫人初创期清点文物、护宝南迁的艰辛,诠释 “昔之秘殿宝笈,今公诸国人” 的转变。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展览 图源:故宫博物院
“百年传承” 占据午门正殿,聚焦 “国宝汇流”“古物重光”“殿宇生辉” 三大主题,云集重磅文物。晋代《伯远帖》、唐代《五牛图》、宋代《清明上河图》三大国宝同场亮相,其中《五牛图》的修复痕迹清晰可见,诉说孙承枝等专家让残破古画重获新生的匠心。展区还通过养心殿构件3D打印修复模型、太和殿大修工具等,展现古建筑修缮与文物保护的技艺传承,印证 “古物重光” 的实践历程。
“万千气象” 位于东雁翅楼,以 “文明赓续”“华章共谱”“太和充满” 诠释时代新篇。汉代青玉兽面纹璧与春秋青铜莲鹤方壶隔展柜相望,透过玉璧孔洞可窥见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压轴的清乾隆 “太簇” 特磬与西雁翅楼的金编钟形成 “金声玉振” 之效,寓意文脉绵延生长。展区还隐含 “数字故宫” 成果与国际交流印记,展现故宫从文物保护机构到文明传播窗口的跨越,呼应 “太和充满” 的时代内涵。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始于文物南迁与迁台历程。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北京故宫文物分批南迁避战,1947年运回首都南京。1948年,部分文物分三批转运台湾,共3824 箱,含北平故宫、沈阳故宫等旧藏精华。1950年文物暂存台中雾峰库房,1965 年台北正馆落成开放,初定名为 “中山博物院”,2015年嘉义南院开馆,形成南北双院区格局。
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近70万件(册),涵盖铜器、书画、陶瓷等20余类,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为 “镇院三宝”。北院设《南北故宫 国宝荟萃》等常设展,南院聚焦亚洲佛教艺术与茶文化,珍品轮换展出以保护文物。其连续多年跻身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榜单。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翠玉白菜
该院最大特色是馆藏的 “精品浓缩性”,文物多为历代宫廷珍藏菁华,比如原为瑾妃嫁妆的翠玉白菜,以 “俏色” 工艺将灰白、翠绿玉石雕成白菜,菜叶上有螽斯和蝗虫,融合自然与人为之美,寓意财富、清白、多子,是清代玉雕艺术杰出代表,极具文物与艺术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底蕴深厚,是汉学与古代艺术史研究重镇,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民间有个说法,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藏文物比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更多。 实际上,根据2025 年公开数据,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量达180余万件(套) ,仅清代官窑瓷器就有35万件,在明清文物与古建筑关联藏品上更具优势。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仅占当年南迁文物四分之一,但汇聚了大量精品,如2300多件青铜器、近万件古书画等,更以质取胜。
故宫北院即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北望长城、十三陵,南临颐和园、圆明园,地处 “三山五园” 清代宫廷园林文化核心区,周边还有曾为宫廷供砖的崔家窑遗址。
建设北院的核心动因源于 “平安故宫工程” 需求。故宫本院180余万件文物中,大量大型文物受空间限制难以展示,修复与存储设施也存在短板。北院建成后可年展文物2-3万件,是本院的2-3倍,同时承担年上千件文物的修复任务,还能串联紫禁城宫殿文化与三山五园园林意境,形成文化联动。
2013年,故宫博物院开始推进北院区项目相关工作,同年11月在规划选址地启动宫廷园艺研究中心园林景观工程。2018 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93周年之际,北院区项目正式启动。经过近十年筹备,项目于2022 年12月30日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21亿元。
故宫北院效果图 来源: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设计上,以传统为根脉,复刻太和殿重檐、中和殿宝顶等元素,用定制 “故宫红” 墙面与金顶复刻经典意象,内部设超25米传统藻井,搭配琉璃墙等装饰。科技赋能是另一亮点:地下部署332个隔震支座与6 种阻尼器组成抗震系统,采用低碳自愈混凝土、智能焊接机器人等技术,精度达毫米级。
截至20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主体已完工,转入内部装修,文物修复用房、智慧展厅等核心区域雏形初显,预计2026年5月竣工,届时,将成为集展示、修复、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
来源:国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