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零售业的关店潮,正迅速蔓延至婴童服饰巨头。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知名品牌Carter’s(旗下包括OshKosh B’gosh、Otter Avenue、Skip Hop等)宣布,未来三年将在北美地区关闭约150家门店,并裁撤约300个公司岗位。
美国零售业的关店潮,正迅速蔓延至婴童服饰巨头。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知名品牌Carter’s(旗下包括OshKosh B’gosh、Otter Avenue、Skip Hop等)宣布,未来三年将在北美地区关闭约150家门店,并裁撤约300个公司岗位。
公司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帕拉迪尼(Douglas Palladini)直言不讳:“产品成本高企——部分原因来自特朗普政府施加的高关税——已严重削弱了我们的盈利能力。”
Carter’s表示,公司利润在最新季度骤降至1160万美元,同比暴跌80%。管理层预计,仅关税一项,每年将令公司额外损失2亿至2.5亿美元。
Carter’s原计划关闭100家表现不佳的门店,但在利润暴跌、库存压力与成本攀升的多重挤压下,公司决定额外关闭50家店铺,总数达到150家。
这些即将关闭的门店在过去12个月内共创造约1.1亿美元销售额,但已难以维持租金与运营成本。与此同时,公司宣布将削减约15%总部人员,预计自2025年起每年可节省3,500万美元。帕拉迪尼补充说,董事会成员和他本人也将下调2026年薪酬:“以体现对公司未来的长期承诺”。
Carter’s的困境并非孤例。美国服装行业——尤其依赖海外代工生产的企业——正成为关税冲击最沉重的受害者之一。
特朗普政府重新上台后,对来越南、孟加拉等地的服装、布料、辅料征收高额进口税。Carter’s大部分生产环节位于亚洲,关税政策直接推高了产品成本,迫使企业在零售端提价,进而导致销量下滑。
在过去一个月,多个美国服装品牌宣布关店:
特朗普政府多次强调关税政策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但现实是,美国的零售供应链早已深度绑定亚洲制造业。当关税上升时,企业往往无法快速实现本地化生产,反而在短期内陷入更高成本与更低利润的恶性循环。
Carter’s的案例正揭示了这一矛盾:企业既要支付更高的进口成本,又要面对消费者对高价商品的抵触,最终被迫裁员、关店,以求保命。
据零售分析机构Coresight Research预测,2025年美国关店数量将突破1.5万家,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在线零售巨头如亚马逊(Amazon)与Shein持续吞噬市场,而沃尔玛的价格垄断则令中小型实体零售举步维艰。
Carter’s的关店潮也叠加在更广泛的就业危机之上:今年以来,美国企业裁员数量同比暴增140%,其中科技、快消、零售领域尤为严重。Target、宝洁、沃尔玛等巨头均已削减中层岗位。
Carter’s象征着美国中产与家庭消费的温度计。它的衰退不仅意味着一批商场的熄灯,更反映出美国零售业在贸易战、通胀与技术冲击下的深层疲态。
关税政策原本旨在保护就业,如今却成为了裁员的理由;“美国制造”的口号,在Carter’s的仓库清算名单上,显得格外讽刺。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世界侧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