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大爷从肠息肉到肠癌,仅隔一年!主任说:早有异常,没发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22:16 1

摘要:59岁的大爷,去年体检查出有几个肠息肉,医生建议他做个肠镜切除。可他嫌麻烦,觉得自己身体挺好,拖了一年。谁想到今年再查,不是息肉了,直接成了肠癌中期。他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几乎当场愣住。主任看了检查报告,叹了口气:“这不是突然,是早就有迹象,只是没当回事。”

59岁的大爷,去年体检查出有几个肠息肉,医生建议他做个肠镜切除。可他嫌麻烦,觉得自己身体挺好,拖了一年。谁想到今年再查,不是息肉了,直接成了肠癌中期。他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几乎当场愣住。主任看了检查报告,叹了口气:“这不是突然,是早就有迹象,只是没当回事。”

这事儿其实不少见。门诊里,每年都有不少类似的病例。很多人对肠息肉没概念,以为是小问题,甚至忽略不查。可就在这些“不痛不痒”的息肉里,往往藏着肠癌的种子。

很多人听到“息肉”,第一反应是“良性的”,甚至觉得不痛不痒就没事。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它并不代表安全。就像一个房子外面看着没裂缝,里面可能早就发霉了。

肠息肉分几种,其中最让医生头疼的是腺瘤性息肉。它是肠癌的高危前兆,尤其是绒毛状或混合型的腺瘤,更容易癌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腺瘤性息肉中,大约有5%-10%会在5-10年内发展为肠癌。而一旦癌变,一年就足够让局部扩散,甚至远处转移。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去年检查还只是良性息肉,今年就能变成癌的原因。不是变化快,是没人盯着它。

过去总觉得肠癌是“中老年病”,可现在,门诊里三四十岁的患者也常见。有的甚至三十出头,已经到了肠癌晚期。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说自己平时饮食也挺注意的。可问题往往不在饮食本身,而在生活习惯的积累和体检的忽视

现代人久坐、熬夜、吃得精细,蔬菜少、油脂多,肠道蠕动变慢,粪便滞留时间长,毒素反复刺激肠壁,息肉就这么一点点长出来了。而一旦长出来,如果不查、不管、不切除,它就有机会演变成肿瘤。

肠癌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拖着拖着就晚了

很多人纠结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查出来了,就早点处理。肠息肉不像感冒,不是靠吃药能“好”的。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医生看到一定建议切除,是有依据的,不是吓人。

而肠镜微创切除已经是非常成熟、风险低的操作。不切,可能癌变;切了,基本就断了癌变的路。这道理就像发现家里有白蚁,肯定是越早清除越好,没人会等着房梁塌了再补救。

有些人怕做肠镜,觉得难受。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提供无痛肠镜,睡一觉就查完了。怕痛、怕麻烦、怕花钱,最后拖成癌,代价远比你想象的高。

很多人不信,觉得癌变应该是个慢过程。确实,大多数息肉癌变需要5-10年。但这只是平均值。医学上有个词叫“进展性腺瘤”,就是那种长得快、恶变风险高的息肉。一旦长出来,可能一年就完成癌变全过程

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长期便秘、吸烟饮酒、肥胖、糖尿病患者,这类人群肠道环境本身就不太好,癌变速度更快。很多病例中,患者上一年体检正常,下一年就查出肠癌,这种不是误诊,而是进展太快。

医生才会反复强调,每年做肠镜筛查不是浪费,而是及时发现变化。特别是45岁以上人群,最好规律筛查。别等到有症状,那往往已经晚了

能。甚至可以说,如果发现得早,肠癌是所有癌症里治疗效果相对不错的。早期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而中晚期则迅速下降,晚期甚至不到20%。

关键就在于发现得早。肠癌早期几乎没症状,最多就是偶尔腹胀、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太多人把这些当成痔疮、上火,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医生最怕听到一句话:“我以为是痔疮,拖了几个月才来看。”而这几个月,很可能就是从息肉变癌,从早期到中期的过程。

59岁的大爷最后还是做了手术,切除了肿瘤,也在做辅助化疗。但他自己躺在病床上说了一句话:“要是听医生的话,早点查,哪用受这罪啊。”

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种迟到的认知。太多人在健康面前,总想着“应该没事”“再等等看”,可身体从来不给机会拖延。

肠癌是可防、可治的癌症,前提是你别掉以轻心。息肉不是“良性”的护身符,而是一个警告信号。看到它,就该行动,而不是犹豫。

下一次体检,如果医生说你有息肉,别犹豫。早点处理,也许就为自己挡掉了一场大病。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强,王晓东.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3):217-221.

[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张丽,刘志强.结直肠癌的筛查与早诊早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400-405.

来源:医路心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