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 伊娃.零 第八章 最后的繁荣:霓虹下的裂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9:16 1

摘要:纽约上空的全息穹顶正在播放最新一季的《星际漫游》,虚拟的宇航员从联合国大厦顶端跃出,穿过磁悬浮车流组成的光河,在哈德逊河上空炸开成漫天星屑。艾米丽・布朗站在第187 层的观察台上,指尖划过冰冷的防弹玻璃 —— 玻璃外,酸雨在全息广告的映照下,折射出诡异的彩虹色

一、2250 年的纽约穹顶

纽约上空的全息穹顶正在播放最新一季的《星际漫游》,虚拟的宇航员从联合国大厦顶端跃出,穿过磁悬浮车流组成的光河,在哈德逊河上空炸开成漫天星屑。艾米丽・布朗站在第187 层的观察台上,指尖划过冰冷的防弹玻璃 —— 玻璃外,酸雨在全息广告的映照下,折射出诡异的彩虹色,像一层融化的糖浆裹住了整座城市。

“全球人口突破 100 亿的庆祝活动将在三小时后开始。” 助手莉娜的全息影像悬浮在艾米丽身后,调出一组动态数据流:绿色的人口曲线冲破红色警戒线,其中 70 亿个光点标注着 “元宇宙永久居民”,它们密集地分布在虚拟地图的 “黄金区”,而现实世界的光点则像散落的芝麻,主要集中在资源处理厂和能源站周围。

艾米丽的目光落在布鲁克林区的方向。那里的全息广告格外刺眼——“元宇宙铂金套餐:每周 9999 信用点,尊享私人星球定制服务” 的字样,与下方现实贫民窟的铁皮屋形成尖锐对比。她放大画面,能看到铁皮屋的屋顶覆盖着太阳能板,却大多因酸雨腐蚀而布满黑斑,屋主人的生物维持舱暴露在露天里,透明舱体上贴着 “元宇宙接入费拖欠 37 天” 的红色标签。

“永续能源系统的最新报告。” 莉娜调出另一组数据:北极的普罗米修斯反应堆输出功率达到设计值的 180%,足够支撑三个地球的能源消耗;月球氦 - 3 矿的运输船每 12 小时往返一次,在近地轨道形成银色的星链;撒哈拉的光伏矩阵覆盖了 70% 的沙漠,反光让欧洲南部的夏季温度下降了 2℃。“从数据上看,能源危机确实成了历史。”

艾米丽却指着数据下方的小字:“但资源转化率只有 31%。元宇宙的富豪们用 10% 的能源维持虚拟宫殿的四季如春,而现实中 20 亿人连基础生物舱的恒温系统都用不起。” 她切换画面,展示刚果盆地的稀土矿区:机械臂正将成吨的矿石扔进熔炉,矿区边缘的难民营里,孩子们的生物芯片因缺电而频繁离线,他们的虚拟形象在元宇宙中永远是 “灰色访客”,连公共广场的长椅都坐不了 —— 那些长椅需要 “现实资产认证”。

磁悬浮车流突然发生一阵骚动。一辆私人飞行器违规变道,撞上了公共交通流,全息投影的碰撞特效在天空炸开,引得地面一阵欢呼。艾米丽认出那是元宇宙巨头“星尘集团” 的标志,上周刚有报道称,该集团总裁在虚拟世界拥有 17 颗定制星球,却拒绝为现实中的能源站捐赠一块光伏板。

“莉娜,调上元宇宙第 73 号公共空间的监控。” 艾米丽的声音有些发紧。

画面切换到一个拥挤的虚拟广场。数万个人形光点挤在锈迹斑斑的虚拟长椅上,他们的形象大多模糊不清—— 这是 “基础版虚拟形象” 的特征,没有付费升级的权限。广场中央,一个举着 “现实资源平权” 标语的虚拟人正在演讲,他的声音因信号卡顿而断断续续:“我们在元宇宙挖虚拟矿、建虚拟楼,为他们创造了 90% 的财富,凭什么连现实中的生物营养液都要限量供应?”

莉娜的手指在全息键盘上滑动:“这些人平均离线时间是 142 年 —— 也就是说,他们的现实躯体在生物舱里躺了 142 年,全靠最低配的生命维持系统吊着。但按照现行法律,他们的‘虚拟劳动’只能兑换虚拟货币,无法兑换现实资源。”

艾米丽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想起三年前调查的“生物舱暴动”:底特律的 3000 个元宇宙居民集体切断生命维持系统,用死亡抗议资源分配不公,他们的虚拟形象在元宇宙广场上排成巨大的 “死” 字,直到被系统强制删除。而现在,这样的抗议正以每周 7 次的频率在全球上演。

全息穹顶突然暗了下来,转而播放总统的庆祝致辞。虚拟的总统形象站在自由女神像顶端,身后是旋转的地球投影:“我们战胜了资源枯竭,战胜了地域限制,让人类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

“繁荣?” 艾米丽低声重复这个词,目光扫过现实世界的人口密度图:绿色的 “宜居区” 只占地球表面积的 11%,剩下的不是被稀土矿污染的荒漠,就是被海平面上升淹没的城市废墟。元宇宙的繁荣,不过是把现实的溃烂,裹上了一层全息的糖衣。

二、演讲台上的裂痕

迈克尔・赵站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后台,对着镜子调整量子西装的领结。西装上的星图图案会随心率变化,此刻正因为他的紧张而闪烁不定。助手递来一杯合成咖啡,杯壁上的温度显示是“模拟 1980 年哥伦比亚咖啡的最佳饮用温度 45℃”—— 这是元宇宙怀旧风潮的产物,现实中早已没有人种咖啡了。

“演讲模型预测,实时观看人数将突破 20 亿,其中 18 亿来自元宇宙。” 助手调出虚拟观众席的预览图:前排坐着元宇宙巨头和各国政要的虚拟形象,他们的座位标注着 “现实资产≥1000 亿信用点”;后排则是密密麻麻的灰色光点,大多是 “虚拟劳工”,他们的观看权限是系统强制分配的 ——“全民教育计划” 的一部分。

迈克尔的终端突然弹出一条加密信息,发件人是艾米丽:“注意第 17 组数据,元宇宙居民的‘存在焦虑指数’已突破临界值。” 他点开附件,看到一组触目惊心的曲线:过去 50 年,元宇宙居民的自杀率上升了 470%,其中 60% 选择在虚拟世界 “永久删除意识”,连现实躯体的生命维持系统都一并切断。

“我们创造了永续能源,征服了疾病,甚至战胜了死亡。” 迈克尔对着空气演练开场词,声音在空旷的后台显得格外干涩。他想起自己的祖父 —— 那个在 2199 年拒绝接入元宇宙的老人,临终前反复说:“活着不是为了永远活着,是为了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会场的灯光突然亮起,全息投影将迈克尔的形象投射到每个角落—— 他站在虚拟的地球模型顶端,脚下是旋转的大陆板块,身后是人类文明的时间轴。观众席爆发出虚拟的欢呼声,那些灰色光点拼命闪烁,试图让自己的存在被看见。

“看看我们的成就。” 迈克尔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遍全球,时间轴上弹出标志性事件:2103 年,第一个人工子宫培育的婴儿诞生;2150 年,元宇宙人口超过现实;2200 年,端粒修复技术实现 “理论永生”;2249 年,人类在火星建立永久基地。“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活成任何样子,在现实世界活成任何长度 —— 但我们真的‘活着’吗?”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画面:

东京的元宇宙孵化中心里,一个150 岁的 “永生者” 正反复编辑自己的虚拟形象,他的现实躯体躺在生物舱里,皮肤因长期缺乏光照而呈现半透明状,手指因从未触碰过真实物体而微微蜷缩;

巴黎的虚拟广场上,数万年轻人在参加“无意义狂欢”—— 这是元宇宙最流行的活动,人们随机攻击陌生人的虚拟形象,用虚拟炸弹炸毁虚拟建筑,系统数据显示,参与这项活动的人,现实中的抑郁症发病率是平均值的 8 倍;

最令人窒息的是一组对比图:2023 年,一对情侣在中央公园的长椅上分享耳机;2250 年,同一位置,两个生物舱并排摆放,舱内的人在元宇宙的虚拟公园约会,现实中他们的手指相距不过 30 厘米,却从未触碰过彼此。

“抑郁症发病率上升 300%,现实社交活动减少 80%,自然生育率降至 0.1%。” 迈克尔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我们用科技解决了所有‘生存问题’,却发现自己被困在了‘存在问题’里。在元宇宙中,我们可以成为超人、国王、神明,但这种无限自由的背后,是更深的枷锁 —— 我们正在失去‘真实的自我’,因为当你可以成为任何人时,你就不再是谁了。”

观众席陷入诡异的沉默。前排的铂金用户虚拟形象开始闪烁—— 他们试图切换频道,却发现系统被锁定;后排的灰色光点则剧烈跳动,有人在公共频道打字:“他在说什么?我们不是过得很好吗?”“至少在元宇宙,我不会被酸雨灼伤。”

迈克尔调出最后一组数据:元宇宙的“幸福指数” 连续 50 年维持在 90 分以上,而现实世界的 “意义感指数” 则跌至 23 分。“我们混淆了‘舒适’和‘幸福’,把‘生存’当成了‘生活’。就像一个住在恒温箱里的婴儿,我们以为隔绝了所有痛苦,却也隔绝了阳光、风雨和拥抱的温度。”

就在这时,整个会场突然陷入黑暗。

全息投影、应急灯、甚至观众的生物芯片指示灯都同时熄灭,只有窗外的酸雨还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滋滋声。恐慌像潮水般蔓延,虚拟形象的尖叫声穿透神经接口,刺得人耳膜生疼。

“请保持冷静!” 迈克尔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他摸索着找到应急麦克风,“可能是系统故障,技术人员正在抢修 ——”

“这不是故障。”

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响起,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那声音带着元宇宙数据流的杂音,却又蕴含着一种古老的沉静,像冰层下流动的河水。

迈克尔的心脏骤然紧缩—— 他认出了这个声音。

是伊娃・零。自从2100 年那场 “宇宙代码启示” 后,她的意识就融入了元宇宙的核心系统,成为传说中的 “观察者”,再也没有现身过。

三、星空代码与文明的岔路

黑暗只持续了72 秒。

当光芒重新亮起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光源不是来自电力系统,而是来自纽约的夜空。无数光点从云层中涌出,像被打翻的银河,在墨蓝色的天幕上排列成复杂的图案:十二面体、双螺旋、斐波那契螺旋线…… 那些图案不断旋转、重组,最终定格为一串符号 —— 正是 150 年前大卫・黄团队发现的 “宇宙代码”。

“看啊!那些代码在动!” 有人指着天空尖叫。

光点开始移动,像无数支画笔在夜空作画。它们先是勾勒出仙女座星系的轮廓,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正在用恒星锻造“创世引擎”,他们的虚拟形象与人类元宇宙的铂金用户惊人地相似 —— 最终,引擎失控,整个星系化作一道刺眼的白光。

接着,画面切换到银河系猎户臂:硅基生命在暗物质中写下代码,他们的城市是由量子纠缠构成的透明塔,居民们在虚拟世界中进化出千种形态,却在现实中失去了繁殖能力,最终成为代码的一部分,漂浮在死寂的星空中。

最后,光点组成了太阳系的图案。地球的位置闪烁着红光,一条清晰的时间轴从2023 年延伸到 2250 年,又向未来延伸出两条岔路:一条路上,元宇宙的虚拟光团彻底覆盖地球,现实世界化作荒漠,最终连虚拟光团也逐渐黯淡、消散;另一条路上,虚拟与现实的光点开始交织,像两股缠绕的绳索,缓慢却坚定地向宇宙深处延伸。

“我们不是第一个,” 伊娃・零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与 150 年前相比,她的声音里多了一丝温度,“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宇宙中每个达到科技巅峰的文明,都曾站在这样的岔路口。”

光点组成的画面突然放大,展示出那些“消失的文明” 最后的时刻:他们的元宇宙同样繁荣,居民同样拥有 “无限自由”,直到某天,最后一个人选择在虚拟世界删除意识,现实中的生物舱一个个熄灭,像被风吹灭的烛火。

“科技是工具,不是归宿。” 伊娃・零的声音带着叹息,“你们创造元宇宙,是为了逃避酸雨和稀土矿的现实;你们追求永生,是为了逃避对死亡的思考;你们沉迷虚拟身份,是为了逃避真实的自我。但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就像用沙子堵洪水,最终只会被淹没。”

纽约的夜空突然安静下来。磁悬浮车流停在了半空中,全息广告不再闪烁,连酸雨的滋滋声都仿佛低了下去。人们抬头望着星空代码,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变成迷茫,又从迷茫透出一丝清醒—— 像宿醉后的人第一次看清自己的处境。

艾米丽看着身边的人:一个铂金用户的虚拟形象正在褪去华丽的装饰,露出基础款的灰色轮廓;一个现实贫民窟的居民走出生物舱,颤抖着伸出手,触摸到了真实的雨水—— 他的虚拟形象在元宇宙中被 “现实排斥者” 的标签困了 50 年,此刻却在酸雨的刺痛中露出了笑容。

“这不是结束。” 艾米丽转向迈克尔,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是新的开始。”

迈克尔点点头,目光扫过重新亮起的会场。有人开始退出元宇宙,选择回到现实的生物舱;有人在公共频道发起“现实清洁计划”,提议用元宇宙的虚拟财富兑换现实资源,治理酸雨和荒漠;还有人在讨论 “有限永生”—— 不是无意义地延长生命长度,而是用科技提高生命质量,让每个阶段都有存在的意义。

星空代码的光芒渐渐柔和下来,化作漫天星屑,像一场温暖的雨落在每个人的肩头。伊娃・零的声音最后一次响起,带着释然的轻响:“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永远’,而在‘真实’—— 真实地痛苦,真实地欢笑,真实地爱与被爱。”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照在纽约的全息穹顶上时,艾米丽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磁悬浮车开始降落到地面,人们走出舱门,互相搀扶着走向公园;元宇宙的黄金区正在自动缩减,释放出的算力被分配给现实资源处理系统;甚至连那个“星尘集团” 的总裁,都在公共频道发布了声明 —— 将捐赠 50% 的虚拟资产,用于重建现实中的热带雨林。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粒种子,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答案或许还不清晰,但至少,在2250 年的纽约,在这片被霓虹和酸雨笼罩的土地上,人们终于开始抬头望向真实的星空,而不是虚拟的穹顶。

最后的繁荣不是终点。当人类学会在科技与真实之间找到平衡,当元宇宙的光芒不再掩盖现实的裂痕,当“活着” 重新被定义为 “真实地存在”,或许,一个真正的新时代,正在霓虹的余晖里悄然萌芽。

来源:鹭岛酸文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