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白了,现在这事儿像热水慢慢加温,不是一通电就开锅。二季度的数据能看出来点端倪:NAND环比上来了大约5%,DRAM也有个3%的增幅。这两个数字不大,但意思是市场从一直往下掉,开始有止跌回稳的迹象。下游手里并没有一堆空货,普遍还有一到两个月的库存,所以产商也不
存储芯片现在是稳步回暖,不是立刻暴涨。
说白了,现在这事儿像热水慢慢加温,不是一通电就开锅。二季度的数据能看出来点端倪:NAND环比上来了大约5%,DRAM也有个3%的增幅。这两个数字不大,但意思是市场从一直往下掉,开始有止跌回稳的迹象。下游手里并没有一堆空货,普遍还有一到两个月的库存,所以产商也不是大幅满产,而是选择少量减产来保价。整个节奏就是从跌变稳,再慢慢抬头,不是那种短期内翻倍的神话。
往前拉一段时间看看背景,就更清楚了。自从2022年中到2024年年初,存储行业经历了长时间低潮,NAND跌了将近60%,DRAM也掉了约50%。那段时间厂商都在想办法活下去:减产、控制出货,尽量不把价格压得更惨。到了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供给和需求一直在较量,直到二季度才有些平衡感。要记住,供过于求不是一夜之间转回供不应求,更多是慢慢往均衡靠拢,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是“慢暖”,不是“爆发”。
推动需求的力量,主要有两股。第一股是AI服务器。这块对高端内存和大容量闪存的需求增长明显。跑大型模型,对DRAM和NAND的用量要多很多:一台AI服务器的DRAM可能会是普通服务器的8到10倍,NAND用量也高好几倍。媒体报道说,2024年这类服务器的需求增长幅度大概有70%,这对高性能存储是实打实的拉动。第二股是消费电子,尤其是手机和平板、笔记本的规格在往上走。2024年手机出货出现小幅回升,而且厂商在提高标配容量,从256GB向512GB迁移,这本身就直接带来更多的NAND需求。两股合力推动了需求,但释放得慢、分阶段发生,不会把市场一下子掀翻。
再看看供给端和市场格局,全球的天平长期被几家厂商压着:三星、SK海力士、美光、铠侠这些巨头占了大头,合计份额超过八成。国内厂商确实在努力追赶。像长江存储的NAND已经进入一些国产手机和笔记本的供应链,长鑫存储的DRAM也开始给国内服务器厂商供货。但是要注意两点:技术和市场接纳都还在磨合期。长江存储在写入速度上比头部厂商慢大约一成,价格便宜约在5%到10%之间,所以它们先从中低端切入比较合适;长鑫现在还没能把能上AI高端服务器的产品做好,主要覆盖普通消费级和一部分服务器应用。从现在的市场份额起步,要把国产从个位数推到两成以上,估计得花三到五年,别指望短期内就完成。
讲到投资,得把眼光放稳。不是所有挂着“存储”名头的公司都值得长期持有。有些公司只是做封测、做测试服务,或者存储只是挂在名片上的业务,热起来能蹭点概念,冷下来恐怕撑不住。看一家企业要看两点:一是主营是不是做NAND或DRAM,收入占比最好在50%以上;二是财务能不能抗周期,经营现金流要能覆盖研发和利息支出,负债不能高得危险。举个量化例子来判断:有公司利润下滑,但经营现金流还有150亿元(原文例子用15亿,但行业大多以亿元计数,这里保持原文数字为“十五亿”),研发开支8亿,利息支出3亿,这种还有缓冲;反过来,连续两年经营现金流为负、靠借债续命的公司,即便市场回暖也可能因为资金链问题被动退出。负债结构也很关键:有息负债高、总体负债率超过70%就比较危险;负债在50%到60%且利息负担轻的公司,抗风险能力要强一些。
估值和翻倍的期待要拆开看。要让市值或者净利润翻十倍,背后通常意味着利润要涨十倍,估值还得不掉。这种情况对头部厂商不常见:它们历史上的利润峰值能到上百亿,低谷也还有几十亿,行业回暖带来三到五倍利润弹性更常见。国内小厂理论上基数小,空间大,年利润只有几亿的公司确实有更高的倍数可能,但要做到十倍,需要技术突破、产能扩展和市场份额都同时成功,而且国产替代进程要顺利。即便顺利,也可能是五到八年才能实现,中间变量很多,风险不小。
操作上给两条比较直接的实操建议。第一,别盲目冲进去。等行业价格连续几个季度在上涨,且同步看到目标公司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改善,这样的信号比较靠谱。第二,要有退出纪律。如果价格先回落或者公司利润再次下滑,及时止损比抱着不放更省心。长期持有可以,但前提是公司是真正做核心存储、有稳定现金流并且负债在合理范围里。不要因为一句“存储要反转”就把所有钱都压上。
风险面别忽视:消费电子如果再疲软,或者国产替代推进慢、产能扩张受限、审批拖延,供需矛盾没有改善,价格和厂商利润都会被打击。市场上还存在炒作,一些业务边缘的公司股价波动大,但基本面不支持高估值,短期追涨很容易被套。
想看清楚机会与风险,得盯住几项关键数据:NAND和DRAM的季度价格走势,下游库存月数,AI服务器出货量和高端内存的需求,国内厂商在主要客户中的渗透率,还有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和有息负债占比。拿别人说“长线能翻几倍”当参考可以,但把钱投到哪家,最后还是得看这些真实的财务和市场数据。
和朋友聊这事儿时,别把行业慢慢暖起来误认为马上能暴利,也别把那些蹭概念的公司当成真正的成长股。把该看的数据盯紧,别被短期噪声带跑偏。把这些指标当成你口袋里的小抄,聊到哪儿就拿出来对照。
来源:乐天派奶酪a1Yy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