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时节,黔东南州丹寨县的万亩茶山依然绿意盎然。走进贵州朝霖茶业有限公司新建车间,机器轰鸣,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昔日无人问津的夏秋茶青,正蜕变为乌润红茶发往全国各地。
深秋时节,黔东南州丹寨县的万亩茶山依然绿意盎然。走进贵州朝霖茶业有限公司新建车间,机器轰鸣,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昔日无人问津的夏秋茶青,正蜕变为乌润红茶发往全国各地。
“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丹寨小组(以下简称丹寨小组)组长雷杰文表示,丹寨小组紧紧围绕产业链延伸持续发力,针对夏秋茶加工瓶颈,投入100万元新增生产线,有力提升夏秋茶产能和效益。
这正是丹寨小组精准对接丹寨“所需”与南海“所能”的生动缩影。为增强丹寨县茶产业的“造血”功能,丹寨小组从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力,推动茶产业实现深度转型: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管护”,从“卖原料”到“树品牌”。如今,这片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茶叶,已成为丹寨县经济发展的“硬脊梁”,稳稳托起当地群众的致富梦。
增加产线
夏秋茶成“增收增产”新引擎
过去,丹寨与多数传统茶区一样,面临着“春茶贵如金,夏秋无人问”的困境——茶农收入高度依赖春茶,夏秋茶仅有少量加工,茶叶资源白白闲置。
转机始于2023年12月,丹寨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朝霖茶业有限公司,带来了新的夏秋茶加工技术。但企业起初规模小,资金紧,仅有1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弱,带动能力有限。为延伸产业链,丹寨小组及时“输血”,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万元,新增3条夏秋茶加工生产线,成为了丹寨茶产业增产的“加速器”。
工厂里新增的捻揉机。南海融媒记者 吕颜 摄
工人们正在加工夏秋茶。南海融媒记者 章佳琳 摄
工人们正在打包茶叶,准备发往全国各地。南海融媒记者 章佳琳 摄
如今,贵州朝霖茶业有限公司的厂房面积已扩大超3000平方米,生产线从1条变为4条。“以前每天最多加工5000斤鲜叶,现在3万斤都没问题!”厂长叶彬彬介绍,2025年已生产干茶1000吨左右,同比增长153%,产值也从2024年的632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县多家茶企紧随其后,全力投入到夏秋茶的研发与生产之中。仅夏茶采收期,就业带动群众务工5.3万余人次,有效促进农民增收。预计今年全县夏秋茶产量将达4305.4余吨,同比增长约33%,产值约2.98亿元。
科技赋能
5G智慧茶园实现科学管护
丹寨茶叶的优良品质,源于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独特自然环境,以及土壤中富含的硒、锌等微量元素。然而,一杯好茶的诞生,不仅依靠天赋,更离不开科学的管护。
为此,丹寨小组将目光聚焦于“上游生产端”,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50万元,在龙泉镇马寨村打造覆盖5000亩的5G智慧茶园,掀起一场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智慧革命”。
作为丹寨茶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工程,5G智慧茶园将物联网技术全面融入传统茶园,构建起气象分析、虫情监控、土壤墒情、产品溯源、视频监控、天翼云播等数字化模块,实现了茶园管理的“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
“以前种茶靠经验,旱了浇水、虫多打药,亩产忽高忽低;现在打开手机APP,土壤墒情、虫情密度、气象预报一目了然!”技术员一边调取虫情数据一边介绍,“像这块地,虫情指数接近阈值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我们就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病害。”
科技不仅提升管理效能,也让消费者更安心。“扫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茶园实时画面,还有茶叶从种植、加工到出品的整个过程。”工作人员手持一包“丹寨云硒茶”演示扫码,手机页面立即显示茶园位置、土壤检测报告、农残检测结果。
依托5G智慧茶园,丹寨成功培育出“生态、干净、放心”茶叶,并打造出“丹寨云硒茶”公共品牌。目前,全县授权使用企业数量达26家,“云硒茶”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逐步成为区域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丹寨云硒茶”系列产品。南海融媒记者 章佳琳 摄
消费帮扶
认领茶园助力“好茶出山”
消费帮扶是东西部协作的“关键一环”。为破解丹寨茶叶“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丹寨小组创新推出“认领一亩茶园・助力乡村振兴”模式,通过社会公众线上认领茶园,实现“以销定产”,打通从茶园到消费者的直接通道。
丹寨小组通过推动公益认领活动,8521人累计认领茶园8616亩,公益认领款超4226万元,带动1.2万人就业,每年发放务工工资约1000万元。
南海企业“认领茶园”。南海融媒记者 章佳琳 摄
2025年,官窑商会到丹寨考察,认领30亩茶园。
“从建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扶贫茶园正走向幸福茶园。”马寨村总支部书记陈绍海介绍,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效益分红四种方式,实现“一地生四金”,户增收入年均达9000到12000元。
南海区更是将丹寨茶纳入“黔货出山”重点推广品类,在南海区消费帮扶馆设立“丹寨云硒茶”专柜,推广“丹红”“丹绿”“丹馈”等系列产品,并组织丹寨茶企参加广州茶博会、佛山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让丹寨茶香飘进大湾区。
南海区消费帮扶馆设立“丹寨云硒茶”专柜。南海融媒记者黎小燕 摄
截至目前,丹寨县共有茶园面积12.19万亩,覆盖六个乡镇69村9600户3.8万人,茶叶注册企业57家,合作社28家。2025年全县实现干茶总产量6772.4吨,同比增长4.1%,茶叶总产值12.58亿元,同比增长5.7%,茶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乡村振兴
一片“金叶”带活一方文旅
今年国庆假期,位于马寨茶园之巅的美华别院客流持续爆满。游客清晨观云海日出,上午体验采茶制茶,下午参与蜡染非遗活动,晚上品尝“丹寨绿茶小青龙”“丹寨红茶山药辣椒”等茶主题美食,沉浸式感受茶山魅力。
位于马寨茶园之巅的美华别院。南海融媒记者 章佳琳 摄
作为南海-丹寨东西部协作的重点项目,美华别院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达1600万元。该项目自2024年运营以来,依托万亩茶山的生态风光,迅速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有效填补了丹寨高端民宿市场的空白,民宿客源已辐射至贵阳、广东、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
对于家乡的蝶变,返乡创业青年吴仁东深有感触。他的父母自2008年起在茶园劳作,当时茶叶种植尚未成规模,山路泥泞,出行艰难。2021年起,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帮助下,茶园种植面积大幅提升,近两年茶山更是焕然一新,昔日坑洼的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的沥青路,山上建起了高端民宿,游客络绎不绝。
返乡创业青年吴仁东和家人一起打理茶园。南海融媒记者章佳琳 摄
就在上月,丹寨小组又送来“及时雨”——彻底解决了茶园水电扩容难题。“买茶叶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春茶高峰期,订单很多,机器一开就频繁跳闸,急得人团团转;现在不仅电够用了,山上还打了新井,清水直接引到茶园,真是解了我们茶农的‘心头渴’!”吴仁东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此外,在丹寨小组的支持下,当地茶叶办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农业专家深入茶园指导生态种植和科学施肥,茶叶品质逐年提升,大量游客慕名前来。“到了春茶季,山上游客络绎不绝,茶叶日均零售额可达数千元。”吴仁东说。
农业专家到茶园指导生态种植和科学施肥。
以马寨茶园为核心,丹寨持续拓展“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出“茶旅+文化”“茶旅+民宿”“茶旅+康养”以及“认领一亩智慧茶园”等多元研学旅游项目。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茶文旅融合进一步深化。
游客在马寨茶园体验茶叶采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擘画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清晰路径。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延链、强链则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2021年以来,南海区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6587万元,精心实施15个茶产业项目。从建设5G智慧茶园,推动茶叶种植向精细化迈进,到“变闲为宝”提升夏秋茶产能产效;从创新开展“认领一亩茶园”活动,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到培育茶旅融合新业态,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南海区正全力推动茶产业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迈进。更珍贵的是,协作留下“带不走”的财富:科学的管理体系、“丹寨云硒茶”品牌、可持续产业模式、会经营的本土人才。
如今,站在马寨茶山远眺,层层茶垄如绿浪翻滚,5G智慧茶园的传感器在阳光下闪烁,美华别院的玻璃幕墙映着片片云海……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这正是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是“共同富裕”的鲜活图景。
从昔日荒山到今日“金山”,从一度“依赖帮扶”到如今“自主发展”,丹寨县茶产业这场深刻蝶变,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也是东西部协作的鲜活实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山海携手,同心筑梦,这条共同富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文/南海融媒记者 黎小燕 通讯员 李鹏旭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署名除外)
视频/南海融媒记者吕颜 范仕杰 章佳琳
来源:佛山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