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锐评郑智化连滚带爬风波,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张颂文真没站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3:11 1

摘要:视频里很直白:升降车和机舱门之间大约有25厘米的高度差,画面能看到四名地勤扶着郑智化上机,整个过程不像他最初形容得那样“连滚带爬”。机场随后停用了那台升降设备,这事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监控视频一放出来,舆论就换了频道。

视频里很直白:升降车和机舱门之间大约有25厘米的高度差,画面能看到四名地勤扶着郑智化上机,整个过程不像他最初形容得那样“连滚带爬”。机场随后停用了那台升降设备,这事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把时间线拉出来看清楚点。10月25日那天,郑智化在微博上发的第一条,语气很硬,用了“没人性”“刁难”“粗暴”这些词,还说到“连滚带爬”,一发出来立刻把同情心点燃了。深圳机场当晚在评论里道了歉,说会核查,但道歉并没堵住争议,反而把更多人拽进来了讨论里。

第二波是10月26日,他又发了一条微博,讲了在大陆机场遇到的不便细节,说这些经历让他有了“引退”的想法。这样一来,事情就不仅是一次登机冲突,而是被拉到无障碍出行这个更大的公共议题上。很多人开始把目光从个人的情绪转向制度和设施层面。

到了10月27日,完整的登机监控被公开,画面更清楚:的确有缝隙,有人配合着把他扶上去,过程看上去是有辅助但并非狼狈到失控。对照最初的说法,公众判断开始分化。有人就说,他用词夸张,会误导大众;也有人说,即便没有“连滚带爬”,画面暴露的问题仍是真实存在的——设备不配套、流程不顺畅、服务打折扣。

技术层面也被拉出来讲。几位业内人士,像资深机长,给了两个很接地气的可能原因:一是升降车型号和飞机不完全匹配,二是操作和地面人员配合不到位。换句话说,不是单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设备、流程、人员三方面叠加的后果。要是设备合适、操作到位,登机本该像日常一样顺溜,不至于变成大家议论的事。

这件事里有个更核心的点,不是摔不摔那一下,而是尊严。行动不便的人想的很简单:能自己走上飞机最好,不想被特别标注、被围观、被人当成新闻素材。被别人“帮”上去的时候,如果流程或设备不尊重人的隐私和选择,那种被剥夺自主的感觉才最刺心。很多人说得直接点:你把人当流程中的一个节点来对待,人就成了问题。

舆论里还冲出个层面——公众人物发言的责任。几家官方媒体把焦点放在话语影响上,说名人发言传播力大,要注意措辞,别用极端词带偏舆论。批评的不是他有没有感受,而是说话方式会不会引导群体情绪走偏。当然,也有人强调,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谁措辞过激”,忽视了后面确实存在的无障碍短板。

涉事单位的动作也很快:深圳机场停用了那台涉事升降车,启动了内部调查,相关部门表态要查清操作流程和设备适配问题。社会讨论没有因此停住,反而变得更宽:有人把话题拉到城市里的无障碍建设,从盲道被占到路缘太高,从公交上下车不便到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洗手间,例子一条接一条。大家把这次热点当成一次机会,盼着别光热闹一阵子就散了。

媒体和公众讨论有层次,有人讲“话语责任”,有人盯着技术细节,还有人把关注点放在受影响群体的日常感受上。事实是,视频揭示了部分事实,最初的文字激起了大量情绪,制度和硬件的缺陷依然摆在那里。接下来机场、监管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持续关注会不会把这股热度转成真正的改善措施,是很多人关心的方向。

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涉事设备暂停使用,讨论还在继续。

来源:个v的风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