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想一修行,烦恼就清空,心念就澄明。可南怀瑾先生讲得平实:修行如种树,得耐着性子等。这话初听平常,细想才知是根治现代人急病的良方。
总想一修行,烦恼就清空,心念就澄明。可南怀瑾先生讲得平实:修行如种树,得耐着性子等。这话初听平常,细想才知是根治现代人急病的良方。
首先是耐得住烦。
我们活在什么都求快的时代,连修行都盼着速成。但心性的打磨,最急不得。它不像烧开水,火开到最大就滚沸。它更像山间的晨雾,你得等阳光一寸寸透进来,它才会慢慢散去。
《道德经》里那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说的就是这个理。那份静坐时的枯燥,处事时反复的自我觉察,就是日日浇灌的功夫。智慧不是突然劈下的闪电,是这般日复一日,在心田里悄然生长出来的年轮。
其次是软得下心。
人常误解以为修行,是让自己变得更“硬”百毒不侵。殊不知最易折断的,恰是僵硬之物。南师点得透“心若柔软,处处皆顺。”
这柔软是水一般的智慧。顽石坚硬,水却能绕石而行,或滴石而穿。与人相处心硬则冲突易起,句句如刀刃;心若柔软便能体察对方处境,言语间留有余地,许多矛盾自然消解。这份柔软是骨子里的韧性,比表面的刚强要有力量得多。
最后是放得开手。
这是最难,也最易被误解的。有人说,放下不就是放弃吗?南师说得明白:“放下并非放弃,而是自在。”
我们依然可以,也应当努力做事,认真待人。但要放下的是心里,那份对结果的死死执着。就像尽力播种后能否丰收,还需看天时地利。若终日只盯着收成,焦虑便如杂草丛生,反而失了耕耘的乐趣。放下那份“必须如此”的妄念,心才能从枷锁里挣脱出来,照见真正的自在。
修行这条路,没有直达顶峰的电梯,有的只是一级级台阶。耐烦,养得根深;软心,修得叶茂;放手,见得自在。能在这三层功夫上默默用功,便已走在最踏实的中道上了。
来源:读史书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