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6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江荣才教授团队牵头,在国际期刊《MedComm》(最新影响因子10.7,JCR1区,中科院1区Top)在线发表了题为“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dvances, Knowled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dvances, Knowledge Gaps, and Future Directions
2025年10月26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江荣才教授团队牵头,在国际期刊《MedComm》(最新影响因子10.7,JCR1区,中科院1区Top)在线发表了题为“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dvances, Knowledge Gaps, and Future Directions”的重磅综述。系统总结了脑出血从流行病学负担、病理生理机制、影像学分层、院前急救、急性期综合管理、手术干预、重症监护到神经修复与康复的全流程循证证据,为全球关注脑卒中的神经科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脑出血;管理;神经修复与康复;神经影像学;病理生理学
图形摘要:脑出血最新研究进展、核心知识缺口与未来发展方向
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卒中类型之一,约三分之一患者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仅约一半患者能存活超过1年;幸存者也常遗留严重运动、认知和癫痫等神经功能障碍。全球范围内,脑出血的负担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的发病率几乎是高收入国家的两倍,患者起病更早、可获得的救治资源却更有限。这意味着脑出血已经不只是“急性致命”,还是一个影响预后、康复和医疗系统成本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图1 脑出血的流行病学因素
本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梳理脑出血救治正从“入院后处理”前移到发病后超早期甚至救护车阶段的院前分诊与快速降压。总结由单一干预转向标准化、可复制的集束化救治路径(care bundle),并强调其与功能结局改善的关联。概述基于CTA斑点征、双能CT碘漏等影像学指标及智能判读技术的高危人群早期识别策略。提出脑出血是一个持续的炎症-水肿-修复过程,阐述围绕免疫调控、血肿清除和神经功能重建的神经修复/再生方向。图2 脑出血管理的关键点
图3 脑出血诊断算法
图4 脑出血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策略
本综述提出的临床诊疗策略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综述明确指出:尽管影像学、重症管理、微创清除血肿、干细胞和神经修复等方向不断取得进展,但脑出血整体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长期功能恢复依然不理想。与此同时,在很多中低收入国家,脑出血的发病率更高、起病年龄更早,医疗资源更加紧张,康复和长期照护的家庭负担也更沉重。基于这一现实,综述提出:脑出血的救治迫切需要一条“可复制、标准化、流程化”的整体路径,并且这条路径必须能够在资源有限的医疗体系中真正落地。这一路径从院前识别和分流开始,贯通超早期降压与止血、快速影像评估、并发症防控、重症监护管理、早期康复干预以及二级预防随访,而不再依赖某一种单一药物或某一类手术技术。即脑出血应该被正式纳入“时间就是大脑”的急救框架,并以一整套可执行的标准化流程向全球,尤其是资源有限地区,输出可推广的经验模型。
专家简介
江荣才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主任2024年8月被全职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担任NICU主任。曾任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二级教授,主持创立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NICU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兼脑外伤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委员兼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副组长和国家卫健委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等2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学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或委员来源:兔兔的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