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事情摊开来讲,这不是小打小闹。NCC本来就是把关媒体、处理广播电视事务的机关,一旦人事卡住,接下来做事的节奏和方向都会受影响。上周的审查会,大家问得最紧的不是谁的履历有多漂亮,而是以前那件悬着的中天新闻台案:NCC对中天的处置里,有多少案子赢、多少案子输,要
4名被提名的“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委员,上周在立法院相关委员会被逐一审查后,目前还没表决。
把事情摊开来讲,这不是小打小闹。NCC本来就是把关媒体、处理广播电视事务的机关,一旦人事卡住,接下来做事的节奏和方向都会受影响。上周的审查会,大家问得最紧的不是谁的履历有多漂亮,而是以前那件悬着的中天新闻台案:NCC对中天的处置里,有多少案子赢、多少案子输,要不要继续上诉,都被拿出来反复盘问。
现场问答很直白。代理主委陈崇树面对柯条条式的追问,说了两点:第一,他尊重法院判决;第二,他担心如果不继续上诉,会被监察机关问责。关于费用,他提到每次诉讼平均成本大约12万元新台币,意思是上诉有成本,也有不得不上诉的压力。这个数字被拿出来当成衡量标准,有人觉得这笔钱花得有道理,有人觉得纳税人的钱不该这么随便用。
国民党那边的质疑很直接也很硬。鲁明哲点名说,NCC对外宣称对中天有26项处分,但真正拿到终审败诉的只有一部分,统计口径不同,结果就差很大。陈崇树回答说,之所以出现“26连败”的说法,是把不同审级的判决合并统计才会这样;若按终审来说,败诉件数没那么多。可国民党还是不放心,他们把重点放在败诉率上,算出约30%的败诉比在行政机关里已经算高,觉得既然有这么多败诉,为什么还要一再上诉,占用司法资源、花公帑,应该交代清楚。
另一种声音也来了。有人挑出NCC对中天的态度很严厉,但对立场偏绿的媒体像三立、民视等处理较宽,指称存在双重标准。对方反驳说,执法要看每起案件的事实和程序,不能简单以媒体颜色下结论,可这个话题让审查变得政治味十足。
民众党内部也没统一态度。党团里有人觉得像黄葳威这样的学者“比较敢讲”,这是优点,也可能在独立性上被放大解读。白营的林国成指出人选愿意上任的时间有长短差异——有的人最早在去年11月就表示愿意、也有人到今年5月才愿意,这些时间上的细节被对方质疑为行政流程上的不透明,甚至有人把责任指向行政负责人卓荣泰,认为提名过程被拖延或被操作。
审查会的氛围,说白了就是政治与专业纠缠在一起。委员问的问题,往往从法律细节跳到价值判断,再从程序正义转到政治倾向。举个简单比喻:像是在问一位裁判,过去某几次裁判判错了,质询者不只问他那次判罚的理由,还怀疑他是不是有偏心。被问的人要回答判罚的技术面、程序面,还有为什么要上诉、上诉费从哪来、上诉到底是不是为了纠正错误或躲避批评。
细节上也有不少被挖出来。有人问被提名者过去在媒体或学界的发言,会不会影响到未来的独立判断;有人把被提名者的自愿时间点当成证据,怀疑行政方是不是把人事案“压着”不推。这样的追问,既是对个人资历的核查,也是对整个提名流程透明度的考验。
财政面是另一条主线。陈崇树把每次诉讼平均12万元的数字摊在台面上,反映的是行政机关在面对司法程序时的两难:不提上诉可能会被追责、提了又要花钱。如果把这笔钱放在议事桌上去衡量,立委们会问,一个长期在司法上败诉的机关,到底是行政能力的问题,还是司法自治与行政裁量的冲突;反过来,一个动辄上诉的机关,是不是在消耗社会资源、消磨公众耐心。问的人多,答案却不可能只有法律条文能解决的那种。
政治角力也显而易见。国会是条大河,表决前的每一步都要合纵连横。蓝营表示倾向一个都不要过,民众党也没表示满意,什么时候要投票,还得看负责召集协商的那位议员――韩国瑜怎么安排。谁拉得住多数,谁愿意折衷,谁会退一步,都是决定性因素。党团之间的讨价还价,常常比公开质询更能左右结果。
媒体和公众的视线同样在场外聚焦。支持媒体自由的人看的是:行政机关会不会越权;支持监管的人看的是:没有规矩的媒体会不会乱来。两边各有立场,通过立法院的程序放大,成为政治争论的一个缩影。审查会的问题点被媒体一再重播,反过来又影响立委的判断和民意压力,成了一个循环。
被提名人员的个别表现,也会成为后来决策的参考。有人在发言时表现强势,被视为敢于坚持原则;有人话少、阐述程序性问题多,被质疑独立性是否足够。提名时间早晚之争,也被解读为人事运作的蛛丝马迹,指向背后更深的行政人事安排问题。
现在的状况是,程序走到这一步,被表决卡住了。韩国瑜要召集协商,暂时决定了节奏。等协商桌上坐定,党团之间的博弈会继续:有可能达成折中方案,有可能维持僵局,也有可能各自表态、形成投票当天的攻防。未来会怎么走,取决于接下来几天党团的算盘和折衷的空间。
来源:自由的饺子dN5gsGO
